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为了解水稻不同秧龄移栽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内香8518号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水稻小秧(3叶1心~4叶1心)直插和大秧(7~9叶)移栽方式大区对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从实际产量来看,大秧移栽时的水稻产量为9 381.0kg/hm2,比小秧直插时的9 252.0kg/hm2高129kg/hm2,增产1.39%,二者差异并不明显。而从经济效益上看,小秧直插方式投入的成本较少,虽然其产量略低,但由于减少了人工寄栽秧的环节,最终提高了经济效益,小秧直插比大秧移栽增效3 663.0元/hm2,节本增效达24.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效果的探讨,培肥苗床结果表明:用沼肥培肥旱育秧苗床,出苗较对照提早1.7d;出苗率、成秧率平均提高7.4,6.7个百分点;单株绿叶数、白根数、分蘖数平均增加1.3叶、4.2根、1.4个;单株鲜、干重平均提高0.51g和38.7mg;随着沼肥用量增加,秧苗素质显著提高。大田结果表明:用10kg/m^2沼肥培肥苗床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502.5kg/667m^2,其次是15kg/m^2平均单产501kg/667m^2。分别较对照增产7.67%和7.44%,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滇中水稻种植方式、秧龄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在低纬高原的滇中地区,关于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秧秧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旱育秧大小行稀植有利于水稻增产7.55%,而等行等株距的种植方式产量较低;同样的种植规格下,中苗秧龄比老苗秧龄(多21d)移栽的增产显著:在旱育稀植的情况下,于大行间在正常移栽后21d适当移栽老秧,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产量16.94%,其增产原因是有效穗数增加、充分利用穗部空间养分,其栽培技术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摸清优质稻Q香优100的适宜丢秧密度,对4种不同丢秧密度试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丢秧密度1.1万/667m2产量最高,且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试验相似区域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叶片对高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片是植物重要光合器官,任何叶住叶的损失都会影响高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高粱1338为材料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上数第8、9、10叶;第6、7、8叶功能期最长;第8、9叶的光合势最大;上部叶片比叶重较大。由于上部叶片光照条件较好,在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上第2、3、4叶具有较大优势。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叶片是上数第2叶,其次为第3、4叶和旗叶。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江优919适宜的丢秧密度,进行了5种不同丢秧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丢秧密度在1万~1.2万/667m~2的产量相对较高,且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绥阳县海拔950m以下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7.
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叶龄移栽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水稻在3~8叶之间移栽,以4叶处理产量最高,达10374kg/hm2,比8叶期移栽增产11.0%,方差分析结果,3~6叶之间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比8叶期移栽显著增产;根据稻米检验结果,垩白率、垩白度受移栽叶龄影响较大,适宜叶龄移栽能显著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采取中苗移栽能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蛋白质的含量提高,直链淀粉降低,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1壮秧标准 秧龄30~35d,叶龄3.1~3.5叶,株高13cm左右,100株地上干重2.5g以上。 2前期准备 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能建造大中棚的地方作新基质育苗田。人工手秧和机械秧均以1:100计算。  相似文献   

9.
在低热地区推广水稻旱育浅植,以适时早播早插为好,移栽叶龄3.1-4.1叶为宜,早播早插时宜稀,迟播迟插时宜密。肥力中上等稻田,在3月5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为3.1叶,亩插1.3万穴;在3月20日播种的条件下,移栽叶龄为4.1-5.1叶,亩插1.5万穴,在4月4日左右播种、移栽叶龄为3.1-4.1叶,亩插1.7万穴。本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播期>叶龄>密度,即播期是影响低热地区水稻旱育浅植产量的主要因素。故适时早播早插,合理密植,可提高水稻旱育浅植产量。  相似文献   

10.
移栽秧龄与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秧(叶)龄移栽对水稻制种产量与种子质量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同期播种不同时期移栽所形成的不同秧龄秧苗进行移栽的方法,对不同秧(叶)龄秧苗移栽与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不同秧龄秧苗移栽对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两优363最佳施肥量与栽插株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0 2年在贵州省贵阳郊区 ,采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方法 ,在 2 8d较早秧龄、4 0cm× 4 0cm栽插密度和湿润管理的条件下 ,进行了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 36 3”不同施肥量和栽插株数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氮磷钾复合肥 5 0kg/ 6 6 7m2 ,追肥 3次共尿素 15kg/ 6 6 7m2 ,每穴栽 1株处理的处理产量最高 ,为 4 4 0 4kg/ 6 6 7m2 ;而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 0kg/ 6 6 7m2 ,追肥 2次共尿素 10kg/ 6 6 7m2 ,每穴栽 1株的处理较省工和经济 ,产量也较理想 ,为 4 33 3kg/ 6 6 7m2 。讨论了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 36 3”无公害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不同基本苗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的最佳基本苗。以丢基本苗7.0万产量居第1住,单产686.7kg/667m^2,其次是丢基本苗6.0万产量居第2位,单产651.1kg/667m^2,产量最低的是丢基本苗4.0万,单产606.7kg/667m^2,其次是丢基本苗9.0万单产615.6kg/667m^2。  相似文献   

13.
袁雨晴  胡朝凤 《耕作与栽培》2013,(1):18+14-18,14
"红缨子"高粱是酿造酱香型白酒的专用品种,在生产实际中不同叶龄移栽时,其产量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红缨子"高粱不同叶龄移栽试验的研究,探索最适移栽叶龄对提高其产量有着重要意义。试验结果表明:3叶1心移栽产量最高为248.89kg/667m2;5叶1心移栽的居第2,产量为241.48kg/667m2,4叶1心移栽的居第3,产量为232.59kg/667m2,6叶1心移栽的居第4,产量为217.78kg/667m2,7叶1心移栽的最低为205.93kg/667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厢面宽度丢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表明,以2m开厢丢秧产量居第1位,单产579.4kg/667m^2;其次是2.67m开厢行秧产量居第2位,单产568.9kg/667m^2;产量最低是4.67m开厢丢秧产量最低,单产531.4kg/667m^2;其次是4m开厢丢秧单产536.4kg/667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余庆海拔800m地区水稻旱育丢秧最佳密度为1.27~1.47万穴/667m^2,产量分剐为650.3~670.3kg/667m^2。丢秧密度过大或过小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材料,塑料软盘育秧,进行落谷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试验,并将各处理秧苗分3期插入大田,实收产量,测定其构成。主要结果如下:(1)3试验因素对苗质和产量的影响为秧龄>施肥量>落谷密度。(2)秧龄由16 d延至21 d,即使较密的落谷密度、少量施肥(处理编码M1、M2)或较稀的落谷密度、多量施肥(编码X3),均表现减产趋势,故适龄早栽至关重要。(3)秧龄21 d秧苗的发根力和茎鞘淀粉含量等指标均优于秧龄16 d的(差异显著),但因大田苗数和穗数减少,稻谷产量显著下降。可见机插秧的壮苗指标因秧龄而异。(4)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效应的通径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1.1112),每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6517)。说明机插稻以争穗数为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7.
丢秧是一种适宜贵州省山地区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江两优3号的适宜丢秧密度,开展了5个不同丢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江两优3号最适丢秧密度为12 000窝/667m2,单产最高,达687.01kg/667m2,比10 000窝/667m2和180 00窝/667m2显著增产,但与16 000窝/667m2和14 000窝/667m2无明显差异,说明在凤冈县江两优3号适宜丢秧密度为12 000~16 000窝/667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播栽期对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以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两个超级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 设置3月21日(S1)、3月31日(S2)、4月10日(S3)、4月20日(S4)和4月30日(S5) 5个播期,秧龄均为30 d,移栽期依次为4月21日、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和5月31日,研究其分蘖发生成穗特点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期水稻产量差异显著,随着播栽期推迟,产量呈降低趋势,早播S1的产量最高、迟播S5的产量最低。不同播栽期处理下水稻主茎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一、二次分蘖总和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S1优势蘖位为第3~第6叶,而S2~S5优势蘖位为第3~第5叶。随播栽期推迟,分蘖发生和成穗叶位趋于集中,F优498一次分蘖发生在S1~S4以3/0~7/0为主,而在S5以3/0~6/0为主;宜香优2115 在S1以3/0~7/0为主,在S2~S5以3/0~6/0为主。一次分蘖成穗率在S1以3/0~6/0为主,而在S2~S5以3/0~5/0为主;二次分蘖发生和成穗以第3~第4叶为主。气象因子对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影响为一、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一次分蘖成穗率与分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分蘖期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幼穗分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抽穗开花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看来,成都平原地区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在4月11日前播种5月11日前移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4月21日前播种5月21日前移栽有利于稳产,在4月21日以后播种5月21日后移栽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玉米新品种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钢  栗雨勤  秦建国 《种子科技》2001,19(3):158-159
以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杂交种冀单29号为对照,对8个玉米新品种进行了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模拟干旱条件下,金海98-601的抗旱性最好,其抗旱指数为1.29;金海6号的抗旱指数为1.14,优于对照冀单29号。旱处理产量结果,金海98-601平均亩产469.9kg,比对照冀单29号增产13.5%,居首位。水处理产量结果,金海5号产量最高,平均亩产582.7kg。大田试验结果,京科2号平均亩产490.0kg,比对照冀单29号增产13.1%。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优质烤烟产区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正交设计^[1]研究不同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等栽培技术时烤烟叶面积、烟碱、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上、中部叶叶面积显著增大,烟碱含量极显著增加,产量亦显著增加;随种植密度增加,上、中部叶叶面积显著减小,上部叶烟碱含量显著降低,产值量显著提高;随留叶数增加,上部叶叶面积极显著减小,烟碱含量极显著降低。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在本试验范围内,以处理5(D2N2T3)和处理7(D3N1T3)效果较好,各部位烟叶的烟碱含量适宜,并能明显获得较高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