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并且日趋严重。本文系统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机理、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以及玉米纹枯病抗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概述了玉米抗纹枯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为选育包括纹枯病在内的多抗性玉米杂交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干旱、低温、洪涝等非生物逆境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非生物逆境抗性多为复杂数量性状,传统的抗逆育种研究进展缓慢。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子标记因具有多态性丰富、一致性好、成本低、通量高等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论述了SNP分子标记在玉米非生物逆境抗性上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2010—2016年浙江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数据为材料,分析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性状。结果表明,165个鲜食玉米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性状在品种间、年份间均有显著差异。在产量性状中,甜玉米的变异系数为3.7%(生育期)~17.8%(穗位高),糯玉米的变异系数为2.2%(生育期)~11.5%(千粒质量);在品质性状中,甜玉米的变异系数为2.6%(总评分)~6.4%(风味),糯玉米的变异系数为1.9%(气味)~8.4%(风味)。参试品种对玉米螟的整体抗性较差,无高抗品种;对小斑病抗性水平较低,但抗性品种比例有上升趋势;对大斑病抗性水平总体较好;无对纹枯病高抗的品种,但对纹枯病抗性水平在提高;对茎腐病抗性水平总体较好,抗性品种比例有上升趋势。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水平较低,但有逐步提高的趋势,综合抗性水平也在不断增强。多数品种产量较高(1×10~4kg/hm~2以上),品质中等(总评分84~86分),处于中抗水平。同时,本研究结合区域试验数据与浙江省的实际生产,提出了鲜食玉米育种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病症、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过程、抗病机制、抗性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玉米纹枯病的研究、防治以及抗纹枯病玉米品种的选育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病症、病原茵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过程、抗病机制、抗性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玉米纹枯病的研究、防治以及抗纹枯病玉米品种的选育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AMF诱导玉米纹枯病抗性的生理机理,以玉米云瑞47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预先接种摩西球囊霉对玉米纹枯病抗性的影响,并揭示了其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接种AMF能降低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AMF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玉米根系防御酶(POD、SOD、CAT、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在个别时期个别指标差异显著;菌根化的玉米植株根系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亦能通过提高5种防御酶活性来增强抗性;同时,当纹枯病病原菌侵染后,玉米AMF侵染率及菌丝酶活性明显下降,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AMF诱导玉米纹枯病的抗性与其根系的防御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麦区的严重病害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国在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以及抗病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尽管在小麦改良品种中尚未发现对纹枯病高抗的类型,但在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中则有高抗甚至免疫的种质.小麦抗纹枯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抗性可能受2对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通过品种间杂交,累加和聚合抗病基因可以创制抗病丰产的新种质.文中就如何加快国内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步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位点,采用牙签接种法对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以及由它们构建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置换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纹枯病相关QTL(qsb8-1,qsb8-2和qsb8-3),分别位于第8染色体相邻标记RM3262、RM5485和RM3496附近,所在遗传区间分别为81.7cM~91.7cM、91.7cM~108.1cM和108.1cM~119.6cM。其中qsb8-2的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感病亲本携带的该片段可以增强纹枯病抗性;qsb8-1和qsb8-3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感病亲本携带的该片段减弱了纹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9.
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为了解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为全省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及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对参加2004~2009年度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的415个品种(系)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弱,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HR)纹枯病的品种(系),抗(R)纹枯病品种(系)仅占1.45%,中抗(MR)品种(系)占15.66%,80%以上的品种(系)对纹枯病表现为感病或中感;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淮北品种和淮北迟播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好,绝大多数淮南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结果还显示,淮北品种(系)淮核0303、徐麦4036、徐金麦3号、良星99、丰华8829和铜原0033能稳定中抗纹枯病,在丰产性和纹枯病抗性同步改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在我国稻区大面积发生,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纹枯病抗性资源的发掘、抗性QTL定位以及抗性相关基因的利用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文简单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危害以及病原菌的分类与特性,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制、抗性种质资源的鉴定、抗性QTL定位以及抗性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水稻纹枯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水稻纹枯病抗性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人工接种鉴定60份不同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情况,旨在为玉米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系、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且大多数品系和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弱。其中属于高抗的材料占5.0%;属于抗和中抗的材料分别占13%和31%;感和高感的材料分别占35%和16%。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的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Rz/扬麦158F6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对其纹枯病抗性进行SSR分析和初步的QTL分析。群体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抗性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单个标记方差及回归分析显示有6个SSR标记至少在2份抗性资料中能被检测到,涉及2D、3A、3B、3D、7D5条染色体,能解释2.6%~10.1%的抗性表型变异。标记Xgwm340来源于感病品种扬麦158,其余的SSR标记(Xgwm102、Xgwm155、Xgwm71—2、Xgwm645、Xgwm437)来源于抗病亲本ARz;利用Map Manager QTX软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2个QTL。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科学》2016,(2):62-66
2013~2014年,为了明确广西种子市场上54个玉米杂交种的抗病性,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进行玉米纹枯病、玉米小斑病及玉米南方锈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纹枯病抗性水平达到抗病(R)以上的玉米品种有12个;对玉米小斑病抗性水平达到抗病(R)以上的玉米品种有27个;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水平达到抗病(R)以上的玉米品种有13个。其中,同时兼抗3种病害的玉米品种只有桂单0810、桂单589和正大808等3个品种;兼抗2种病害的玉米品种有桂单688、桂单162、兆丰588等14个品种。结论:广西目前种子市场上的玉米品种繁多,但兼抗多种玉米病害的品种很少,为了避免玉米生产上遭受病害带来损失的风险,应该尽量选择播种兼抗2种以上玉米主要病害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4.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玉米对纹枯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在玉米抗、感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与叶鞘位之间存在差异。在玉米(川单10号)的不同生育期和叶鞘位中,随生育期的发展和叶鞘位的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降低。在受纹枯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R15)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K09)。这一结果表明,玉米对纹枯病的阶段抗性变化以及品种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2005-2010年广西玉米区域试验对照种桂单22号(CK1)、正大619(CK2)及49个推荐审定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和抗性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推荐审定玉米新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有较大的突破,多数品种表现中晚熟,高产高抗等性状选育仍有较大潜力,在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茎腐病方面选育有所突破,而对早熟、耐密、耐旱、耐瘠、抗纹枯病及玉米螟的品种选育要引起足够地重视,也不应忽视对玉米容重性状的选择.提出广西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应把品种的丰产性和广适性放在首位,兼顾品种的生育期、容重、出籽率和脱水速率等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检测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位点,采用牙签接种法对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以及由它们构建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置换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纹枯病相关 QTL(qsb8-1, qsb8-2和 qsb8-3),分别位于第8染色体相邻标记 RM3262、RM5485和 RM3496附近,所在遗传区间分别为81.7cM-91.7cM、91.7cM-108.1cM和108.1cM-119.6cM。其中 qsb8-2的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感病亲本携带的该片段可以增强纹枯病抗性;qsb8-1和qsb8-3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感病亲本携带的该片段减弱了纹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病的抗性符合两对连锁主基因遗传模型(B 2 1),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 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 0 178 7。在两对主基因中,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10%,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2 32%,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中等偏高,为 72 31%。提示抗纹枯病育种应重视主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杜仲内生细菌DZSY21对玉米纹枯病的抗病机制,利用抗生素标记法分析了DZSY21菌体在玉米叶鞘组织中的定殖情况,通过小区接种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玉米叶鞘引入DZSY21对玉米抗纹枯病的作用,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生育期玉米叶鞘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酶活性以及PR-1、PR-2a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菌株DZSY21引入玉米叶鞘后,可在其体内定殖,与玉米叶鞘组织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DZSY21在玉米叶鞘的定殖能提高玉米叶鞘组织防御酶PPO、POD和PAL的活性,同时诱导防卫基因表达。该研究结果为揭示生防细菌DZSY21的生防机理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的纹枯病抗性及其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合理利用转基因水稻进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海转A为父本、竹籼B为母本杂交,通过对杂交F1和F2代的抗病性状进行分析,揭示海转A的纹枯病抗性和部分非目标变异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转基因海转A除抗纹枯病性较非转基因亲本竹籼B有显著提高外,还存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个非目标性状的变异,穗粒数较竹籼B增加44.2%,而千粒重降低12.1%.海转A的抗纹枯病性表现为存在主效基因的多基因数量遗传特性,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此外转基因海转A的抗病性、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竹籼B,说明其稳定性较低.[结论]外源抗病基因的导入提高了水稻的抗病性,这种影响以主效基因的形式表达;而外源基因导入引起非目标性状的变异,但没有改变其原有的典型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70份外引改良玉米种质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为抗病玉米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同时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和自然发病两种方法,对70份外引改良玉米种质材料进行南方锈病、纹枯病、大斑病和小斑病抗性鉴定。【结果】通过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出高抗南方玉米锈病材料5份、纹枯病材料11份、大斑病材料4份和小斑病材料6份,中抗4种病害材料1份,高抗大、小斑病和纹枯病材料2份以及兼抗3种病害材料22份。【结论】参试的种质材料对广西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较丰富,其中一些材料具有多抗性。这些多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对广西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可拓宽抗性基因遗传基础,是今后开展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