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质地葡萄果实软化过程、果胶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以果实质地差异较大的脆肉型葡萄品种红地球和软肉型葡萄品种玫瑰香为试材,测定不同发育时期2个品种果皮硬度,果皮破裂距离,果肉硬度,糖、酸、果胶含量以及果胶降解酶基因表达量变化,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果实发育,红地球果皮穿刺硬度和果肉硬度均明显高于玫瑰香,果皮破裂距离明显低于玫瑰香,原果胶含量一直高于玫瑰香,可溶性果胶含量始终低于玫瑰香,果胶降解酶β-GAL、PG、PL基因表达量也是显著低于玫瑰香的。综上认为,果胶参与了葡萄果实软化及不同质地形成过程,较高的原果胶含量和果胶降解酶基因低表达可能是造成红地球果实质地硬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杏基因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26个杏杂交组合F_1 1235个体亲子代基因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_1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比亲本平均推迟1~2周,Rossolella是晚花型亲本,Sundrop和S Castrese可作为早熟亲本;早花性与早熟性(r=0.44)和亲子代果实成熟期(r=0.55)均呈正相关;亲子代丰产性的遗传力极低,且在F_1广泛分离;子代的平均树势弱于亲本,从Hatif Colomer,Prete和Buttianese后代中可获得矮化、半矮化个体;F_1平均果个小于亲本,而Ivonne Liverani,Prete和Sundrop可作为大果亲本;果形呈数量性状遗传,F_1中,圆形和椭圆形个体明显占优势,桔红色相对于红色和黄色呈隐性,黄肉个体占绝对优势,从红肉果亲本中可分离出白肉果后代,但机率极低;F_1果实风味呈退化趋势,人工杂交子代果实风味的育种值高于自由授粉后代;子代果肉硬度的平均值低于亲本平均值,自由授粉后代果肉硬度的分离度明显高于人工杂交;离核属显性性状,由F基因控制,与粘核(半粘核)个体成3:1比例。  相似文献   

3.
延农黑稻果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个果皮颜色不同的延农黑稻和延农黑糯与2个白米品种配制成7个杂交组合,观察了其F1、F2、BF1单株的籽粒果皮颜色.结果表明,黑稻果皮受2个遗传系统的控制,有色对无色的遗传受单基因的控制,属于质量性状的遗传;有色果皮单株之间深浅不一的颜色差异受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所以,在黑稻杂交选育中,要选配果皮颜色深、黑的亲本和综合性状优良的白米品种杂交,在其杂种分离世代中根据育种目标早代选择颜色深的个体,连续加代,到高世代结合营养品质分析,才能获得优质、高产、抗性强的黑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大红袍’和‘金华大白桃’、‘杭蜜2号’杂交组合为试材,分析了F1代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结果证实果实成熟期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后代出现较广泛的分离,50%的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在亲本之间或接近亲本。受非加性基因的影响,果实大小低于双亲,仅有3.8%的后代呈超双亲现象;后代中约有1/3果肉颜色为红色;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呈现变低的倾向,后代中约25.1%远低于亲本;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果实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瓜果实硬度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硬果皮果肉野生西瓜"PI186490"为母本,以果皮果肉硬度适中栽培西瓜"LSW-177"为父本,构建六个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2014~2015两年获得的两套六个世代群体(P_1、P_2、F_1、BC_1P_1、BC_1P_2和F_2)各中心及边缘果肉硬度、果皮厚度和硬度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中心果肉硬度和果皮厚度遗传符合C-0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多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多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边缘果肉硬度遗传符合D-4模型,由一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9.97%,多基因遗传率为3.25%,主基因遗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梨若干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以不同品种为亲本的36个杂交组合的早实性等8个状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早实性,果实成熟期,果重,果形,果肉色泽和石粒细胞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杂种有广泛而连续的分离,表明梨在杂交和实生繁殖下经济性状衰退和趋中变异的普遍现象;果实皮色和抗锈病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控制皮色遗传的基因除R和H外,还受其它辅助基因的影响,抗病受显性基因所控制,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只一对。证实西洋梨品种是抗性基因纯合体,而杂种西洋梨品种为杂合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节瓜果实性状的遗传特点,为节瓜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6个正反交组合后代为试材,研究节瓜在果皮蜡粉、果皮颜色、果长、果重和肉厚5个果实性状上的遗传倾向。[结果]节瓜的果皮蜡粉和果皮颜色2个性状在F1均偏向有蜡粉的亲本和深绿色的亲本;节瓜的果长、果重和肉厚3个性状有超过高亲和低于低亲的分离,但杂种后代的平均值明显大于亲中值,表现广泛的连续性偏态分布和趋大的变异。[结论]节瓜的果皮蜡粉和果皮颜色两个性状各受一对核基因控制,节瓜的果长、果重和肉厚的遗传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12个桃杂交组合(杂交亲本包括6个普通型、5个半矮化和2个矮化品种(系))F1的1 361单系5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包括盛花期,果实成熟期,果实大小、颜色和风味及果形、果肉硬度、果肉颜色,丰产性,核黏离性状,树体大小和果实品质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盛花期、果实成熟期、果实大小和颜色的遗传力(H2)为0.3~0.5,果实风味遗传力较低;圆形果个体相对于椭圆形、卵圆形和扁圆形果个体呈显性,比例为76∶12∶8∶4;后代的平均果肉硬度较双亲平均果肉硬度低0.2级(最大为5级);所有黄肉亲本的F1个体果肉颜色广泛分离,黄肉个体显著高于白肉和红肉个体;子代的丰产性比双亲平均丰产性低1级,然而,亲本组合7310828(海尔×波南萨)×波南萨和49号(Fortyniner)×7310902(海尔×波南萨)组合获得丰产单系的几率高;通常离核相对于黏(半离)核呈显性,杂交组合7310828×波南萨的后代例外;F1群体的平均果实品质比亲本退化2级(最高为5级)左右;49号×7310828和亨利(O'Henry)自由授粉后代中获得全红、大果、黄肉优系的几率高;乔化单系的几率显著高于矮化、半矮化单系,其比例为82∶14∶4;柱型桃皮勒(Pillar)是强健、直立实生个体的理想亲本。  相似文献   

9.
龙眼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立冬本和青壳宝圆杂交后代为试材,对杂种后代果实13个性状进行测定并分析它们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龙眼杂种后代果实大小、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种子大小和可食率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果肉质地属于质量性状遗传;龙眼杂种后代果实大小有趋小回归和退化的遗传倾向,低亲遗传极其明显;在亲本(立冬本、青壳宝圆)同为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种子和甜味时,杂种后代遗传有明显的趋小变异,但也有出现高亲的遗传表现;龙眼果肉不流汁对流汁、离核易对离核难、果皮颜色青褐色对黄褐色、果肉乳白色对黄白色在杂种后代中有较大的遗传优势,而种脐大小在杂种后代中表现趋中变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研究了9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及其10个杂交组合412株杂种对黑痘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后代群体的抗性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欧亚种葡萄品种中存在黑痘病的微效抗性基因,品种间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抗性单株。抗性基因表现为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油桃几个重要性状的遗传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油桃育种实践,对亲本、杂交后代的果皮茸毛、肉色、花粉育性、果实风味等性状进行了系统遗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果皮茸毛、肉色、花粉育性3个性状各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果皮有茸毛对无茸毛、白肉对黄肉、花粉可育对败育均呈完全显性,且这3对等位基因分别呈独立遗传,无互作效应;选择甜风味的品种作亲本,杂交后代出现甜油桃单株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苹果梨’与‘八月红’及其210株F1杂交后代为材料,对其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等6个性状的遗传倾向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4个性状在后代中的遗传符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另2个性状呈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峰分布。各性状在后代中的变异系数分布在9.13%~58.41%之间,其中最小和最大的分别为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遗传传递力分布在54.91%~126.81%之间,其中最弱和最强的分别为果实大小和果肉硬度。果实大小、果形指数和果心大小呈趋中变异趋势;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呈高亲遗传趋势;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呈超高亲遗传趋势。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果实大小与果心大小及果肉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果肉硬度对果实大小直接作用最大;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与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间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越橘亲本对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性状遗传的影响,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糖高酸的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中糖低酸的北高丛品种‘Berkeley’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糖和酸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越橘果实中的果糖和葡萄糖是主要的可溶性糖组分,柠檬酸和酒石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各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组合中均表现出广泛的分离,其中糖组分及总糖的变异系数大于15%,酸组分及总酸的变异系数大于30%,酸的变异幅度大于糖的变异幅度,说明酸含量的选择潜力大;杂交后代糖和酸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正反交后代果糖、葡萄糖及总糖含量平均值倾向低糖亲本,而柠檬酸、酒石酸及总酸含量平均值倾向父本;糖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呈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酸含量在杂种后代中呈偏向低酸的偏态分布,可能有主效基因存在。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明显差异,果糖、葡萄糖、总糖、柠檬酸和总酸的H2较高,为0.66-0.86,其中以果糖最高,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84和0.86,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而酒石酸的H2最低,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22和0.30,表明酒石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结论】越橘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及总糖总酸含量广泛分离,后代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糖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潜能大,含量趋近于低糖亲本,具有一定的母性遗传倾向;而酸呈偏态分布,含量趋向于父本,明显受父本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5个超甜玉米自交系进行5×5双列杂交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超甜玉米的果皮厚度性状至少由6对基因控制,且显性基因为负效,隐性基因为正效;各项加性成分和显性成分的协方差和的平均值F为609.85,表明所有亲本所携带的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要多。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超甜玉米果皮厚度遗传为不完全显性,加性成分在果皮厚度的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广义遗传力为90.03%,狭义遗传力为55.02%。亲本P3和P6具有最大的一般配合力负向效应值及较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是选育薄皮超甜玉米的优良亲本。组合P2×P6和P2×P3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这两个组合的杂交后代果皮厚度可能较薄。  相似文献   

15.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内枇杷种质资源的果肉硬度与果肉化渣程度、果肉质地、果实汁液、单果重、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厚度、果面茸毛密度、果面茸毛长度、来源地、果肉颜色和果皮颜色等14个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枇杷种质果肉硬度与果肉化渣程度、果肉质地、果实汁液、果面茸毛密度、果肉颜色关系较密切,果肉不化渣、果肉质地致密、果肉汁液少、果面茸毛稀疏、果肉黄色和橙黄色和果实成熟期较早的枇杷种质果肉硬度较高。枇杷种质果肉硬度与单果重、果肉厚度、果皮厚度、来源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面茸毛长度、果皮颜色未见明显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以母本钟山红葡萄、父本钟山红玉葡萄及其50株杂交F1代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亲本与子代间的亲缘关系并绘制遗传关系聚类图,通过测定杂交F1代与父母本的果实基本品质及酚类物质含量等指标,以进一步了解钟山红玉、钟山红及其杂交F1代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发现含有父母本特征性条带的杂交F1代占比不低于86%,杂交F1代与父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57~1.000,果实基本品质性状呈广泛分离的现象,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F1代果皮中的总花色苷含量呈低于双亲遗传的特点,果肉中总类黄酮含量、原花色素含量呈超高亲遗传的特点,但是果实颜色的遗传受到多基因的调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华南露地栽培草莓果实主要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靓  张林 《福建农业学报》2013,28(6):533-537
以草莓3个杂交组合F1代实生苗及亲本为材料,研究草莓平均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的纵径和横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草莓平均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的纵径和横径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连续性变异。3个组合杂交后代果实纵径、横径、平均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平均值分别为0.68、0.56、0.64和0.86,表明草莓杂交后代这4个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引起的。与亲代相比,草莓杂交后代果实平均果重和果实横径有减小的趋势,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纵径有增加的趋势;草莓杂交后代平均果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均极显著正相关;佐贺清香×甜查理组合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实纵径显著正相关,丰香×甜查理组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3个杂交组合草莓果实纵径与横径均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葡萄山欧杂交后代果皮颜色的RAPD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葡萄种间BC1杂交组合 79- 33、83- 15 [(山葡萄×红亚历山大 )×白香蕉 ]子代为试材 ,运用RAPD技术进行葡萄山欧杂交后代果皮颜色的分子标记研究发现 ,OPY0 2的扩增片段OPY0 2 - 75 0与白色果皮性状有一定的连锁关系 ,以OPY0 2扩增亲本、F1、BC1、F2 及 2个栽培葡萄品种发现 ,所有的白色果皮单株都扩增出OPY0 2 -75 0 ,但在 6个BC1、F2 黑色果皮单株中也具有该片段。  相似文献   

19.
秦冠、富士苹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秦冠、富士苹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趋势及探讨性状遗传相关关系,以500余株正反交F1代株系为试材,调查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和硬度5个主要性状,并对各性状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变异分析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冠、富士杂交后代果实有变小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77.76%,平均变异系数为22.74%。果形指数呈趋中变异,变异系数较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呈升高的趋势,后代平均超高亲率为34.6%。正反交后代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有升高的趋势,平均变异系数为37.64%。果实硬度均呈增大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3.98%。说明秦冠、富士杂种后代果实性状大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各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20.
以‘玉露香’与‘新世纪’及94株杂交后代F1为材料,研究了8个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平均单果重小于亲中值,遗传传递力为79.47%;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大于亲中值,呈增大趋势,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10.48%、101.15%、110.2%;平均果形指数大于亲中值,与‘玉露香’果形指数相接近;后代果皮颜色表现为4种,黄色、绿色、黄绿色与绿黄色,以黄色和绿色为主;杂交后代小果心的比率最大,占总数的56.4%;梨果点的遗传比较复杂,杂交后代出现比较明显的性状分离,果点明显的比率较大,占总数的4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