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晋商在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中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在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中的杰出贡献山西省茶人联谊会杨力,王庆华明清时期,雄踞于全国商界的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贩,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团。他们不仅资本雄厚、活动区域广、活跃时间长,而且经营项目之多令人惊叹!在晋商经营的众多项目中,茶叶是其中...  相似文献   

2.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很多研究发现了茶叶具有很多突出的功效,而茶叶功效往往是由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决定的。因此综合分析了茶叶的传统功效及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开中法是明代创建的重要经济政策,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开中盐法,对开中茶法关注较少.茶叶开中始于洪武,兴于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现衰落,顺治年间一度复兴,康熙时随着茶马贸易的终结而停止,前后历经三百余年.为茶马贸易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在赈济饥荒、筹措军饷、活跃地方茶叶经济等诸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茶叶是我国的国饮,近年来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茶叶的质量安全事件、遭遇贸易壁垒事件时有发生。该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分析了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海超 《农业考古》2020,(2):110-117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茶叶生产趋于繁荣,将茶运往藏区销售并出口到以安南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成为王国重要的贸易活动。南诏大理国将茶叶产区的诸多民族置于统一的管辖之下,保证了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茶叶贸易不仅维持着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的存在,云南也借此强化了与西藏以及东南亚的政治文化交流。本文以茶叶及其对外贸易为媒介进行讨论,旨在揭示南诏大理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深化对中国西南边疆发展历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和湿化学检测方法具有结果评价主观性强、测定费时、费力等局限性,而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手段,具有快速、无损、结果客观等优势,在茶行业上得到应用.本文在概述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基础上,主要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鲜叶品质分析、成分检测、茶叶等级识别、茶种类鉴别、茶地理溯源和茶叶深加工...  相似文献   

9.
吴林森  戴养富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563-564,588
综述了植物生物技术在茶生产上的应用状况。植物生物技术与茶常规育种相结合 ,可为茶育种提供新的优质材料 ,提高育种效率 ,为人类创造出更优良的品种。指出茶的生物技术研究与推广仍落在其他许多植物的后面 ,开展茶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正>长沙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经过六十五年的演变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新扩基地、壮大龙头、创办节会、挖掘文化、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加快百里茶廊建设,茶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茶业已成为我县远郊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县现有茶园面积9.27万亩,县外订单面积17.5万亩,2014年干茶总产4.42万  相似文献   

11.
论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与茶文化的发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洪升 《古今农业》2006,1(4):89-100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异军突起,获得了快速发展,茶业遂成为传统社会中新兴的、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茶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商品茶,满足了社会城乡居民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促使自唐代以来的饮茶风习日炽,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生活必需品。唐宋茶叶消费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由此发端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彭景元 《古今农业》2006,(4):101-10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阶段,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日益兴起的饮茶之风促使茶业更加兴旺,众多名茶争奇斗艳,各有拥趸;采茶及制茶场景精彩纷呈,一派繁荣景象;因气候、土壤、加工方法等不同,使茶的种类繁多,从而导致饮用方式和所使用的器皿也各不相同,但优质的器具逐渐得得到认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茶的许多功效,这些认识直至今天仍是正确的。文人士大夫对茶的认识与喜好,对当时饮茶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茶的诗歌,对我们认识当时的茶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鱼虾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在捕捞野生鱼类资源的同时,皖江地区的人工养鱼技术也有发展。随着捕鱼业与养鱼业的发展,渔业在本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不但扩充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朝廷的贡鱼区,还有力地促进了本区渔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为元明清以降本区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315-3316
隋唐五代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和治虫施肥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隋唐五代时期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药材品种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毅 《古今农业》2005,(4):22-29
唐宋时期,中国和阿拉伯诸伊斯兰国家展开了频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交流。随着回回民族的东来,阿拉伯珍贵的农作物和药材品种,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到我国。这些由阿拉伯民族新输入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和药材的种类,而且也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辑录史志文献 ,对五代十国时期 13所书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证评述。认为书院在这一时期有维系斯文于不坠的文化功效  相似文献   

17.
陈金凤 《古今农业》2005,3(4):61-67
唐代饮茶风俗的盛行与茶叶需求量的大增,刺激了江西地区的茶叶经济的发展,江西成为全国著名的茶叶生产和贸易中心之一.茶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江西农业经济结构,推动了江西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为江西经济在唐代的中部崛起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汉代、唐代乃至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代,亩产均记为当时的一石,这是个有趣的现象。粮食亩产量、度量衡制、亩制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三者的变化要一定的规范,在变化中是相互关照的。“石”本为重量单位,但在亩产量上也为容量单位,度量衡在设定时就已照顾到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历代存在着以黍粒检校度量衡的制度,这种制度又必然与黍粒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97-2598
通过对淮河流域汉唐时期农业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发现此期该流域农业灾害的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愈往后,灾害发生的频次愈高;同时在不同阶段又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灾害构成差异,灾害集中性、连续性发生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27-4329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