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壳聚糖黏均分子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乙酸做溶剂,采用黏度法对壳聚糖的黏均分子量进行了测定,测得结果为1.30×10^5。黏度法测定壳聚糖的分子量具有试样预处理简便、操作简单、实验方法重现性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淀粉和聚乙烯醇共混,制备了完全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淀粉塑料.为了提高淀粉塑料的力学性能,分别用马来酸酐对聚乙烯醇和淀粉进行酯化,再用苯乙烯分别对淀粉和聚乙烯醇进行长链接枝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纯淀粉/聚乙烯醇复合材料,接枝淀粉/聚乙烯醇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硬度,断裂后形成的断面也更粗糙,表明接枝淀粉/聚乙烯醇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界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立人参糖肽注射液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色谱柱为多糖专用凝胶柱OHpak SB-802HQ(8mm×300mm),以0.9%氯化钠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示差折光检测器。人参糖肽注射液重均分子量为900—1100u。本实验建立的多糖分子量测定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重现性好的特点,为提高和完善该制剂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作为指纹图谱从多糖肽分子量角度来控制该产品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4.
试验通过体外酶解技术来评价紫花豌豆中淀粉和8种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选择装有回肠瘘管的成年猪(132±6.9kg)8头,采用不完整拉丁方试验设计(n=6头/处理组),饲喂以紫花豌豆作为唯一蛋白来源的人工混合日粮7d。收集回肠消化物。在胃蛋白酶(120min)和胰液素、异麦芽糖酶和麦芽糖酶(240min)的混合物连续水解后测定紫花豌豆的淀粉体外水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内和体外淀粉降解间存在很高的线性关系(Y=1.12X-0.052;r2=0.76,P<0.01,剩余标准差=0.51)。回肠表观消化系数与淀粉含量成负相关(r=-0.71,P<0.05),但与干物质的回肠表观消化系数呈正相关(r=0.48,P<0.001)。结果表明,体外技术可被用作预测成年猪活体回肠淀粉降解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光合细菌两段流化床正常启动运行后不同阶段淀粉降解微生物数量变化及污水最终的净化效果,并分离得到5株对淀粉降解非常明显的微生物菌株.结果表明,在好氧处理阶段,淀粉降解菌能够大量繁殖,能够与光合细菌共同完成污水降解作用,最终污水中的TN和NH3-N的平均降解率可分别达到91.2%和94.5%,CODCr的降解率为76.2%,TC降解率为41.0%,达到了污水净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淀粉/聚丙烯酸/胶磷矿缓释肥包膜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使胶磷矿、淀粉与丙烯酸盐共聚交联,制备了一种兼具保水性的含磷缓释肥包膜材料并应用于包衣尿素缓释肥。磷矿质量分数为14%时,材料在去离子水、自来水中的吸水率分别为560 g/g、254 g/g,包衣尿素的缓释周期为65 d,符合GB/T23348-2009规定的缓释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玉米淀粉/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等手段对所制备的淀粉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接枝改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玉米淀粉的结晶,导致结晶度降低,同时也改变了淀粉原有的聚集形态;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接枝侧链主要由聚合度为1 350~2 350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20~36万之间.  相似文献   

8.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玉米淀粉/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等手段对所制备的淀粉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接枝改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玉米淀粉的结晶,导致结晶度降低,同时也改变了淀粉原有的聚集形态;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接枝侧链主要由聚合度为1 350~2 350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20~36万之间.  相似文献   

9.
徐浩龙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3):1126-1128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使腐植酸、淀粉与丙烯酸钾多元共聚交联,制备了一种高吸水缓释肥包膜材料并应用于尿素缓释肥的制备。结果表明,淀粉和丙烯酸、丙烯酸和氢氧化钾配比分别为20∶80(质量分数)、15∶100(摩尔比)时,添加质量分数6%的腐植酸,材料在去离子水中的吸水率为551 g/g,尿素缓释肥的缓释周期为65 d(以N释放率>90%计),符合GB/T23348-2009规定的缓释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了畜禽粪便制作腐植酸液肥过程中溶解态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整个制作工艺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液体肥料制作进水和出水中分子量分布系数Mw/Mn比值一直减小,Mw/Mn比值从进水223.3降到出水6.1。Mw/Mn比值可以作为制作工艺中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大米淀粉的分子量分布及其与粘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大米淀粉的分子量分布和粘性,探讨天然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混合体系)的分子结构与特征粘度的关系。【方法】以6种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凝胶色谱法和乌式粘度计测定大米淀粉的分子量分布和特征粘度,用非线性回归拟合分子量分布与特征粘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大米淀粉主要由支链淀粉、中间级分和直链淀粉3个级分组成。6种大米支链淀粉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0.90×108~15.60×108 g•mol-1,直链淀粉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6×106~6.58×106 g•mol-1。支链淀粉分子的分子量分布范围较直链淀粉分子的窄。中间级分的分子量分布较宽。大米淀粉的特征粘度约为77.65~237.53 g•g-1。【结论】天然大米淀粉的比浓粘度、比浓对数粘度与浓度的关系呈二次曲线的特征。当支链淀粉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比较大时,淀粉的特征粘度较高,较大的直链淀粉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比使特征粘度减小,用指数模型拟合淀粉分子量分布规律与特征粘度的关系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该模型可为定量描述天然淀粉或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混合体系的粘度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国产JS-1A激光小角光散射仪,以1 mol/L NaNO3作溶剂,对水体系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进行了研究测定,并与粘度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法对测定高聚物分子量方法可靠,平行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测定结果符合误差允许的范围要求。  相似文献   

13.
大球盖菇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及其单糖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中提取多糖,并对其分子质量及组成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大球盖菇多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大球盖菇多糖分子质量分布及提取过程中多糖分子质量的变化,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法对其组成糖进行研究。【结果】大球盖菇多糖水溶性多糖类物质的分子质量分布于22 kD附近;大球盖菇多糖同时存在α和β糖苷键,以吡喃糖为主,由5种单糖构成,其中有D-果糖、D-葡萄糖和D-木糖。【结论】以稀盐溶液为流动相的检测手段更能真实地反映大球盖菇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大球盖菇多糖是由5种单糖组成的杂多糖。  相似文献   

14.
高分子激肽原的第5结构域在抑制细胞粘附和浸润、抑制内皮细胞增生、诱导细胞凋亡、参与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反应机制可能与高分子激肽原在激肽释放酶的作用下释放缓激肽后,增加其轻链的第5区的暴露面积、增加第5区与内皮细胞的接触机会有关.研究高分子激肽原第5区的作用,有助于预防恶性肿瘤的增长和转移、炎症效应的调节和控制,并为临床上生物治疗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了49个国内外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结果表明:39个国内小麦品种中,5 10亚基的频率这64%。不同面筋强度的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强筋品种含有较多的1或2^*、7 8或17 18或14 15、5 10亚基组合类型,亚基总评分一般为9~10分;弱筋品种含有较多的Null、7 9、2 12亚基组合类型,亚基总评分一般为5~8分;中筋品种则处于中间类型,亚基总评分差异较大。然而,有些中筋甚至弱筋小麦品种也含有5 10亚基或者一般强筋品种才具有的亚基组合,有的强筋小麦品种反而没有5 10亚基,说明低分子量的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质组分对面筋强度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黏度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分子质量,为研究纤维素微球的结构和性能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黏度法以镉乙二胺溶液为溶剂,通过乌式粘度计,25℃下测定溶液的特性粘数η来计算纤维素分子量;GPC法以8%的LiCl-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为溶剂,0.5%的LiCl/DMAc为流动相,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同时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对2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黏度法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粘均分子量Mη分别为224 532和16 686;GPC测定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的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84 196和22 345。[结论]GPC的测定结果较接近真实值,能够真实地反映纤维素和纤维素微球分子量分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辐照剂量对黄原胶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结构、流变性能的影响,为辐照技术在黄原胶及其它多糖分子修饰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0Co-γ射线对固态黄原胶进行不同剂量 (0—400 kGy) 的辐照,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X-射线衍射(XRD)、红外扫描(FTIR)、紫外-可见光扫描(UV-vis)以及流变仪等对样品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结构以及流变性能进行表征和测定。【结果】低于10 kGy剂量的辐照使黄原胶分子量增大,分子量分布变窄;辐照剂量高于10 kGy后,分子量随剂量增大而降低,而分子量分布先变宽,在50 kGy时达到最大后,又趋于变窄。X-射线衍射、红外及紫外分析表明,辐照造成黄原胶分子上的部分糖苷键发生断裂,引起结晶度的变化,并在链端产生少量羰基,但其基本化学结构和晶体结构保持稳定。辐照处理后,黄原胶溶液的表观黏度与剪切速率、剪切时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γ射线可同时作用于黄原胶的结晶区和无定形区,引发聚合和降解两种辐照效应,并对其分子量、分子量分布造成显著影响,进而使其流变性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大豆多肽分子质量分布与苦味的确定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柱层析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大豆多肽分子质量与水解度以及分子质量与苦味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大豆蛋白水解物分子质量变小,当水解度约为25%时,其分子质量绝大多数在500-1000u之间。分子质量为500-1000u的大豆多肽苦味较强。  相似文献   

19.
部分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二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水平上研究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互联网上开放的预测软件和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对已获得全序列,并明确其染色体定位的19个LMW-GS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二级结构的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LMW-GS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最多,达69.51%,α-螺旋(28.97%)较β-折叠(1.36%)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归属于α结构型蛋白。其中,信号肽由大量α-螺旋和微量无规则卷曲组成,N-端和重复区均由无规则卷曲占据,而C-末端除富含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外,还是β-折叠的唯一分布区。同时,两个分子间二硫键存在于无规则卷曲中,而另有6个分子内二硫键分布于α-螺旋内或其附近,由此推导出小麦LMW-GS二级结构的平面模式图。这种特异的LMW-GS二级结构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以及信号肽引导新合成的LMW-GS顺利进入相应细胞器等经典理论,而且从空间结构的水平上阐释了LMW-GS多肽链致密化及其互聚体形成、富集,并与HMW-GS一起影响面粉加工品质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种用于形成1 kb阶梯DNA分子量标准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2个用于产生DNA分子量标准的载体pTLK3和pTLK5.pTLK3由1.0,2.0,4.0和5.0 kb 4个部分组成,经ApaI完全酶切后再用EcoRI部分酶切,可以得到1.0~8.0 kb以及12.0 kb的条带.pTLK5由3.0,0.5和1.5 kb 3个部分组成,用EcoRI完全酶切将得到3.0,0.5和1.5 kb 3种大小的片段.将pTLK3和pTLK5的酶切产物混合,得到1.0 kb阶梯的DNA分子量标准,其条带分别为0.5、1.0、1.5、2.0、3.0、4.0、5.0、6.0、7.0、8.0、12.0 kb的条带.此分子量标准适合0.5~8.0 kb的DNA的分子量测定.适用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