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对五岳水库青梢红鲌的生物学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肠道充塞度从0-3级依次为18%、54%、16%、12% ,未发现有达到4-5级的,(2)雌雄性比为1:1.6;(3)性成熟系数为1.02(雌)和0.70(雄);(4)体重与体长的回归关系式为W=0.0180×L2.8998 (R2=0.941);(5)体长和龄径的关系式为Y=8.0478+0.4770X (R2=0.6226);(6)肥满度平均为1.433,1-4龄分别为1.451、1.420、1.489、1.494;(7)体长与年龄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 = 20.380×( 1–e–0.5600 ( t +1.034 ) ) (R2 = 0.9995)。体重与年龄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Wt = 112.643×( 1–e– 0.5600 ( t +1.034 ) )3 (R2 = 0.9996)。拐点年龄为2.588龄。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于1957年建成,属丘陵型水库。青梢红鲌(Erythrocutter dabryi)和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是在建库初期,随长江鲢鳙鱼苗放养而混入水库的。目前,二者已形成了优势群体。1980年,我们分析了这两种鱼的形态学特征,发现了一部分变异个体,其体型和下颌骨厚度介于二者之间,有青梢红鲌和翘嘴红鲌杂交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鲨鱼鳞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元鼎  孟庆闻 《水产学报》1983,7(3):251-265
本文观察分析了9目21科62属189种鲨鱼的盾鳞,其中采自国内的有80种,参考国外文献和图的有109种。依照盾鳞的棘部尖突和纵嵴的数目及其基板的形态,可分为16个式型,它们的形态特征同分类及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蒙古鲌的生殖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重431-676g的雌鱼,卵巢重80~162g.怀卵10万~20万粒,卵巢系数18.56%~25.65%。每克鱼体怀卵量297~303粒,每粒卵重0.8mg左右。在蒙古鲌生殖群体中,雌雄比例在6~9:1时,其自然产卵受精率仍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红鲌属3种鲌鱼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PAGE)技术,对红鲌属(Erythroculter)的翘嘴红鲌(E.illshaeformis)、蒙古红鲌(E.mongolicus)、青梢红鲌(E.dabryi)成体的肝脏、骨骼肌、眼等几种组织器官中乳酸脱氢酶(LDH)、脂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和乙醇酸脱氢酶(ADH)共4种同工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鲌鱼的同种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酶谱相同,但在不同组织中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只在肝组织中检出酯酶、过氧化物酶酶带,而乙醇脱氢酶仅在眼组织中检出弱的酶带.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5) g杂交鲌的外部形态特征、消化道、各部分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杂交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呈z字型盘旋,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2)杂交鲌肠道系数为0.94±0.09,口咽腔长/头长比值为0.21±0.05,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3)杂交鲌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者的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相互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减小,其中食道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最长,分别为(522.59±34.06)μm和(3 489.5±114.38)μm;后肠最短分别为(163.94±4.76)μm和(1 937.37±64.32)μm。(4)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内呈不均匀分布,食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内...  相似文献   

8.
蒙古鲌属于鲤形目、鲤科、鳊鲌亚科、红鲌属,俗名红梢。它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近年来资源严重衰竭,天然水域中已难觅其踪影。  相似文献   

9.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鲌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DOM、PG+LRH-A2+DOM、HCG+LRH-A2组合催情,催产率100%,受精率72.4%~97.9%,孵化率63.80%~80.4%。  相似文献   

10.
芦台鲂鲌     
<正>芦台鲂鲌,原名芦台鲌鱼,又叫芦台大白鱼,由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经过8年育种研究而成。2012年经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农业部第1926号公告批准为适宜推广的品种。品种登记号:GS-02-002-2012。形态特征芦台鲂鲌体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头小,眼大,吻尖,口亚上位,口裂斜,下颌突出,比上颌略长。侧线完全,有些弯曲。腹棱自胸鳍或腹鳍  相似文献   

11.
翘嘴鲌、蒙古鲌形态特征及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2月对湖南津市西湖渔场采集的168尾翘嘴鲌和170尾蒙古鲌进行了形态特征及年龄与生长方面的研究。分别测定了其各种可数和可量性状,通过鳞片鉴定年龄,确定翘嘴鲌和蒙古鲌种群由1龄-6龄鱼组成。得出了两种鱼的形态特征,分析了体长、体重分布,年龄结构及体长、体重实测生长,并得到翘嘴鲌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0^-2.1099L^3.0315(r=0.9900N=168),蒙古鲌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0^-1.8075L^2.8830(r=0.9319N=170),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得翘嘴鲌Lt=82.2313(1-e^-0.2616(t-0.1964),W=4960.8463(1-e^0.2616(t-0.1964)^3.0,体重生长拐点年龄约为ti=4.46a;蒙古鲌Lt=69.8625(1-e^0.2223(t+0.1580),Wt=3231.4675(1-e^0.2223(t+0.1580),体重生长拐点年龄约为ti=4.61a。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研究了蒙古红鲌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等系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鲌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万~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时水温在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共产卵663万粒,平均受精率83.0%。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0%,共得鱼苗361.2万尾,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共得全长达3.6~3.8cm的夏花鱼种80.4万尾,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13.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14.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地方名翘嘴、鲌鱼、大白鱼等,属鲤科、鲌亚科、鲌属。广泛分布于我国诸多水系,在长江中下游、黑龙江流域等地属名贵经济鱼类,在太湖、兴凯湖、丹江口水库等水域中,是主要渔获物。20世纪70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15.
根据翘嘴红(鳇)生物学特点,选择Ⅳ龄成熟个体进行强化培育.选择适宜催产时间,采取人工诱导产卵技术,利用家鱼产卵池和孵化环道常规设施,进行了产卵孵化试验,形成了整套翘嘴红鲴人工繁殖技术:翘嘴红(鳇)亲鱼培育技术、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  相似文献   

16.
~~翘嘴红鲌养殖技术之四 翘嘴红鲌夏花不同放养密度培育冬片的对比试验@刘勃$江苏省宜兴市水产指导站!214206 @蒋国春$江苏省宜兴市水产指导站!214206 @蒋加平$江苏省宜兴市西锄渔业养殖场 @吉新如$江苏省宜兴市西锄渔业养殖场 @蒋志新$江苏省宜兴市西锄渔业养殖场  相似文献   

17.
翘嘴红鲌     
名称翘嘴红(鱼白)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鳊(鱼白)亚科、红鳍(鱼白)属。俗称大白鱼,亦有叫腰子、翘嘴(鱼白)(安徽)、翘壳(四川)者。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都有。形态身体侧扁延长,尾部显著狭长,头部背面平直,下唇肥厚并向上翘伸成体端,眼大,尾鳍分又深。腹正中线的角质棱,自肛门起只到腹鳍之间为止(此特征用来与(鱼白)属鱼类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作者应用琼胶电泳法对拟鲌和梭鲈的血清旦白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这两种鱼的血清旦白可分离出6—7个主要区带。几种旦白成分在鱼类不同性周期的各个时期是不恒定的,在产卵时期变化明显。拟鲌和梭鲈血清中几种旦白成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具有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9.
蒙古鲌食性转变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 mm的大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 C、δ15 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20.
黑尾近红鲌Anch eryt hrocult er nrgrocauda yiha twa隶属于鲤科、鳊亚科、近红鲌属。因其头后背部稍微隆起,常被渔民称为“高尖”。在四川的各种类型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其肉质细嫩,为合川渔业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