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窄行稀条播与常规条播2种栽培方式,对山农9801和山农9-1这2个小麦品种单株的干物质积累及运转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窄行稀条播方式能增加小麦的叶质量、茎鞘质量,提高花后小麦营养器官及各节间的干物质运转量、干物质运转率及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窄行稀条播下,山农9801的干物质积累量多于山农9-1,但干物质转化量、转化率及贡献率均低于山农9-1。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梁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选择春小麦津强11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N80、N160、N240),研究减量施氮对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不施氮,N80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自抽穗期后快速增加,且成熟期时显著高于N240处理;施氮条件下,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增高,N160、N80处理分别较N240处理显著提高14.36%、5.36%和39.88%、20.90%;施氮后各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均高于不施氮,且从孕穗期到开花期以N240处理的积累量最高。生育后期,N80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快速增加,成熟期时达到最高值(180.44 kg/hm2);N80处理的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对籽粒贡献...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新麦26为供试材料,在小麦药隔期进行不同程度(T1:2℃/4h、T2:0℃/4h、T3:-2℃/4h)的低温处理,研究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抗倒春寒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存在差异,抗倒春寒性弱的小麦品种降幅更大.其中烟农19的T1、T2、T3处理分别降低33.4%、46.2%和54.7%,而新麦26则分别降低了50.1%、59.3%和72.4%.不同处理小麦籽粒、穗轴+颖壳、茎鞘+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CK,且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呈明显降低趋势.小麦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着低温胁迫程度加重呈降低趋势.同时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茎鞘+叶的分配比例.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籽粒产量,烟农19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56.06%、86.36%和98.10%;新麦26的T1、T2和T3处理分别减产96.15%、98.07%和98.46%.药隔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花前贮藏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严重减少光合同化物向穗部的转运和分配,影响穗部小花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穗粒数的减少,这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究氮磷配施对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调控效应,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氮磷处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性状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可促进小麦起身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以及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的分配,对越冬前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以及对籽粒贡献率,同时降低花前营养器官总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增加施磷量则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总转运量以及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均可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研究结果表明,240kg·hm~(-2) N、100kg·hm~(-2) P_2O_5(N_2P_2)处理可作为黄淮麦区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获得高产的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低温对冬小麦光合、干物质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西农979、小偃22和商麦5226为试验材料,在小麦拔节期进行不同强度的低温处理[-2℃,连续3 d(LT1)和连续6 d(LT2)],测定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等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供试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低温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茎秆+叶鞘+叶片干物质积累量,穂轴+颖壳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趋势因品种和年份而异;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贡献率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下降的规律,而茎秆+叶鞘+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穂轴+颖壳干物质分配比例和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在低温胁迫后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单株产量和穗粒数,LT1处理下西农979、小偃22、商麦5226单株产量依次下降34.90%、46.82%和73.23%,LT2处理下依次下降62.48%、75.29%和86.52%;同时低温胁迫降低了单株穂数和千粒质量。拔节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降水少且分配不均、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旱地小麦覆盖保水和氮肥施用的最佳技术途径。【方法】于2010—2013年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试验,主区为覆盖方式,设夏闲期深翻后覆盖与不覆盖2个水平,副区为施氮量,设低(纯氮75 kg·hm~(-2))、中(纯氮150 kg·hm~(-2))、高(纯氮225 kg·hm~(-2))3个水平,明确年际间夏闲期深翻覆盖配施氮肥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植株氮素利用、产量的影响。【结果】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丰水年最高,欠水年最低,丰水年、平水年较欠水年分别提高产量80%、69%,提高水分利用效率7%、20%,提高氮素利用效率6%、5%。夏闲期覆盖较不覆盖,播种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达50—62 mm;花前各生育时期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丰水年和平水年拔节后各阶段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花前叶片和穗氮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提高;欠水年花前各阶段氮素积累量及其所占比例提高,花前茎秆+茎鞘氮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显著提高;产量显著提高,达23%—4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5%;丰水年和平水年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达14%—26%,欠水年低氮条件下也显著提高,达10%。丰水年配施高氮,平水年和覆盖条件下的欠水年配施中氮,不覆盖条件下的欠水年配施低氮,孕穗期前土壤蓄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丰水年配施高氮,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均最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主要是由于促进花前叶片和穗中氮素向籽粒转运;平水年和覆盖条件下的欠水年配施中氮,花前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平水年主要促进叶片和穗中氮素向籽粒转运,穗叶片,覆盖条件下的欠水年主要促进茎秆+茎鞘和穗中氮素向籽粒中转运,茎秆+茎鞘穗;不覆盖条件下的欠水年配施低氮,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最高,茎秆+茎鞘和穗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最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旱地麦田夏闲期覆盖有利于蓄积降水,有利于促进丰水年和平水年小麦生育中后期氮素积累,促进叶片和穗中氮素向籽粒转运;有利于促进欠水年生育前中期氮素积累,促进茎秆+茎鞘中氮素向籽粒转运。丰水年施氮225kg·hm~(-2),平水年和覆盖条件下的欠水年施氮150 kg·hm~(-2),不覆盖条件下的欠水年施氮量75 kg·hm~(-2)可实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安徽省沿淮稻茬弱筋小麦提升产量、品质的适宜施氮量,在大田试验的条件下,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共5个施氮水平,研究施氮对安徽省沿淮稻茬麦区弱筋小麦产量、品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分蘖数、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呈上升趋势,花后21 d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在760~925 nm逐渐上升,在925~1 300 nm先升后降。在孕穗至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逐渐升高。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穗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小麦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小麦籽粒产量均在225 kg·hm-2施氮量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量为75~300 kg·hm-2时,试验点1和试验点2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127.58%~2...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乙烯利和劲丰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31为材料,研究了乙烯利和劲丰对小麦各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再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和劲丰处理能增强小麦灌浆中后期上部功能叶片和节间的干物质积累,并促进其灌浆后期干物质转运。与对照相比,乙烯利降低了花前花后暂贮干物质的总输出量,增加了成熟期干物质在各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和比例,减少了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降低了籽粒产量、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劲丰则能促进花前和花后两个时期暂贮干物质的输出,降低成熟期干物质在各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和比例,促进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提高了籽粒产量、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此外,乙烯利处理降低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较对照降低1.7%和6.4%;劲丰则分别增加0.8%和1.0%。乙烯利处理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降低6.75%和1.52%,减产11.74%;劲丰则分别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3.25%和6.85%,增产3.47%。因此,提高小麦花前和花后贮存干物质转运量,增强作物花后光合同化能力,改善穗部库容,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桂华占、八桂香为材料,在高氮(NH,High nitrogen)、中氮(NM,Middle nitrogen)、低氮(NL,Low nitrogen)三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优质稻花后碳氮物质积累、运转与籽粒生长特征及其相互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干物质转运效率为53.60%~62.23%,氮素转运效率为12.33%~37.95%,茎鞘和叶片干物质转运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为12.33%~37.95%,茎鞘和叶片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为47.93%~117.2%。②施氮水平影响桂华占和八桂香花后碳氮流转及籽粒的生长。高氮条件下增加叶片碳氮同化物的转运,不利于茎鞘碳氮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增施氮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上总氮和籽粒氮的积累量,提高了籽粒氮收获指数,蛋白质含量上升。低氮处理虽能促进茎鞘碳氮同化物的转运率,但籽粒收获指数明显变低。③不同施氮水平下,桂华占和八桂香花后碳氮流转与籽粒的生长间存在密切的相关,花后茎叶干物质运转速度和转运率都与籽粒起始灌浆势呈正相关;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与叶干物质运转速度和转运率呈正相关;叶片中总氮转运率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呈正相关。花后茎叶氮素积累量的减少,伴随着籽粒氮素积累量的增加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升高是同步的;茎鞘花后同化物碳氮比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呈正相关,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蛋白质比呈负相关。不同施氮水平下氮素转运效率和贡献率表现出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与水稻植株自身对氮生理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地区氮素运筹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比例,为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新春6号和宁2038为材料,采用小区栽培试验开展研究。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104.5 kg/hm2)、N2(207.0 kg/hm2)和N3(310.5 kg/hm2),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4个施氮时期:R1 (100%基肥)、R2 (60%基肥+40%拔节肥)、(R3 4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和R4 (2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20%灌浆肥)。【结果】两品种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量、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3R4处理最大,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均以N3R3处理最大,新春6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N3R4处理最大,宁2038以N3R3处理最大。在施氮量相同时,R3处理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最大;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以N3最高,但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施氮量为310.5 kg/hm2、施氮时期及比例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4∶4∶2和基肥∶拔节肥∶孕穗肥∶灌浆肥=2∶4∶2∶2时,两品种均可获得较高产量,新春6号达1.21~1.26 g/株(折合产量8 511.78~8 930.72 kg/hm2),宁2038达1.09~1.12 g/株(折合产量8 190.62~8 362.59 kg/hm2)。  相似文献   

12.
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以深化灌溉方式对籽粒灌浆过程调控的认识,为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以空育131和垦稻24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 种灌溉处理,分析灌溉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茎蘖数、成穗率、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W2和W1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增加结实率,降低植株高度和缩短倒3、4节间长度,其中W2处理下成穗率提高,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能力增强,且千粒重也有明显增加。从灌浆特性上看,灌溉方式下空育131和垦稻24籽粒鲜重增加与花后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模拟效果以垦稻24表现最佳,最大籽粒鲜重(Ymax)均以W2处理最大;W2处理下籽粒灌浆速率大且呈单峰曲线变化,前期生长迅速,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早;籽粒干重增重可用Richards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分析,相关系数在0.9940-0.9995,品种间籽粒灌浆中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Tmax),最大生长速率(Gmax)以及平均生长速率(Gmean)均表现为垦稻24>空育131。在产量方面,2012年W2处理下2个品种产量较W1处理增加13.91%-28.26%,较W3处理产量增加5.31-9.95%;2013年较W1处理产量增加22.05%-25.67%,较W3处理产量增加5.15-7.70%。因此,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的增产途径是农艺性状配置合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及所占比例高,茎鞘干物质转运能力强,形成较高的群体素质;籽粒灌浆中最终生长量(A)和起始生长势(R0)增加,Tmax值缩短,Gmax值和Gmean值提高;对二次枝梗作用效果大于一次枝梗,其中3粒二次枝梗粒数和产量明显增加,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结实率高,最终籽粒产量高。【结论】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籽粒灌浆过程的调控产生较大影响,从增产角度上看,目前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更适合在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而重干湿交替和浅水灌溉不利于寒地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在大田条件下,以‘尚农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宽幅播种与常规播种2种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常规播种方式相比,宽幅播种方式在籽粒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显著提高,并且其灌浆持续时间显著缩短,说明宽幅播种有利于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利用多种非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最佳拟合方程,即小麦营养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三次变型多项式Y=b+b1x+b2x2+b3x3,花后10~12天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迅速降低。宽幅播种比常规处理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提高17.92%。此外,2个处理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均达到45%以上。综上,宽幅播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小麦籽粒灌浆速率,还可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干物质向籽粒运转,说明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形成,可降低小麦生长后期干热风和衰老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设2种栽培方式(全膜双垄沟播R、全膜平作T)和3个氮肥梯度(N1 225 kg/hm2、N2 275 kg/hm2、N3 325 kg/hm2),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施氮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R栽培方式增加了玉米干物质积累,提高了茎鞘和叶片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最终提高籽粒产量。R较T籽粒产量平均高出3.93%(2019)和3.93%(2020)。玉米干物质积累,茎鞘和叶片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N 325较N 225分别显著高出27.20%(2019)和26.83%(2020)。RN 325处理玉米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最高,2019年11.20 t/hm2,2020年11.21 t/hm2。【结论】R栽培方式结合施氮325 kg/hm2可作为陇东旱塬区春玉米适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栽培(HY)和常规栽培(CK),于2009-2011年进行试验,分析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3年春玉米高产栽培产量稳定达到15 000kg/hm2,平均单产16 086.8kg/hm2,较对照增产52.8%。高产春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大,衰退慢,最大LAI达到6.62,成熟期仍保持在3.2以上;从大喇叭口期开始,SPAD值、单位土地面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明显提高,在吐丝期时达到最大且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与对照相比,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茎、叶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平均值分别提高22.44%、114.1%、46.56%和42.68%,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要实现高产再高产,需保证春玉米生育中后期具有光合效率高、功能期较长的高产群体,且在增加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籽粒灌浆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平膜穴播地上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增加55.56%、27.88%,籽粒干重分别提高9.25%、24.90%。覆膜能够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叶、鞘,其贡献率高达55.31%~56.08%。覆膜处理对糜子单株粒数、千粒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膜侧穴播、平膜穴播分别比露地条播增产40.52%、51.2%,说明膜侧穴播对糜子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促进效果优于平膜穴播,有利于糜子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新疆南疆不同冬小麦品种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差异,为新疆南疆高产品种选择及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大田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新冬40号、新冬57号、新冬60号为材料,研究4个品种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 新冬40号和新冬20号生育期总茎数较高,但茎蘖成穗率较低;新冬60号茎蘖成穗率高于其它品种。新冬60号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向籽粒的分配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新冬60号开花后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79%;新冬40号和新冬20号收获穗数高于新冬60和新冬57号,新冬60号穗粒数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千粒重新冬57号>新冬60号、新冬40号>新冬20号,产量和容重新冬60号高于其它品种。【结论】 新冬60号成穗率高,开花后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向籽粒的分配率较高,获得较高的穗粒数,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以6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粳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分配与运转特性.结果表明,6个品种都具有明显的抽穗前物质积累优势;花后光合同化物对籽粒重的贡献率远大于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水稻叶片的干物质转运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高于茎鞘;半直立穗型品种叶片及茎鞘的干物质转运能力均较强,对高产有利.  相似文献   

20.
以强筋小麦烟农21号和中筋小麦鲁麦21为材料。研究了灌溉处理对小麦植株及籽粒氮的积累、运转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优质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各营养器官中,小麦花前氮积累量以叶鞘中最高,其次是其他叶、茎、颖壳和穗轴,旗叶最低。成熟期小麦各器官氮素分配以茎中积累量较高。叶鞘花前氮转移效率以及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最高。适当灌水拔节水与开花水有利于强筋小麦烟农21号氮素的积累与转移,有利于小麦面团品质的改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长。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中筋小麦鲁麦21的各营养器官的花前氮积累量。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逐渐增加,但其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强筋小麦烟农21号氮素的吸收.转运能力明显优于中筋小麦鲁麦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