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为研究硫包膜缓释掺混肥不同施用模式在中、弱筋红皮小麦上的养分释放特性、高效施肥模式及其增产增效机制,推动缓控释肥合理施用模式在小麦简化高效栽培中的应用,以中筋小麦(扬辐麦15)和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验材料,设计了N∶P2O5∶K2O为26∶12∶12的硫包膜缓释掺混肥(SCBF)、含氮46.3%的普通尿素(U)和含氮35%的硫包膜尿素(SCU)等5种施肥模式,分析硫包膜缓释掺混肥不同施用模式下对小麦群体产量结构、茎蘖动态、氮肥利用率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小麦在硫包膜缓释掺混肥基施+拔节期尿素追施(M2)的方式下产量、效益明显高于大面积生产常规施肥对照,硫包膜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M1)次之,产量略高于对照,其余处理(M3、M4和M5)产量均低于对照;茎蘖成穗率以处理M2和对照相对较高;穗下节间与株高比以处理M2和M3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以处理M2和M1较高。综上所述,硫包膜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M1)和60%硫包膜缓释掺混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M2)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增收、省工省时,为小麦简化高效施肥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缓控释肥组配对机插常规粳稻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对机插常规粳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2013-2014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以当地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进行机插种植,试验设置3种缓控释肥(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以及一次性施肥和一基一蘖两种施肥方式,共7个处理,分别为掺混肥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BSRB)、4个月树脂尿素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PCU)、硫包衣尿素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SCU)、掺混肥的一基一蘖施用(BT-BSRB)、4个月树脂尿素的一基一蘖施用(BT-PCU)、硫包衣尿素的一基一蘖施用(BT-SCU)和当地高产施肥方式(CK)为对照,各处理的施氮量一致,磷钾肥用量均相同。【结果】水稻产量表现为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2年结果一致;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11.6 t·hm-2和10.1 t·hm-2,较常规高产施肥(CK)处理2年产量分别提高9.4%、12.2%。群体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表现为掺混肥>硫包衣尿素>4个月树脂尿素;群体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2年结果一致。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在拔节期表现为掺混肥>硫包衣尿素>4个月树脂尿素,但是在成熟期表现为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结论】掺混肥在提高水稻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产量上优于4个月树脂包衣尿素和硫包衣尿素,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与当地常规高产施肥相比,组配的掺混肥配合分蘖期速效氮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氮肥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优质强筋小麦不同施肥次数和施肥时期的试验表明:2次追肥的产量和品质优于1次追肥的,更优于不追肥的对照.春季1次追肥的处理,返青期追肥与拔节期追肥产量没有明显差异,但黑胚率和客重分别比拔节期追肥增1.0%,减2.3 g,灌浆期喷施尿素肥料增产幅度为1.8%~3.1%.主要表现为千粒重增1~2 g,容重增1~3 g,黑胚率增减1%左右.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越冬期追尿素1125kg/hm2+药隔期追112.5 kg/hm2+灌浆期叶面喷肥,可获得最佳品质与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体系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方法】通过两年定位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高产(22 500 kg•hm-2)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氮肥(CK)和普通尿素施一次基肥和三次追肥(简称一基三追)常规施肥模式(CK1)为对照,研究一次基肥和一次追肥(简称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配比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动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季,与CK1相比,100%缓释尿素处理(T1)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与前者无显著差异,80%-2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60%-4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处理(T2、T3)上述各项指标显著低于CK1;夏玉米季,各缓释尿素处理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均不低于CK1,表现出较好的施肥效应,其中T2处理两年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达最高。与CK1相比,在冬小麦季,T1在灌浆后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在夏玉米季,T2在吐丝后15 d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且在吐丝期土壤无机氮水平亦高于其它缓释尿素处理。【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采用T1、T2处理一基一追模式的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1,总产量均超过22 500 kg•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通过施用包膜型缓释肥进行等氮、减氮及减少施用次数试验,探究包膜型缓释肥减量减次对岱山县盐碱改良田单季稻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处理相比,包膜等氮处理水稻增产3.9%,包膜减氮20%处理水稻减产1.6%,而包膜不追处理水稻产量下降较为明显,达6.9%。包膜型缓释肥是一种优良的缓释肥,对于岱山县盐碱改良田水稻种植,可施用包膜型缓释肥替代普通复合肥,施用方式为“一基一追”,可比常规施肥减少一次追肥,达到省时省工的目的,也可适当减少肥料投入,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同时应及时关注水稻长势,如果水稻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应及时追肥。  相似文献   

6.
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和减排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发展低碳农业和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Oryza sative L)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旨在综合评价其减排效果,筛选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有效减排的施肥措施。【方法】以华中江汉平原地区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控释肥或添加剂处理,包括①习惯施肥作为对照,②硫包膜控释尿素,③树脂包膜控释尿素,④缓释碧晶尿素,⑤尿素中加入质量分数1%的硝化抑制剂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⑥施肥时泼洒与尿素等量的1:200倍稀释有效微生物菌剂培养液(EM菌剂),采用自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同步观测土壤无机氮素和产量,得出不同施肥处理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特征,由内插加权法求得排放总量,最终计算出综合温室效应和排放强度。【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CH4和N2O排放通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早稻CH4排放总量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最低,晚稻以碧晶尿素最低;而早稻和晚稻N2O排放总量均以硝化抑制剂DMPP最低。综合两个季节,各施肥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以CO2当量100年算)差异显著(P<0.05),其中常规施肥>硫包膜控释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EM菌剂>碧晶尿素>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对比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排效果,其中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减排效果最高为56.2%,碧晶尿素次之为45.6%,且晚稻减排效果明显高于早稻。早稻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产量与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晚稻则存在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13.5%-16.2%。各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最低,与常规施肥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双季稻不同施肥处理CH4和N2O的排放总量差异显著,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均能达到不同程度的减排。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对早稻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对晚稻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减排效果也高于早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可得出在当前的稻田管理条件下施用包膜控释肥、抑制剂和生物菌剂,能保证产量并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水稻低碳高产可行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7.
控释尿素是控释肥的一种,主要是对氮进行控制释放.控释尿素中的氮素被膜所包裹,土壤水分可以通过包衣膜上的微孔慢慢地渗入,依靠包膜内外养分浓度的梯度差进行交换,向土壤中转移供作物吸收,具有增效、节肥、省工的特点,深受农户欢迎.试验通过基施60d控释尿素不追肥、基施60d控释尿素追肥、基施90d控释尿素不追肥、基施90d控释尿素追肥,以普通尿素为对照共5个处理,试验结果以基施90d控释尿素不追肥处理增产效益最为突出,667m2产值较对照(普通尿素)提高228.14元,如扣除成本,则净产值比对照高236.79元.说明90d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减少施肥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产投比高,值得在实际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源对土壤无机氮、玉米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选择合适的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代替尿素(基肥+追肥),以玉米品种巴玉1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源(氮肥品种)、不同施氮时期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玉米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空白(CK)、尿素基施(CU1)、尿素基施+追肥(CU2)、硫包膜尿素基施(SCU)、树脂包膜尿素基施(PCU)、50%树脂包膜尿素+50%普通尿素基施(HPC)共6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1 m土体内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传统施氮方式相比(CU2),尿素一次性基施(CU1)处理前期氮素释放快,后期脱肥;两种包膜尿素均可延缓氮素释放,硫包膜尿素表现为前期氮素释放快的典型特征,树脂包膜尿素在整个生育时期表现较平稳氮释放。各处理产量表现为PCUHPCCU2CU1SCUCK,相对于不施氮依次增产46.3%、38.8%、29.5%、25.8%、16.9%;氮肥利用率表现为PCUHPCSCUCU2CU1,利用效率依次为49%、43%、39%、36%、25%。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处理和50%树脂包膜尿素+50%尿素基施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可代替传统施氮方式应用于生产。研究结果为黑土区一次性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头季稻缓控释肥优化方案对早熟杂交籼稻头季稻和再生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早熟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材料,头季稻机插开展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头季稻缓控释肥优化方案对早熟杂交籼稻头季稻和再生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早熟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材料,头季稻机插开展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设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不同比例掺混处理(T1~T8),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积累、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效率、经济效益均表现为T3(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按5∶5掺混)T4(全部为树脂包膜尿素)T2(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按3∶7掺混)。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的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经济效益均分别显著提高14.7%、24.1%和24.5%(2 074.3元/hm~2)。此外,在T2处理基础上,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T5处理)或增加播种密度(T6处理)分别较T2处理增产11.6%和41.9%,即通过增加播种密度可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在合理增加密度基础上结合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按照5∶5掺混一次性基施可以作为一项有力栽培措施在该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优质强筋小麦如豫麦34、豫麦47、郑州9023等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对施肥技术要求较为严格,不能盲目施用,否则就会降低小麦品质。 1. 施肥原则。重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高产麦田的有机肥用量,应占小麦总施肥量的60%以上。有机肥源不足的地方可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对秸秆还田地块应补施N肥,调节C、N比为 25:1,一般补施纯N数量为还田秸秆量(干量)的1%~1.3%。 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巧追N肥。有机肥、P、K、微肥全部作底肥。N肥的施用在壤质土块底肥与追肥比例以6:4为宜,保肥性能差的砂壤土地底肥可以占40%,土壤质地粘重或灌溉条件差时底肥可以占到80%以上。 N、P、K、微肥合理配比。根据优质小麦的需肥规律、测土化验结果,在施用家肥的基础上,确定N、P、K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这是实现面包小表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2. 施肥技术。底肥施用技术:粗肥要全部作底肥一次施入。P、K、微肥和基氮肥按比例掺混后,2/3结合深耕施入底层,1/3撒垡头,耙地时耙入土中。追肥施用技术:春季对于壮苗麦田,返青期控水控肥,抑制春蘖滋生,至拔节后期施尿素112~150kg/hm2即可。对于弱苗麦田,在返青期追尿素112~150kg/hm2。至拔节后期再追尿素75~113kg/hm2;对于旺苗麦田,在返青期严禁施肥浇水,可采取镇压、深锄断根等措施,抑制旺长,至拔节后期追施尿素7.5~10kg;对于遭受冻害的麦田,主要补救措施是在冻后尽快追施N肥并浇水,及时中耕,促进小蘖成穗,恢复生长。在灌浆初期可用2%~3%的尿素水溶液750kg/hm2进行均匀喷洒,有增加粒重和籽粒蛋白质的良好效果。 3. 参考施肥量。根据河南省近几年各地小麦高产经验,单产7 500kg/hm2左右的高产麦田,一般应施优质粗肥6~7.5万kg/hm2,N肥(指纯N)施180~210kg/hm2 ,P肥135~150kg/hm2,K肥120~135kg/hm2,硫酸锌微肥15~30kg/hm2。 (收稿日期:2000-09-30 郑州 450008)  相似文献   

14.
以湘杂棉8号为试材,采用一基多喷、一基一追及当地常规施肥3种不同的施肥方式,比较司尔特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复合肥对不同收花期棉铃性状拉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铃性状以一基一追处理最好,其次为一基多喷处理;不同施肥处理产量以一基一追处理的籽棉总产量最高,达3619.9 kg/hm2,籽棉产量比常规施肥高568.6 kg/hm2,增幅为15.71%,差异极显著。一基一追处理,即基施1 500 kg/hm2专用缓控释肥,盛花期追施尿素117 kg/hm2+氯化钾90 kg/hm2+过磷酸钙192 kg/hm2,可解决棉花生长关键时期(花铃期)因天气干旱或雨涝难以追肥等问题,减少施肥次数,在节省施肥用工的同时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不施氮为对照(T1),设置6个施氮处理,分别为:推荐优化施肥(纯N 180kg/hm~2,T2),在T2处理基础上上调30%(234 kg/hm~2,T3),农民习惯施肥(280 kg/hm~2,T4),与T2处理等量施氮条件下,基肥一次性施用硫加树脂尿素(T5)、热固树脂尿素(T6)和树脂包膜尿素(T7)。结果表明,等量施氮条件下,与T2相比,T6和T7处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 8%和10. 5%,氮肥利用率提高10. 5个百分点和21. 6个百分点,土壤氮依存率降低8. 0个百分点和14. 1个百分点。T5处理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与T2处理相当,但氮肥利用效率较低,对土壤氮素依存率较强。与T4处理相比,减量施氮的T2和T6处理小麦产量分别降低7. 6%和0. 4%,T7小麦产量提高2. 2%、氮肥利用率提高16. 9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8. 8%。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纯氮量180 kg/hm~2的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可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达到高产、高效、节肥的目的,适合在该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增产的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单产,多次试验其施肥技术,结果表明,中稻适当减少基、蘖肥用作穗(粒)肥,使其前期促蘖壮蘖,中期稳长,群体适中,后期个体健壮,抗逆力增强,光合效率和N肥利用率均提高,因此头、二季均较“重底早追施肥法”显著增产,尤其与穗型较小的品种、中苗移栽、穴植双株、适当密植和增施N肥、中期增施K肥等措施并用时效果更佳。N素基、蘖、穗肥比例为5:2:3的两季增产率均高于其他参试8种单项增产措施,起关键作用的是穗(粒)肥,随施N总量增加而提高其所占比例,对两季总产的配合效应愈好。穗(粒)肥施期则根据中期长势长相而定,一般宜在孕穗期或齐穗期施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设置6个氮肥梯度处理,即施氮量(N)分别为0(T1)、72(T2)、126(T3)、180(T4)、234(T8)、250(T9) kg/hm~2,其中优化施氮(T4)和传统施氮(T8和T9)为对照,并设置等量优化施氮量的一次性基施硫加树脂尿素(T5)、树脂包膜尿素(T6)和热固树脂尿素(T7)3个缓控释氮肥处理,研究缓控释氮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施氮处理T8的产量最高,缓控释肥处理T6增产效果最好,与T8无显著差异,较T1和T4分别增产137.1%和9.2%。与T4相比,T6处理降低春季无效分蘖数,获得较高的公顷穗数或穗粒数;与T8相比,T6处理提高小麦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运转的效率,公顷穗数虽略有降低,但可通过增加千粒重来保证冬小麦获得较高产量。T6较T8处理显著降低0~40 cm土体土壤硝态氮含量49.5%,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0.5%、30.6%和59.4%。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纯氮量180 kg/hm~2的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可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达到高产、高效、节肥的目的,适合在该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缓控释掺混肥和稳定性肥料一基一追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基一蘖和一基一穗均可在氮肥减少20.4%的条件下促进水稻分蘖早发,但一基一穗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缓控释肥料+侧深施肥+一基一穗"施肥模式的施肥成本与常规施肥持平,并可在施氮量减少19.1%的前提下,增产7.0%、亩净收益增加129.3元、氮肥回收率增加45.1%。  相似文献   

19.
用高分子树脂包膜尿素、改性长效碳铵及在普通尿素中加入脲酶抑制剂配制成一次基施的长效氮玉米专用混配肥与普通氮混配肥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长效氮混配肥比普通氮混配肥增产5.36%~8.33%,化肥吸收率提高1.71%~4.04%(绝对值),植株后期功能部位的养分含量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3414+1”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省金沙县,以马铃薯品种会-2为试材,肥料种类为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和有机肥(牛圈肥),设置"3414+1"肥效试验(化肥施用设计为3414设计、有机肥施用为基施15 000 kg/hm2,其中尿素80%作基肥、10%在齐苗期作第1次追肥、10%在现蕾期作第2次追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全部作基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旨为确定该区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结果表明:施肥后推迟了马铃薯生育时期,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施尿素391.35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和氯化钾660 kg/hm2效果最好,马铃薯产量最高(13 873.5 kg/hm2,较CK增产95.6%)且单位面积纯收益最大(28 417.5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