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总结了小麦-花生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1)轮作倒茬,培肥土壤;(2)和物营养特点,实行麦油一体化配方施肥;(3)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模式;(4)高稳产兼顾,合理搭配良种;(5)保前兼后,建立合理麦油复合群体;(6)适期播(套)种,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内光热资源;(7精细播种,确保幼苗齐全匀壮;(8)根据土壤、作物及气候、,采取行之有效,促控的结合田管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影响大豆产量和油分含量的各栽培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和施肥对高油大豆产量起主要作用,水分、收获期也有重要影响。在大豆适播期内提早播种,在适宜密度范围内扩大株距,降低密度,均促进高产高油的形成,初花期多追施P肥,有利于高产;鼓粒后期适当控水有利于油分积累。  相似文献   

3.
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在黔西北山区种植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促进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产量、产油量与四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产油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了黔西北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农艺综合方案:密度62463~63710株/ hm2;N肥(纯N)321.79~359.04kg/hm2;P肥(P2O5)319.94~345.32 kg/hm2;K肥(K2O)293.64~333.30 kg/hm2。  相似文献   

4.
棉花氮肥与化控综合栽培效应陈建平,顾双平,蔡宏俊(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224002)施氮与化控是当前棉花栽培中两项重要的促控措施。而只有应用得当,才能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的。过去生产中运用全凭经验决策,常失之偏颇,达不到理想的增产效果。为了充分发挥肥...  相似文献   

5.
夏棉高产优质栽培措施优化决策及生育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播期(x1)、密度(x2)、追纯氮(x3)打顶留果枝数(x4)、去蕾果枝数(x5)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对夏棉农艺组合措施、群体动态、成铃分布及产量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建立起皮棉产量、霜前花两个目标性状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兼顾高产、优质的综合农艺措施决策方案是合理的。同时研究了夏棉高产优质的群体生育动态,找出了看苗促控的管理指标及成铃分布状况和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影响彼此消长的互变关系, 进而模拟出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明确了夺取夏棉高产优质的主攻方向,实现夏棉高产优质。达到667m2产皮棉60 kg,霜前籽棉200kg以上的综合农艺措施决策方案为5月20~23日播种,密度7.3~7.5千株,追纯氮11.04~12.0 kg,打顶留果枝数8.4~8.7个,去下部1个果枝的早蕾。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调查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制约大面积肥床旱育秧优势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床址不当、面积偏大、落谷偏密;二是培肥滞后、养分失调、追肥不当;三是耕耖复杂、水系不全;四是管水不当,化控面小。并针对性提出充分发挥肥床旱育秧优势的技术对策,包括科学选择床址、形式因地制宜,提高床大田比、降低落谷量。简化整地工序、健全苗床水系,精心培肥、科学运筹,科学管水、适度化控共5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土壤培肥技术的理论基础、土壤培肥的目标(即适用于有机农业种植的高产肥沃土壤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良好的土体结构、有适量及协调的养分构成、有良好的物理性质)、有机农业种植中的土壤培肥基本措施(增加有机肥料施用占比,不断增强土壤肥力;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种植模式;制订合理的轮作倒茬机制,使“用地”及“养地”充分结合;形成科学的耕作机制,逐渐改善土壤,加快土壤熟化速度;制订完善的土壤防护机制,避免土壤遭受侵蚀以及长期保护土壤资源)等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秸秆还田土壤培肥技术、酸化土壤及其改良培肥技术进行具体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 雪前管理措施 (1)连阴天时,要正常揭盖草苫,争取宝贵的散射光;(2)增施有机肥缓冲连阴天的热量散失;(3)适度控水降低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减少病虫害。  相似文献   

9.
浅谈杂交中稻的再生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文 《种子世界》2006,(12):30-33
简述了杂交中稻再生利用的发展概况及发展前景,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肥资源,提出了选用再生力强的高产品种。高产稳产途径为地膜育秧适期早播,做到头季避开伏旱,再生季躲过低温,保证两季高产;施好促芽肥,保证休眠芽成活与早生快发;高留稻桩,保留倒二、三节蘖芽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10.
高翔  陈泽辉 《种子》2002,(3):57-58
利用8种施肥方法对AC8328BNC1的耐瘠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肥力下低等试验地,AC8328BNC1在施底肥和追第二次肥下,第一次肥不施产量为349.04kg/667m^2,较追第一闪肥产量为278.43kg/667m^2经济有效,且差异显著;在不施底肥和追第二次肥下,第一次肥不追产量为254.46kg/667m^2,较追第一次肥产量为249.44kg/667m^2经济有效,但差异不显著。说明AC8328BNC1在低氮、低磷胁迫下,仍能较好地协调源、库、流关系,确保其产量稳定,具有较强的耐低氮和低磷能力;同时验证了玉米第二次追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由干旱育苗的培肥效果和控水效果,导致床土容量和含水量降低,空隙度增加,含氧量提高,对幼苗生长发育十分有利,稀播才能育成壮秧,壮秧返青快,分蘖早,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水稻要高产,"水、肥、气、热"四要素要协调好,要以水调肥、调气、调热,保持合理群体结构和根系活力,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在水稻四要素中"肥"是最难把握的,从几十年的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特别是近几年来运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基本摸准了粳稻单产800 kg/667 m2的高产科学施肥技术。粳稻单产800 kg/667 m2,在基础地力400~450 kg的田块,NPK合理配比应该是1∶0.45∶0.5,无机N总用量为14.7~16 kg,其中基蘖肥与穗肥应采用5∶5或6∶4。穗肥中的促花肥应占60%,于倒3.5叶龄(即幼穗分化第二期)施用;保花肥应占40%,于倒1~1.5叶龄期施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黑龙江地区大豆节水灌溉高产理论,采用盆栽控水方式,研究苗期(V1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处理对大豆绥农26(旱敏感)和黑农54(抗旱)叶片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正常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0%)相比,V1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及复水均可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其中绥农26在V1期控水15d后复水、田间持水量的60%处理(T1)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35.11%,黑农54在V1期控水15d后复水,田间持水量的50%处理(T2)下提高32.40%。同时,V1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导致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复水后快速增加,并高于对照,产生补偿效应。测产结果表明,V1期适度水分亏缺及复水有利于提高产量,2020年绥农26的T1处理产量最高,较对照提高30.10%,黑农54的T2处理产量最高,2021年产量变化趋势与2020年一致。因此,通过V1期适当程度控水后复水的方式可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方农业的调查研究与思考,提出南方农业结构调整应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1)调优;(2)调新;(3)调特;(4)调绿;(5)调大;(6)调多;(7)调长;(8)调高,这一思考,不仅对南方各地区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全国类似地区也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在总结棉花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棉花高产系统调控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根据高产棉花株型结构和发育规律得出不同阶段的控制目标,即通过水控、肥控、化控及其它手段进行综合控制,使促控矛盾协调统一,以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水稻大面积高产原因及关键技术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参与实施导师张洪程教授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单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对江苏高产水稻进行了深入全面考察, 认为江苏水稻大面积产量重复超10500 kg/hm2, 从技术路线、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到品种推广的指导思想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偏迟熟水稻北移,充分利用光温生态生产潜力,是大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前提;高产群体质量的优化调控,是高产的技术理论基础;“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是其高产的关键技术。据此引发思考并对安徽及同类地区水稻生产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高产节水小麦不同时期控水,供水及不同供水量对产量和群体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节水小麦最适供水量为300mm左右,在小麦生育前期控水为最佳控水时期,并保证拔节,挑旗,开花期的供水。初步得出半干旱地区小麦高产的节水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适宜的穗肥品种与施用量,研究不同穗肥配置对比植株性状、产量及结构、成本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穗肥增施钾有利于大穗形成,有利于产量获得;水稻穗肥施尿素+氯化钾或尿素+BB肥(15-15-15),效果好于单纯施用尿素、专用穗肥(34-0-6)。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粳稻品种郑稻19和郑稻20为材料,于水稻拔节后设置4种追氮模式,基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分别为6∶4∶0∶0(T1)、6∶0∶4∶0(T2)、6∶2∶2∶0(T3)、6∶0∶2∶2(T4),以施用等量基蘖肥不追施氮肥(T0)作为对照,研究中后期不同追氮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郑稻19和郑稻20的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不同追氮模式间无显著差异,而T3处理的穗粒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均表现为T3>T1>T2>T4>T0。同时,2个水稻品种齐穗期、齐穗后至成熟期的根系体积、根干重、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是T3处理最高,且根系氧化力、吲哚乙酸含量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也是T3处理最高。说明水稻拔节后分次适时(促花肥和保花肥)追氮能够促进中后期根系生长,维持根系较高的生理活性,延缓根系退化衰老,有利于水稻高产,而一次追肥或延迟追肥对水稻生长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粳稻产量、品质及氦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高产施氮量条件下(225kghm^-2),按基蘖肥、穗肥不同施氮比例且穗肥依不同叶龄期追氮共设计了20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其对超级杂交粳稻常优1号产量、氮素利用率及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常优1号产量影响极大,基蘖肥与穗肥施氮比例为58.34:41.66,穗肥以叶龄余数4、2叶等量施氮时,产量最高;产量与总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氮收获指数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穗肥施氮比例的下降,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率、垩白度逐渐下降;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穗肥随追肥叶龄期推迟,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外观品质因基蘖肥施氮比例的不同而异。综合来看,基蘖肥、穗肥施氮比例为6:4,穗肥以倒4、2叶期追肥可使该品种超高产、优质、高效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