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微喷灌条件下限水减氮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2014—2015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设置了灌水和施氮量的2因素裂区试验,测定小麦的相应指标。结果表明:W3处理的小麦灌浆前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速率(ΦpsⅡ)比对照WCK显著降低,灌浆中后期与对照WCK(拔节期67.5mm、开花期67.5mm)相比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显著高于W1(拔节期67.5mm)和W2(拔节期37.5mm、开花期30mm),与WCK相比显著降低,但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与WCK差异不显著;花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贡献率都显著高于WCK,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比WCK低11.39%;成熟期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WCK分别降低7.15%和7.95%,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85.69%和84.10%;水分生产效率达到25.32 kg/hm2·mm。施N 120,180和240kg/hm2的3个处理间各指标差异都不显著。综合小麦籽粒产量和水氮生产效率表现,小麦灌水拔节期37.5mm、开花期15mm、灌浆期15mm的灌溉模式(即W3处理)结合总施N 120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限水减氮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吉林省主推粳稻品种在不同氮水平下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为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在不施氮(CK)、1N(纯氮70kg/hm2)、2N(纯氮140kg/hm2)和3N(纯氮210kg/hm2)4种施氮水平下,研究3个吉林省主推水稻品种(吉农大505,吉农大603,吉农大809)灌浆期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灌浆期株高、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增大。吉农大505在2N条件下剑叶和倒三叶净光合速率最大,吉农大603在3N条件下倒三叶净光合速率较高,吉农大809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受施氮水平影响不明显,3个品种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氮水平对不同品种冠层结构的影响导致叶片表观叶肉导度不同而引起的。吉农大603和吉农大809茎鞘、叶和穗部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吉农大505茎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2N水平达到最高值。吉农大603在3N水平产量最高,其他2个品种在2N水平下产量最高,这与对应氮水平条件下各品种灌浆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高效叶面积有关。产量与茎鞘、穗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适宜施氮量存在差异,吉农大505和吉农大809相对耐低氮,而吉农大603适宜在高氮下栽培。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氮肥利用率,以郑单958为材料,2021-2022年在施氮总量250 kg·hm-2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传统施氮(全部基施,N1)为对照、拔节期后移30%+灌浆期后移10%(N2)、拔节期后移20%+灌浆期后移20%(N3)、拔节期后移10%+灌浆期后移30%(N4),以及不施氮区(N0),分析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灌浆,光合特性和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处理可显著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籽粒干物质量,灌浆高峰提前,延长了灌浆活跃期,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增加。与常规施氮不后移相比,氮肥后移处理可使玉米维持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氮肥后移能够显著提高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还能够显著增加夏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使籽粒产量平均提高了16.32%~34.67%,生物产量平均提高了12.81%~25.89%。在施氮总量250 kg·hm-2的水平下,拔节期后移20%+灌浆期后移20%(N3)可有效提高河南砂姜黑土区夏玉米氮素供需吻合度,是实现夏玉米...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两种粒径保水剂,结合不同施氮水平,研究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66.7m2施纯氮10 kg和20 kg条件下,高氮处理显著增加小麦产量;氮肥与保水剂配施处理较不施用保水剂的等氮量处理小麦均增产显著;大粒径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小粒径保水剂与等氮量配施处理。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以及灌浆末期大粒径保水剂处理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均大于等氮量的小粒径保水剂处理。施氮量相同情况下,大粒径保水剂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小粒径保水剂处理,并且在灌浆末期仍能保持高于其他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施氮量与保水剂粒径均一致情况下,每666.7m2麦田施用保水剂0.5 kg和1.0 kg旗叶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整个小麦灌浆期内的变化规律同光合速率变化规律一致,呈逐渐下降趋势;大粒径保水剂结合氮肥施用处理其光合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粒径保水剂配施等氮量处理。本试验结果表明,N20+LA0.5为最优处理,即每666.7m2施纯氮20 kg结合使用粒径1.6~4.0 mm的保水剂0.5 kg能够改善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状况,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水氮互作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西北旱区春小麦最佳的水氮耦合形式。【方法】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育阶段的水量分配以及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施氮量、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对干旱区春小麦的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168 kg/hm2,并于拔节期灌水90 mm、抽穗期灌水70 mm,小麦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水氮对小麦地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与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相似,但抽穗期灌水对地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显著。在施氮量224 kg/hm2、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均为50 mm的条件下,小麦可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在生产中考虑提高小麦收获指数时,首先应保证较高的籽粒产量。分蘖期和灌浆期灌水均为30 mm时,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高达2.424 kg/m3,但产量降低约45%。施氮量对小麦地上干物质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影响显著;拔节期灌水90 mm、施氮量168 kg/hm2时,小麦籽粒的氮素累积量最大。【结论】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最优灌水施氮模式为:施氮量168 kg/hm2,全生育期灌水4次,拔节期灌水90 mm,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均灌水60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小麦生长的水分亏缺敏感期和合理施氮量。【方法】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11个水分亏缺处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影响。与全生育期不亏水处理相比,返青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7.70%,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4.95%和7.56%;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13.69%,15.88%,产量显著降低了5.69%,8.06%,且对有效穗数、穗粒数也有显著降低作用;灌浆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但耗水量显著减少了5.44%,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8.02%。与全生育期不亏水处理相比,返青期+拔节期、返青期+抽穗期、返青期+灌浆期、拔节期+抽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抽穗期+灌浆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和产量均有显著降低,其中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处理冬小麦干物质显著降低了17.44%,17.57%,产量显著降低了11.60%和14.52%,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了8.02%和7.56%,且对有效穗数、穗粒数也有显著降低作用。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中氮处理(0.3 g/kg,N2)冬小麦产量最高,耗水量较低,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结论】冬小麦对拔节期、抽穗期、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水分亏缺很敏感,中氮处理具有最高的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玉米各生育期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夏玉米蠡玉1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7个水分处理(全生育期灌水、苗期+拔节期灌水、苗期+抽穗期灌水、苗期+灌浆期灌水、拔节期+抽穗期灌水、拔节期+灌浆期灌水、抽穗期+灌浆期灌水)和3个氮素水平(不施氮肥、低氮(60kg/hm2)、高氮(180 kg/hm2)),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与全生育期灌水相比,在平均氮肥(各指标3个氮素处理的平均值)水平下,苗期+灌浆期灌水处理及抽穗期+灌浆期灌水处理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和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且后者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相比较而言,苗期+拔节期灌水、苗期+抽穗期灌水及拔节期+抽穗期灌水处理玉米产量的下降幅度不大,而灌溉水利用效率却有较大提高。【结论】在试验地区,与全生育期灌水相比,苗期+拔节期灌水、苗期+抽穗期灌水以及拔节期+抽穗期灌水处理有利于维持玉米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施氮也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高氮全生育期灌水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氮肥处理下,通过研究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品质、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叶片光合生理特性,探讨了不同时刻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在一定的氮肥处理下均表现为较高的产量水平、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和较优的稻米品质,最高氮肥利用效率达46.9%,最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达72.82 kg/kg,最高食味值达84分以上,且年际间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说明优良食味粳稻的丰产优质特性年度间具有一定的重演性和稳定性。灌浆盛期,4个粳稻品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午明显高于下午,最大净光合速率达27.37 μmol/(m2·s),且施氮处理上午基本高于不施氮处理;下午净光合速率则基本表现为不施氮处理高于或接近于施氮处理。相关分析表明,稻米的加工品质除个别时刻外基本上与上午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与上午净光合速率基本呈负相关,与下午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上午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与下午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09:30和14:00分别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增加上午净光合速率有利于稻米...  相似文献   

9.
微喷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不同微喷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在底施纯氮105kg/hm~2条件下,2016年春季设置追施纯氮45(N1)、90(N2)和135kg/hm~2(N3),每个追氮量采用微喷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JS)和分别在拔节、孕穗、开花和灌浆期4次等量追施(4T)2种方式,测定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微喷灌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N2处理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产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显著提高千粒重;2)拔节期一次性施氮提高冬小麦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而分次施氮处理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延缓灌浆中后期旗叶的衰老,从而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粒重的提高,但过多施氮导致粒重下降,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3)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以N2处理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处理。综上所述,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比,微喷灌采用分次施氮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微喷水肥一体化N2处理下分次施氮为最佳的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水氮胁迫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来自各个地区试验的水氮胁迫对小麦影响的相关论文(共71篇,有效数据65组),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施氮次数、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施氮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当施氮量达到250 kg/hm2时,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增长率为研究峰值,而施氮量继续增长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增长率与产量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与施氮量所造成的影响类似,施氮次数对于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增长率的作用也是先增后降.灌浆期追氮对小麦产量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增长率达0.358%,氮肥后移对灌浆期籽粒增重作用明显,能保持灌浆后劲、延长灌浆过程.拔节期追氮处理有利于小麦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较高叶面积指数的维持,利于小麦获得较高产量.[结论]施氮对我国小麦品质和产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氮肥后移和分次施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有益,增产改善品质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对氮肥的响应,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氮高效品种选择及氮肥优化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3个施氮量,选择新疆南疆种植12个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差异。【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品种收获穗数、穗粒数增加,千粒重降低,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利用率较高品种为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在不施氮(No)条件下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素利用率高主要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以氮素利用效率为主;在施氮条件下新冬60号和新冬40号在氮素吸收效率高来自其较高氮素吸收能力,而15/6317氮素利用率较高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结论】不同品种达到氮高效的途径不同,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调控,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找出冬小麦品种保麦10的适宜施氮方式,在总施氮量(250 kg/hm2)一致的条件下,分析了全部基施(N1)、1/2作基施+1/2在拔节期追施(N2)和1/2作基施+1/3在拔节期追施+1/6在开花期追施(N3)3种施氮方式间,该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后移,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后延,总灌浆时间延长;各灌浆阶段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以N1处理最少,N3处理最多;千粒重以N1处理最小,产量最低,其余两处理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氮素对两个马铃薯新品种全生育期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东农322和东农314为试验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0、常氮N1(CK)和高氮N2,比较分析植株形态、光合生理、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结果表明,以常氮N1为对照,两个品种在不施氮N0处理下各指标均显著降低,东农322生育前期根系活力、生育前期SPAD值、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及产量下降幅度较小,表现出低氮高效;东农314各指标下降幅度较大。与常规施氮水平相比,高氮N2处理下,两个品种各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东农322各指标无显著差异,且增加幅度较小;东农314形态指标、净光合速率、SPAD值、根系活力、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等指标显著升高,增加幅度较大,表现出高氮高效。东农314在高氮条件下有较高氮素吸收效率,且产量较高,而东农322在仅依靠基础肥力条件下仍保持较高产量。全生育期植株各部位氮积累量、生育前期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生育中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与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不同氮效率品种不同氮素水平下生长发育情况,为筛选马铃薯氮高效利用生理指标和挖掘氮高效利用品种生物学潜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施氮量与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于2014—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进行研究,选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不同的氮素水平,分别为150、225、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品种和氮肥施用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递增趋势;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2000s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1960s和1980s的品种,主要归因于冬小麦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均匀稳定,以及灌浆速率下降时间推迟,有利于"源"中积累的干物质向"库"中的转运。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产量均在225 kg/hm~2的施氮量下达到最高水平。2000s以来选育的品种更注重小麦干物质的积累、氮素积累和氮素利用率,适量施氮(225 kg/hm~2)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为冬小麦品种改良方向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秋闲期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是适宜四川旱地冬小麦的减氮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水肥条件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在通许县壤质潮土不同水分(不灌水、轻度干旱胁迫、充分灌溉)和氮肥追施次数(不追肥、返青-拔节期追肥、拔节期追肥+灌浆期追肥)条件下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矮抗58和周麦18)在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总体均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而提高,增加幅度均以轻度干旱胁迫拔节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处理最大,尤其是矮抗58。水肥处理对周麦18不同生育时期的蒸腾速率影响较大,而对矮抗58影响较小。拔节期,周麦18蒸腾速率以轻度干旱胁迫拔节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处理最低,矮抗58蒸腾速率以该处理较低;扬花期,2个小麦品种蒸腾速率均以不灌水返青-拔节期追肥处理最高,周麦18以充分灌溉不追肥处理最低,矮抗58以轻度干旱胁迫不追肥处理最低,两品种均以轻度干旱胁迫拔节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处理次之;灌浆期,从2个小麦品种蒸腾速率平均值来看,蒸腾速率以不灌水不追肥处理最高,轻度干旱胁迫不追肥处理和轻度干旱胁迫返青-拔节期追肥处理最低。2个小麦品种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生育期推进先降低后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同,周麦18高于矮抗58,2个品种总体以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更利于小麦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尤其是拔节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处理。总之,轻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提高小麦蒸腾速率、降低蒸腾速率、提高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尤其是拔节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处理,且周麦18光合利用能力高于矮抗58。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种植高效型玉米品种时能够更合理的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本试验以低氮高效型玉米品种‘京农科728’和高氮高效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氮肥处理: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CK(360 kg/hm2,本地大田生产施氮量),测定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性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京农科728’在N2处理下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光合速率较NCK高,差异达显著水平;拔节期蒸腾速率较NCK高,差异达显著水平;抽雄吐丝期的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较NCK低,差异达显著水平。‘先玉335’在N4处理下的抽雄吐丝期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皆显著高于NCK;在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NCK;在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的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低于NCK。‘先玉335’的灌浆速率在N4处理下显著高于NCK。因此‘京农科728’施氮量在180 kg/hm2 (N2)左右最为适宜;‘先玉335’施氮量在300 kg/hm2 (N4)左右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专用小麦植株干物质运转、籽粒灌浆特性对施氮水平的响应规律,以强筋小麦‘衡观35’和弱筋小麦‘扬麦15’为试验材料,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清野外试验站(N39°21′,E117°12′),设置0(N0)、180(N1)、300(N2)kg/hm~2 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两种小麦在孕穗期、开花期、完熟期地上部各部分器官物质运转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对两种小麦地上部各部位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均具有促进作用,且适量增施氮肥有益于小麦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及转移率的提高;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分为缓增期、快增期及稳定期,不同专用小麦在不同时期的灌浆速率有所差异,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的提高及灌浆末期灌浆速率的保持。综合分析,在本研究条件下,两种不同专用小麦的适宜施氮水平均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秸秆还田与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及灌浆速率影响试验得出:氮肥全部基施小麦产量最低;适当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追氮比例,对优化小麦群体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中产田在每公顷施氮180kg条件下,基追比5:5的施肥方式能显著地提高小麦产量;随氮肥施用方式变化,灌浆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氮肥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20.
品种、播期、灌水和施氮量对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播期、灌水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影响,并对其灌浆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品种是影响小麦灌浆速率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施氮量,均达显著水平;灌水和播期对平均灌浆速率的影响较小。各因素对小麦灌浆的影响曲线,以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好。表明,灌浆速率与品种的遗传因素相关,增施适量氮肥可有效提高灌浆速率,而增加灌水量有延长灌浆持续期的趋势,推迟播期则有缩短灌浆持续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