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皖北地区临泉县试点开展了芝麻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应用试验,选用宜机收、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进行种植,对机械化种植与人工种植作业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化播种效率是人工播种的29倍,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是人工喷药植保的6倍,联合收割机收获效率是传统人工收获的576倍。相比人工种植作业,采用机械化种植在各生产环节均节本增效,可节约生产成本5 938元/hm2。试验结果为推动皖北地区芝麻产业升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为进一步改进芝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装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     
<正> 芝麻是优质食用油和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已成为畅销的农产品。各国芝麻科学工作者正在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并已取得良好的成效。这就是:1、已选育了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系),如美国选育的E~(va)平均亩产达157.5公斤,我国选育的中芝7号、豫芝一号含油量均达56%以上;2、芝麻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3、美国、委内瑞拉、以色列等国已选育了一些闭蒴型和半闭蒴型芝麻;4、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阿里希教授利用50千拉德咖玛射线处理当地品种,在M_2群体中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适于机械化粒收玉米新品种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山东省玉米生产的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越来越高。从人工收获到机械收穗,再到机械粒收,是玉米收获的重要变革。收获方式的转变对玉米品种选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山东省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状况,探讨了适宜机械化粒收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目标,以期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我国芝麻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现阶段芝麻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该文提出系统研究芝麻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特色品种,研究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制芝麻生产专用机械,实现芝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新的芝麻主产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时代我国芝麻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受自然因素、栽培因素、品种因素及机具本身因素等影响,目前我国玉米机械化水较低,严重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收获停留在剥苞叶收果穗的层面,费力费时,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因此探讨机械收获玉米籽粒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考察浚单系列品种在用机械收获籽粒时在落穗率、落籽率、籽粒破损率方面的情况,探讨不同玉米品种籽粒机收的差异性,为选育适宜机收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小麦、朝天椒、芝麻1年3熟机械化栽培的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朝天椒丸粒化播种、水肥一体化智能水肥管控、机械化收获,芝麻间作管理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进行了套种与轮作的收益分析比较,总结了集约化栽培和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徐林  胡占卿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233-235
德单5号是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品种来源:5818×昌7-2。该品种株型紧凑,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国标1级,抗多种病害,抗逆境灾害性气候,耐密,适应性强。配套夏播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土壤免耕,机械化种肥同播,精品种子单粒播种,机械化施药技术,灌水和排水技术,一次性机械化追肥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9.
芝麻作为特色油料作物,在辽宁有悠久的种植历史,1983年以来辽宁省共备案(鉴定)了21个芝麻新品种。文中介绍了相关品种在辽宁省芝麻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情况,针对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今后新品种选育应向适合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重点是选育抗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机械化收获是将来玉米生产的必由之路,玉米从人工收获到机械收穗,再到机械粒收,是玉米收获的两次重要变革,收获方式的每一次转变都会对品种特征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从收穗到收粒,对品种的要求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文结合冀中南玉米机械化发展状况,着重探讨了冀中南地区收获方式的转变趋势及未来机械化收获条件下的玉米育种目标,以期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选育矮杆抗倒品种,是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提高矮杆品种的产量,主要是通过提高经济系数、抗倒伏能力以及增加施肥量和肥料利用率面获得增产效应.但是矮杆品种往往由于株高降低容易感病,落黄不正常,产量性状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每穗粒数、千粒重下降、籽粒不饱等而使产量降低.因此,研究株高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对确定选育品种的适宜高度,明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机械化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玉米机械收获特别是粒收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筛选熟期早、脱水快的品种尤为重要,通过对13个品种机械粒收特性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7个品种。生产对机械粒收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强,须要继续完善品种、种植规模、种植模式、配套条件、收获机械等条件,克服粒收技术的制约因素,推动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玉米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玉米生产。自然状况、栽培措施、品种及农机具均是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不宜机收的玉米品种采用机械化收穗,费时费力,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因此,选育耐密、高产、多抗、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的品种对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吉林农业科学》2017,(2):17-21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是当前困扰农业机械化收获与农业集约化生产的重要障碍。本文对玉米倒伏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总结了玉米倒伏的研究方法与品种抗茎倒能力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米抗茎倒品种的理想株型,为抗倒伏品种的选育与玉米的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进芝麻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高芝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作者从芝麻育成品种水平、机械化生产程度、芝麻生物学特点、生产风险评估、投入产出比、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旱作雨养政策扶持、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芝麻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适宜播期、种子处理、机械播种、抗旱保墒、化学除草、合理密植、防倒化控、一喷多防、注意排涝、及时收获等方面阐述了芝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芝麻大面积连片种植,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利用芝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实现机械化精播、无人机防病防虫、机械化分段收割,既省工省时、节约劳动成本,又能获得高产、提升芝麻品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适宜河北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条件下,设种植行距60 cm和65 cm计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行距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以及机械化收获落穗率、落粒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距为60 cm时,玉米产量虽然稍低,但机械收获损失较小,机械收获效率较高,联合收割机行走速度较快。60 cm行距较适合玉米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7.
从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是玉米生产的一次飞跃,因此,对玉米品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公主岭市2008年机械收获情况看,当前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无法适应机械化作业,株高和穗位太高,穗位不整齐,果穗苞叶厚,层数多,包的紧,子粒降水慢,致使收获的果穗子粒破碎严重,苞叶扒落的不干净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制种技术明顺利,柳家荣(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豫芝九号是我国第一个用于大田生产的芝麻杂交种。该品种选育单位在选育品种的同时,根据芝麻生物学特性、花器构造特点,研制出雄性不育两系法制种技术。并在以往小面积制种试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流转加速,农业机械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玉米生产虽在多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但机械粒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高产、耐密、多抗、宜机械化粒收为选育目标,通过多年、多生态区筛选和鉴定,选育出适合山西春播早熟和中晚熟区域种植宜机械粒收新品种LT5918,并于201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较对照品种平均产量增产5%以上,且茎秆粗壮、抗倒伏、脱水快、宜机械粒收,为提高玉米机械化收割程度降低劳动成本和保障粮食安全奠定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早晚直播型水稻新品系1139-3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稻直播、抛秧、化学除草、机械化收割等技术的发展,我省双季稻直播面积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早晚稻品种的不同,收获时机械落粒,造成后茬水稻品种混杂以及水稻自身杂草化,影响了后季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早晚季用同一品种。为达到这一目标,从1997年开始我们就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反复试验,经过7年14季的努力,育成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系1139-3,并在生产上成功地进行示范、试种,早晚两季可达1000千克。现将该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情况汇报如下:一、选育经过1997年,优质早籼768/早籼774//优质晚籼马坝小粘,稳定后代6份,离子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