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对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区的云和梯田国家湿地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特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概括。云和梯田湿地是江南独特的,华东最大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景观资源丰富,其农耕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畲族文化底蕴深厚。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与梯田湿地构建成传统、生动兼具的美景。  相似文献   

2.
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云和梅源梯田是浙江山区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成为成千上万摄影爱好者的圣地。为了进一步提升云和梅源梯田美学景观价值,保护梯田文化、保持梯田生命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首先必须完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强景区项目建设,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再者,加强营销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绵延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八个行政村,面积714 hm2左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时期,经过数十代人的辛勤耕作和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梯田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地域农耕文化。大大小小的梯田镶嵌在山地之间,掩映于竹海和云雾之中,千奇百怪,变幻莫测。近年来,梯田因其壮丽的景观和蕴含的深厚农耕文化,陆续被评为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中国五大魅力梯田、全球  相似文献   

5.
正"联合梯田"作为一个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壮丽的人文景观,于2013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农业文化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旅游的发展。一、"联合梯田"概况"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北部的联合乡,从乡政府所在地联合村起,连接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8个建制村的梯田,总面积10707多亩。"联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00-102
梯田既是一种农耕方式,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景观。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梯田文化及其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内容涉及梯田的起源与发展、梯田文化及其开发价值、以及梯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尤其是对当今全国各地的古老梯田遗存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桂林龙脊梯田、湖南娄底紫鹊界梯田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7.
梯田农耕是南方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赋予了梯田以深刻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创造了丰富的梯田农耕传统文化。然而,这种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少数民族在梯田农耕中所体现的‘蚂蚁抬土’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以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些精神恰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的生计经历了刀耕火种、采集狩猎和梯田农耕的生产方式。在梯田农耕活动中,已普遍使用犁、耙、锄、斧、砍刀、弯刀、锯镰、镰刀、铁锤、铁撬杆、谷船、麻袋、背箩等生产工具,也使用脚碓、水碓、水碾、水磨、石磨、筛子、簸箕等稻谷加工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是维护梯田农耕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而且是展示梯田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梯田农耕的传承问题受到严峻挑战,而且象征梯田农耕物质文化的生产工具也逐渐消亡,由此引发传统生态的生产方式功能降低,导致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被削弱。  相似文献   

9.
云旅 《新农村》2014,(3):46
云和梯田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境内,该梯田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景区内拥有梯田、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自然景观,是中国摄影之乡——丽水的主要采风基地,也是云和县首批创建国家4A级景区之一。云和梯田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 000  相似文献   

10.
在对农耕文化开发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尤溪联合梯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并提出尤溪联合梯田农耕文化开发策略,包括凸显地方文化,营造联合梯田景观品牌特色,取长补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等。  相似文献   

11.
申子萌  王希  徐悦  陈丽 《农学学报》2021,11(6):90-95
邯郸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的旱作梯田不仅具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文化。涉县旱作梯田是千百年来农民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农事下的乡村民情与乡村文化。笔者从农业文化入手,将梯田文化、石头文化、驴文化等与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相结合,凸显农业文化的重要性。笔者提出在农作物方面,通过改善旱作梯田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深加工农产品、打造高端品牌、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乡村景观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独特风景,发展旅游业,保护与开发石头村落、改善村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水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孕育于百越母体中的水族稻作农业文明,在水族迁居黔桂边境之后,通过适时的文化调适,不但延续了原先“火耕水耨”的文化传统,更创造了“畲山为田”的梯田开发模式,劳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体现了历史上他们与百越民族(骆越)的渊源关系,对历史的共同追忆,使人们打破了时空界线,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3.
马莲河流域梯田埂坎立地分类与经济植物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级立地分类方法,对马莲河流域内的梯田埂坎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在地貌部位上高原沟壑区和残塬丘陵沟壑区各有5种类型的埂坎:川台地埂坎、塬面埂坎、阴坡埂坎、半阳坡埂坎、阳坡埂坎,其土壤含水量通过q测验,在α=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而在这10种埂坎上建植地埂经济植物带时,所选择的经济植物种类有所区别,以充分利用埂坎的光、热、水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冀北地区桑牧粮间作防风固沙生态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梯田坝坡种植条桑优点的研究,提出将条桑在张家口、承德地区推广,与牧草、粮等作物间作,形成适宜河北北方的防风固沙高效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云和县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今后云和县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对策,以实现生态公益林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夏青  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826-10828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元阳梯田红米研究的文献,分析了元阳梯田红米的种性和百年不衰的原因,认为元阳梯田红米的适应性强,耐贫瘠、需肥量小,抗病性强和产量稳定的品质特性是其内在的原因;而元阳哈尼梯田红米的独特栽培方式,是保证其种性百年不衰的技术保障.在元阳月亮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的栽培方式和顺应自然的耕作制度,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元阳梯田红米群体种性,使之成为今天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多熟种植、轮作换茬和复地连作等三大类型,每一类型含有多种种植模式。为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东南丘陵区在发展旱地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9项配套关键技术:(1)坡改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2)集径流蓄水与节水灌溉技术;(3)培肥土壤与以肥调水技术;(4)深耕细作与保护性耕作技术;(5)抗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选用及配套技术;(6)秸秆覆盖与地膜栽培技术;(7)丰产沟与丰产坑耕作技术;(8)旱地错季适应栽培技术;(9)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总结了宁夏旱作农业发展历程中的5个重要阶段,明确提出了今后旱作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措施。宁夏旱作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并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发展对策是构建发展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体系;构建高效利用降水资源的旱作避灾型区域优势特色农业结构;构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体系,不断创新深化地膜覆盖技术内涵,增加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覆膜保墒集雨(或集水)补灌技术实施和推广力度;努力构建发展旱作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宁夏旱作农业发展上台阶,力争把宁夏旱作农业区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国家级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19.
贵州从江小黄村农耕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从江县地形零碎,山高坡陡,熟田较少,垦殖率很低。其耕地特点:稻田多,旱地少;梯田多,坝田少;田块小,分布零散。由于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等多种原因,其境内尤其是小黄村一带的许多资源未能开发利用,如果适当调整和改变当地农事习惯的话,这里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老子》的多数学者将"却走马以粪"与农事相关联。其实,"却走马以粪"当解为"让奔驰的马停下来排泄粪便",和农事无关。老子通过"却走马以粪"表达一个思想:在役使马的时候,要照顾马的生理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