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西高原蘑菇菌株遗传差异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西高原113个蘑菇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菌株间遗传差异与菌株采集地理位置差异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2.
对秦巴山区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41个供试菌株共检测到19条不同迁移率酯酶同工酶酶带,各菌株有5~9条不等的酶带,共16个酶谱类型。应用NTSYS-pc2.11软件分析,41个黑木耳菌株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474~1.000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80%时,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被聚类分成5类,初步鉴定了41个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应用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9个野生平菇单核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9个单核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共检出6条酶带,多态性带型占83.3%;ISSR分子标记技术从7个ISSR引物中扩增出56条清晰的DNA片段,多态性位点占87.5%;2种方法的聚类结果显示,当GS值为0.67左右时,根据样本量的多少均可将69个单核菌株依此划分为A、B、C、D等4个类群;将交配型、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3种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交配型为A2B2的P11、P12、P34、P59、P73、P85和P90这7个单核菌株均同属于一类,分类结果并没有严格按照交配型来进行归类。说明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平菇单核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可作为交配型鉴定的辅助手段,为平菇杂交育种过程中优良亲本单核体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灵芝群体交配基因型,并与酯酶同工酶试验相比较,探讨它们在群体亲缘关系分析上的异同点。[方法]采用OWE-SOJ技术对24个灵芝菌株的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标准交配型鉴定,及群体间交配基因型的测定,并结合酯酶同工酶试验对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7大类交配基因型,并发现A因子含有4个等位基因,B因子含有4个等位基因,及一个特殊的A混合基因,四类交配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分离。酯酶同工酶试验检测出了28条不同酯酶酶谱带,在相似系数为0.73214时,样品被分为9大类。比较交配基因型分析与酯酶同工酶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结论]交配基因型测定可以作为分析菌株间差异和鉴定品种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5.
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和拮抗试验对11个黄伞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可将菌株在相似系数0.76水平上划分为3个类群,同工酶分析结果与拮抗反应结论基本一致,证明两种分析方法可作为黄伞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德昌野生香菇种质资源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德昌不同地区的39个野生香菇菌株进行了菌丝生长速度、酯酶同工酶和CMC酶相对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5大类群,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且同一地理来源的菌株之间并无明显的遗传相关性。39个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平均长速介于0.119—0.450cm/d;CMC酶相对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平均相对活性介于0—0.283cm/d。菌丝生长速度与CMC酶相对活性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观察10个大杯蕈菌株的菌丝及子实体形态特征,并结合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0个大杯蕈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3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好、 清晰度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11条条带,多态率达81.98%,10个大杯蕈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477~0.856,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30.聚类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特征,为丰富和开发中国美味蘑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学和ISSR标记技术对20个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中国美味蘑菇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6条清晰的DNA条带,多态性条带176条,多态比率为83.50%。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60~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80时,可将20个供试菌株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9.
22个毛木耳菌株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2个毛木耳菌株进行分析,应用NTSYSpc2.1生物软件进行遗传聚类,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12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0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22个毛木耳菌株材料区分开,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00~0.846,遗传差异较大,在相似系数为0.421时,22个菌株聚为聚为4个类群,其中在四川广泛栽培的主栽品种黄耳10号、琥珀、781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40个姬菇杂交菌株及2个亲本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4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1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286~0.8537,在相似系数0.6680时,42个菌株聚为7类,两亲本各聚一类,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应用RAPD和ISSR技术对20份橡胶树抗寒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个RAPD引物和12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条带113和101条,多态性条带指数(PPB)分别为61.1%和63.4%。据Nei-Li相似系数,ISSR标记在相似系数约0.74处,可将20份材料分为野生种质和栽培种质两大类;RAPD标记在相似系数约0.70处,也可将供试材料分为野生种质和栽培种质两类,但只有XJ002420为野生种质。对2种标记的分析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APD和ISSR所检测的遗传相似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2。以上结论表明,RAPD和ISSR标记可用于橡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但鉴于ISSR较RAPD有更强的多态性检出能力,ISSR技术应作为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首选单引物标记。  相似文献   

12.
灵芝属38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8个灵芝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研究及DPS数据分析,发现灵芝菌株间具有很高的多态性,除4号和6号菌株及37号和38号菌株在酯酶同工酶水平上完全一致而外,其它的菌株均有不同的酶谱。13号菌株与其它菌株亲缘关系最远,只在相异系数为85%时归为一个群。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方法,对收集的冀南地区广泛栽培的22个平菇菌株进行了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2个平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共检测到了13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酶带,迁移率在0.1~0.7之间,多态性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75%的相似水平上,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6个菌株,第二类包括15个菌株,第三类包括1个菌株。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代表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1号)、两个灵芝(3号和4号)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7号和8号);第2组包括灵芝(2号)、近拟鹿角灵芝(5号和6号)和紫芝(10号);第3组是树舌(9号).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这与传统分类学中种的分类几乎一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树舌(9号);其他菌株构成一组.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也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菌株分为7组:其中3号、4号、7号和8号构成一组,其余的同RAPD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发现,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0.840)上,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甚至RAPD在种内鉴定时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百色地区采集23个云耳野生菌株,进行人工栽培,期间观察测定其农艺性状;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分析不同云耳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23个云耳野生菌株中,子实体朵形为单生的菌株有16个、簇生的7个;耳片边缘平滑的菌株13个,波浪状的菌株10个;耳片背面筋道脉纹明显或较明显的有15个,不明显或无脉纹的有8个;耳片颜色为浅黄褐色的菌株4个,黄褐色的8个,黑褐色的11个;耳片大小(长×宽)为30.1~51.6 mm×20.5~41.7 mm,厚度0.95~1.44 mm,表明百色云耳的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原基形成时间26~59 d,杂菌感染率0~51.1%,耳片干湿比10.1~14.1,第一潮产量8.2%~50.5%,表明不同菌株的原基形成时间、抗杂性、干湿比和产量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23个云耳野生菌株共检测到19条谱带,有18种谱带类型,谱带的迁移率(Rf)为16.6~88.6,分布频率为4.3%~100.0%,其中有3条带是百色云耳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23个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8~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可分为两大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位置吻合.[结论]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较多的优异遗传性状,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开发野生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对17个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树桑黄菌株开展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桑黄菌株DNA进行扩增,分析扩增条带,利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6条ISSR引物中,有10条ISSR引物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10条引物共检测到90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17个,多态性百分比79.3%。在DNA指纹图谱中,引物P5、P812扩增条带多态性最高。NTSYS-PC2.10e软件分析表明,17个桑树桑黄遗传相似系数为0.57~0.9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GS)约0.65处,可将17个桑树桑黄划分为2大类群: S4,S23,S26为一大类群,其余为一大类群。综上可知,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区分不同桑树桑黄菌株。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地区野生黑木耳菌种的ISSR指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黑龙江省野生黑木耳之间的亲缘关系采用ISSR标记对来自黑龙江省各地区的24个野生木耳菌种和一个栽培菌种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在ISSR的基础上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相似水平在0.49时,可将25个供试黑木耳菌株分为4个组群.菌种亲缘关系按照区域分布明显,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黑木耳菌株遗传背景在不同...  相似文献   

18.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白灵菇不同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白灵菇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相似系数计算了菌株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2个菌株共检出50条酶带,9种酶带类型,表明白灵菇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采用不加权平均法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从树状图反映出12个菌株被分成两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12个供试菌株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20.
灵芝属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代表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1号)、两个灵芝(3号和4号)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7号和8号);第2组包括灵芝(2号)、近拟鹿角灵芝(5号和6号)和紫芝(10号);第3组是树舌(9号)。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这与传统分类学中种的分类几乎一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树舌(9号);其他菌株构成一组。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也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菌株分为7组:其中3号、4号、7号和8号构成一组,其余的同RAPD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发现,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0.840)上,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甚至RAPD在种内鉴定时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