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窦志;张耀元;郭威;陆静雯;徐强;汪本福;高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4,45(6):836-845
近十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因经济效益良好、农产品更绿色优质,规模迅速扩增,模式不断丰富,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稻作制度。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土壤质量和水稻产量水平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对稻田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今后稻渔综合种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保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土壤健康和水稻产量稳定、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2,P2O5 123 kg·hm-2,K2O 124 kg·h...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 -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 -2,P2O5 123 kg·hm -2,K2O 124 kg·hm -2;再生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45 kg·hm -2,P2O5 50 kg·hm -2,K2O 200 kg·hm -2。再生稻头季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4—29.1万穴/hm 2;适宜留桩高度为40—50 cm;手栽种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因而总产量也最大;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再生季产量高12%,虽然机种机收会减少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 -2。合适的品种、肥料管理、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和收割方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优化施肥量可以使头季和再生季分别增产9%和22%,优化种植密度则分别增产8%和17%;适宜的留桩高度为40—50 cm;机种机收更符合轻简化现代农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分析日本沼虾和渔稻在共作下的相互影响,构建合理适用的种养配置方案。[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法,设置不同的种稻面积、种植间距、日本沼虾放养密度进行生长和效益对比。[结果]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的平均体重比对照塘增加73.14%(88 d)和77.43%(135 d),全长增加10.10%(88 d)和10.49%(135 d),表明渔稻种植对日本沼虾个体生长明显有益。种稻后日本沼虾产量减少6.9%~28.5%,减产比例随着种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渔稻种植面积小于等于50%时,虾产值比不种稻提高3.5%~3.9%。[结论]种养配置以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50%,种植间距为50 cm×50 cm时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90万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8.
在稻鳝综合种养模式下,比较分析6个水稻品种(早熟品种3个、中晚熟品种3个)生育进程、茎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稻米的品质.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中青角22全生育期最短,沪早香软1号全生育期最长,中晚熟品种中沪软1212全生育最短,秋优金丰全生育期最长;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的株高和穗长优势明显;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分蘖力最高,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沪软1212的有效穗数最高;早熟品种沪早香软1号、中晚熟品种沪软1212的成穗率最高;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产量优势显著,且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趋势一致;稻米的碾磨品质以秋优金丰最佳;外观品质中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低于同类品种;稻米营养及食味品质中通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分析早熟品种青角22、中晚熟品种南粳46食味品质最佳.适合稻鳝种养结合的品种中,秋优金丰以产量及外观品质占优,南粳46以食味品质占优;如需早熟品种,综合评价产量和品质,则松早香1号为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对生产上审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及新组合进行观察和鉴定,结合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品质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在500kg/667m2以上的品种有黔优35、泰丰A/QR35、495A/QR151、宜香2115、千乡955A/QR79、川优6203、泰丰A/QR79;综合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品质较佳为泰丰A/QR79、盛韵香红、凯香1号,其次为川优6203、T香优557、宜优1611、千乡955A/QR79、泰丰A/QR35、495A/QR151。结合产量和品质均较优的有泰丰A/QR35、泰丰A/QR79、495A/QR151、千乡955A/QR79,适宜在稻鱼综合种养中种植。 相似文献
10.
11.
冯浪;覃普;朱忠胜;赵凤 《农技服务》2024,41(10):59-62
遵义市具有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资源条件及产业优势,为遵义市及贵州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提供依据,在遵义市湄潭县、播州区、赤水市各选择2个试验点,开展不同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德优4727、泰优808、野香优莉丝、荃优58、泰香优秱珍)与水产动物(福瑞鲤2号、克氏原鳌虾、松浦红镜鲤、黑斑蛙、中华倒刺耙、鲫鱼)综合种养试验,比较各试验点生产效益。结果表明:除赤水市石堡乡红星村试验点因水源枯竭影响水稻移栽而导致产量极低,其余试验点稻渔共生模式的水稻产量为448.4~556.1 kg/667m2,较单种水稻模式增产3.07%~6.98%,以播州区石板镇池坪村试验点(泰优808)最高,播州区乐山镇六牙庄村试验点(野香优莉丝)最低。各试验点水稻产值为656.4~6 500.0元/667m2,以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试验点最高。各试验点水产品产量为113.1~525.0 kg/667m2、产值为4 524.0~15 750.0元/667m2,以赤水市石堡乡红星村试验点(黑斑蛙)最高,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试验点(福瑞鲤2号)最低。赤水市石堡乡红星村试验点水稻与水产品(荃优58+黑斑蛙)的合计产值最高,为16 406.4元/667m2,且大幅高于其余试验点;播州区石板镇池坪村试验点的合计产值最低,为10 128.0元/667m2,略低于播州区乐山镇六牙庄村试验点(野香优莉丝+松浦红镜鲤)的合计产值(10 160.0元/667m2);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试验点(宜香优2115+福瑞鲤2号)与赤水市天台镇兴红村试验点(泰香优秱珍+中华倒刺耙和鲫鱼)的合计产值相近,分别为11 024.0元/667m2、11 026.1元/667m2。从增加水稻产量及综合种养产值角度考虑,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时宜选择的水稻品种为泰优808、水产动物为黑斑蛙。 相似文献
12.
稻鸭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绿色农业理念的兴起,稻鸭种养技术在全国广大稻区进一步推广。通过设计无鸭-不施药、有鸭-不施药、无鸭-施药和有鸭-施药4个处理,小区面积667 m~2;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并以稻谷收购价和稻米出厂价2种价格,以小区为单位分析4个处理2017和2018年稻田的相对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无鸭-不施药处理投入少,产出值相对较高;无鸭-施药及有鸭-施药处理水稻产量高,表观效益也较好。以2017年为例,无鸭-不施药处理相对经济效益以稻谷收购价和稻米出厂价计,产值分别为1 518.30、1 603.32元;有鸭-不施药处理因有鸭苗和养护的投入,且水稻产量较低,最终相对经济效益分别为1 397.52和1 213.17元;无鸭-施药处理虽有农药投入,但水稻产量较高,最终相对经济效益较高,分别为1 677.80和1 616.66元;有鸭-施药处理有农药和鸭苗的双重投入,虽然稻谷产量较高,且有养鸭产出,但最终相对经济效益只有1 461.82和1 128.07元。综合而言,从经济效益出发,如果有鸭-不施药处理能创建绿色大米甚至有机大米等品牌,稻米出厂价将会翻番,其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3.
14.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农业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于同一农田中,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在生态环境层面展现出显著效益,近年来在中国多地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七种主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作为天然有机肥,极大改善了土壤结构与肥力,促进了土壤生态健康,同时增强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净化能力,有效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该模式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生物控制机制有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维护,而且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水产供应的同时,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平衡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对东至县稻渔综合种养进行了调查,介绍了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概况,总结了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的成效及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怒江州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旨在通过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做大做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助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以同期播种的常规栽培水稻为对照,研究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动态、株型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渔共作具有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延长水稻生育期,增加群体各生育期生物量,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叶片的面积,延缓后期功能叶片衰老,增大茎秆粗度,促进根系发育及伸长节上须根发生等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稻株基部节间长度增大,节间数增多,植株重心上移,后期根系活力降低等特征。在产量及其结构方面表现为茎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粒重增加,若品种选择与栽培控制得当,可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渔业和水稻种植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而且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也发展迅速,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存在不规范现象,有些地区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快速的经济效益,盲目扩大种养面积,有些甚至在不符合稻渔综合种养的沟渠开展综合种养,导致产量降低,鱼的品质不高,综合评价偏低.因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