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随着耕种年限增加,土壤日益退化,菌糠作为廉价有机物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生长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黑木耳菌糠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CK),纯氮120 kg/hm2(T1),菌糠替代氮肥用量20%(T2)、40%(T3)、60%(T4)5个处理,将菌糠与0~20cm土层土壤充分混匀.研究黑木耳菌糠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菌糠后土壤耕层贯入阻力下降;土壤三相比得到改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而增加,且各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马铃薯产量与CK相比2015年各处理分别增产10.51%、3.31%、8.19%、9.01%,2016年分别提高4.61%、0.60%、5.13%、4.53%.结合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本研究认为菌糠替代氮肥40%为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鲜菇菌渣循环再利用生产平菇是一项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通过对海鲜菇菌渣进行再处理后栽培平菇,实现废弃菌渣的循环再利用。  相似文献   

5.
将黑木耳菌糠按0、0.25、0.5、0.75、1kg/m2的用量施入到土壤耕层(0~20cm)中,结果表明,随着菌糠添加量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马铃薯产量分别增产了4.71%、7.66%、11.3%、13.8%.菌糠施入量为0.75、1kg/m2的2个处理对于改善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6.
兴隆县和平泉县是承德市两个食用菌生产大县,当地农民靠栽培食用菌走上富裕道路。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处理数以万吨的废菌糠成为难题。据统计,生产食用菌每100公斤培养料,可收鲜菇100公斤,还剩下菌糠60~70公斤。两个县年栽培食用菌近亿(盘)  相似文献   

7.
菌糠饲料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正> 目前,食用菌在我国广大地区已普遍栽培,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特别是袋料栽培法的应用,其下床料一菌糠的产量在逐年增加。近年来,菌糠作为一种新型的饲料资源,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饲养研究,现将这方面的材料综述如下。一、菌糠的饲用价值及其安全性作为饲料的菌糠,主要是采收平菇、香菇、凤尾菇等食用菌后的下床料。食用菌的种类以及培养基原料不同,其菌糠的营养价值也不同。收菇2~3茬后,菌糠的营养价值见附表。  相似文献   

8.
菌糠复合物对小白菜幼苗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利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从而研究菌糠复合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土壤中依次添加无机化肥、酵解鸡粪和新鲜菌糠或发酵菌糠后,小白菜幼苗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均呈递增趋势,其中菌糠处理过的土壤酶活性都高于未加入菌糠处理的土壤酶活性;②土壤中加入传统的化肥和酵解鸡粪的基础上加入等量的新鲜菌糠或发酵菌糠后,发酵菌糠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作用效果优于鲜菌糠。综上所述,加入菌糠复合剂,可显著增加小白菜幼苗期土壤酶活性,且发酵菌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菌糠改良土壤孔隙度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香菇菌糠为底肥,以种植玉米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菌糠不同施用量(0、2 500、5 000、7 500和10 000 kg/hm2)对土壤孔隙度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菌糠改良土壤孔隙度效果良好,随着菌糠施用量由0增加到10 000 kg/hm2,土壤孔隙度由40.0%增加到54.8%,处理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该土壤上种植的玉米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施用香菇菌糠改良粘黄土土壤孔隙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了菌糠目前的利用研究现状,首先进行了菌糠的营养价值分析,研究证明菌糠的营养成分与玉米类似;其次介绍了菌糠在饲料领域的应用,说明菌糠作有机肥,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及残留量,同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菌糠疏松透气,在土壤中进一步分解成具有良好通气蓄水能力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菌糠中含有大量的培养基质,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最后,文章将食用菌生产、畜禽水产等养殖、青饲作物种植和沼气发酵紧密结合,建立了高效循环生态农业模型,并对菌糠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探明菌糠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火龙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达到减肥增效作用,以2年生金都红心火龙果为供试材料,化肥氮量减少20%~40%,进行“化肥+菌糠+有机肥”不同用量的5个处理试验,研究在总氮不变的情况下,菌糠、有机肥的有机替化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糠能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单果重及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及果实N、P、K等含量。处理5(40%化肥氮+30%菌糠氮+30%有机肥氮)综合表现最佳,试验结束后,与处理1(100%化肥氮磷钾)相比,土壤pH提高0.2个单位,有机质提高7.74%,碱解氮提高5.54%,有效磷提高8.29%,速效钾提高11.62%,土壤容重降低7.70%,产量提高11.67%,都达到了显著效果。本研究结论为,秀珍菇菌糠能有效改善火龙果园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质量,从而达到节肥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菌糠改良保护地土壤容重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91-8091,8093
[目的]探讨食用菌菌糠做底肥对保护地土壤容重的改良效果。[方法]以平菇菌糠为底肥,用环刀法测定种植西红柿的保护地土壤容重。[结果]随着施用菌糠量的增加,土壤容重由1.38g/cm^3减小到1.14g/cm^3,处理间具有0.01水平显著差异。[结论]菌糠改良保护地土壤容重的效果良好,并且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15.
本试验通过对金针菇进行不同浓度,不同使用方法的强力增产素处理,不同配方培养科的筛选及菌糠再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强力增产素结合拌料和喷施处理对金针菇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配方培养料:棉籽壳50%,米糠20%,Fu皮15%,玉米粉10%,豆饼5%,其栽培的金针菇产量高品质好,平菇和香菇的菌糠可以用来栽培金针菇,加草菇菌糠对产量有负影响,但能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菌糠作为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既能避免污染、浪费,又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阐述了菌糠再利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菌糠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菌糠的资源化研究与开发利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优势特色产业和脱贫攻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菌糠废弃物越来越多,为生态环境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众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探索研究,力求使菌糠变废为宝,成为一种生物质资源被充分利用。综述了目前菌糠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就此进行浅析,以期为菌糠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菌糠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8):1197-1199
菌糠是采摘食用菌后的栽培料,根据栽培原料的不同,主要有玉米芯菌糠、棉籽壳菌糠、锯木屑菌糠、甘蔗渣菌糠等,菌糠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概述了菌糠的资源状况、不同菌糠的营养成分、菌糠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状况,以及菌糠的开发利用前景和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缓解农业生产中化肥大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板结、肥力流失和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试验以菌糠作为土壤改良剂,将不同比例的新鲜菌糠或发酵菌糠与化学肥料配施加入土壤中,测定土壤的pH以及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并对不同配方下的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壤改良配方,为科学改良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菌糠施入量的不断增大,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均呈递增趋势;与施入量相当的新鲜菌糠相比,发酵菌糠处理的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均较高,其中,有机质含量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他发酵菌糠、新鲜菌糠、化学肥料相比,发酵菌糠112.5 g+化学肥料1 g的处理组对土壤肥力的改善能力最高,与空白对照相比,该处理下,有机质含量提高250%,有效磷含量提高190.8%,速效钾含量提高176.2%,碱解氮含量提高90.1%,且均达到显著水平,该处理下的土壤pH值虽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菌糠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且发酵菌糠的效果优于新鲜菌糠。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种菌糠堆肥的理化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贻钊 《农学学报》2021,11(2):45-49
研究不同品种菌糠堆肥的理化性状,了解菌糠资源品种理化差异,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同菌糠资源的优势,提高菌糠利用价值.本研究以海鲜菇菌糠、平菇菌糠以及秀珍菇菌糠进行堆肥,每10天翻堆一次,考察菌糠堆肥的温度、pH、电导率、有机质以及总腐植酸等指标.经过60天堆肥,3种菌糠堆肥温度均能升高到55℃以上,高温持续时间分别为2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