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在泾阳县良种技术推广服务站以青贮50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研究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与不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适期早播为后期干物质增长和长时间维持较高的积累速度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早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快,持续时间适中,且维持时间较长,这是光、温、水对玉米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良好协调作用的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少,收获时茎生物量所占比例下降,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升高。由于玉米茎、叶的饲用性和牲畜利用效率不同,可针对不同饲喂需求选择播种时间,以提高青贮玉米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3.
4.
播期和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方法]大田试验于江苏省5个试点进行,每个试点设置7个播期,成熟后测定 RVA谱各相关指标。[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用品质下降;随着地点的南移,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总体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 RVA谱特征值分析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同时受播期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随播期的推迟,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崩解值先升后降,峰值粘度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纬度的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总体上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时间降低,起始糊化温度升高。[结论]该研究为南粳46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源于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家系)为材料,测定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NSC)含量和积累量(移栽后30d、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穗颈节间直径和维管束数量、产量等,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家系按库容量大小聚类,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茎鞘NSC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显示:家系间库容量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幅为289.4~945.4g/m2;按库容量从小到大依次可聚类为A、B、C、D、E和F共6种类型,平均库容量分别为388.0、575.3、667.3、728.4、793.4、887.2g/m2;抽穗期NSC含量和积累量均显著大于移栽后30d和成熟期。总体上,小库容量类型(类型A和B)移栽后30d NSC含量和积累量显著高于大库容量类型,相反在成熟期低于大库容量类型;在抽穗期,NSC含量在不同类型间变化不大,而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积累量大于小库容量类型。大库容量家系穗颈节维管束多,但源库比(单位库容量的叶面积)较小;移栽后30d到抽穗期,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间NSC含量的变化无差异,然而积累量的变化随着库容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库容量的增加,NSC表观转运量显著增加,而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特点。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较高,这与其抽穗前茎鞘NSC积累量高、灌浆结实期NSC表观转运量大、茎维管束多、源库比小紧密相关。由于大库容量类型源库比率较小,采取增源(尤其是茎鞘中NSC的积累)的栽培措施利于大库容量基因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学与技术》)编辑部》2014,(11)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方法]大田试验于江苏省5个试点进行,每个试点设置7个播期,成熟后测定RVA谱各相关指标。[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用品质下降;随着地点的南移,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总体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RVA谱特征值分析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同时受播期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随播期的推迟,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崩解值先升后降,峰值粘度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纬度的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总体上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时间降低,起始糊化温度升高。[结论]该研究为南粳46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同化物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LAI、同化物运转及产量的影响效应,确定其最佳种植密度和模式.[方法]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复播油葵不同生育期取样,研究高(11.25 ×104株/hm2)、中(9×104株/hm2)、低(6.75×104株/hm2)3种种植密度、2种株行距(60 cm等行距和60 cm+ 30 cm宽窄行)配置下复播油葵的LAI、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变化.[结果] 种植密度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浆期中密度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花盘转移,同时提高花后转移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宽窄行配置产量均高于等行距配置.[结论]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免耕复播油葵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种植密度9×104株/hm2宽窄行种植是复播油葵的适宜种植模式,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9.
10.
以5个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设4月25日(Ⅰ)、5月10日(Ⅱ)、5月25日(Ⅲ)、6月9日(Ⅳ)、6月24日(Ⅴ)5个播期,探讨了豫南地区粳稻适宜播种期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供试5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垩白度、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大小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在不同播种期下的变异较小;各品种的胶稠度在不同播种期下基本上是以第Ⅱ期或第Ⅲ期的最大;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在不同播种期下虽然差异较大,但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模糊概率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稻米品质的综合表现均是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表现出提升的趋势,均是以第Ⅳ期或第Ⅴ期的模糊概率最高,说明在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1.
12.
以早熟晚粳扬粳4227为材料,研究播期对其产量结构、品质和RVA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栽期推迟,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成穗数呈上升趋势,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减少。不同播期处理下,扬粳4227的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胶稠度和RVA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其中,播期4月25日稻米的整精米率最高,且垩白率和垩白度最小,播期6月5日的胶稠度最小。随着播期的后移,稻米峰值黏度、崩解值和消减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扬粳4227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理想播期可安排于5月15~25日播种,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解决淮北地区水稻播期推迟的现象,讨论不同播期对水稻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品质的影响。[方法]2017年在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稻9号和连粳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播期,研究播期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两品种产量随播期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影响产量的主要是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减少,而千粒重的变化不明显。水稻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则随播期的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结论]就品种而言,无论是产量、产量构成还是品质,徐稻9号对于播期推迟的响应均小于连粳7号。 相似文献
17.
18.
不同栽插方式对米粉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米粉专用稻品种湘早籼33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栽插规格和基本苗数对米粉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栽培,每穴栽植4~5苗,能优化米粉稻的群体结构,缓和个体发育与群体生长的矛盾,促进其干物质生产,米粉稻产量提高2.33%,与米粉加工密切相关的出糙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提高0.61%和1.50%.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播期对豫南直播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55(4)
为明确播期对豫南稻区直播杂交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探讨豫南稻区杂交籼稻直播的最适播期。以杂交籼稻品种丰优香占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5月25日和6月4日),对其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特性、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稻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随播期推迟,直播稻丰优香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5月25日播种产量最高;6月4日播种产量最低,但该期加工品质糙米率和精米率以及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是最优的。随着播期推迟,丰优香占蒸煮食味品质逐渐变劣,4月25日播种则蒸煮食味品质最优。营养品质中5月15日播种的丰优香占蛋白质含量最高,5月25日播期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表明,5月15日直播的丰优香占稻米综合品质最优,而品质最差的为5月5日。稻米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峰值时间、最终黏度、蛋白质含量和垩白度受播期影响最大,而热浆黏度、崩解值、峰值黏度、糊化温度和食味值受影响较小。因此,豫南稻区杂交籼稻丰优香占直播要获得高产,播期应安排在5月25日左右,而要获得相对高产且最优的稻米品质,则播期应安排5月15日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