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是苜蓿制种业的重要传粉昆虫,在大豆杂交授粉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苜蓿切叶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苜蓿切叶蜂化性、滞育及两者间的关系,并介绍了繁殖过程中的有害天敌。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并讨论了拟蔷薇切叶蜂(Megachile subtranquilla Yasuma-tsu)和蔷薇切叶蜂(tranquilla Cockerell)口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这两种切叶蜂口器的吸吮部分基本上与蜜蜂(Apis mellifera L.)一样都适宜取食花蜜,但上颚的构造在种间和种内雌雄性别间有明显的差异。雌蜂的上颚中部有适应切叶筑巢的刀片状齿,上颚的臼齿叶可能用以咀嚼花粉。而雄蜂的上颚则缺乏这种构造。两性的上颚都有尖锐的切齿叶,第一个外端齿不仅在两种切叶蜂中,甚至在低等膜翅目的梨茎蜂和叶蜂中也十分相似,它们都是用来咬破茧及羽化孔的。以上结果说明了口器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此外,还讨论了蔷薇切叶蜂的切叶筑巢习性及对花卉的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杂交大豆的育种过程中,利用人工控制条件为大豆不育系传粉是很重要的一种育种手段.通过在网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大豆不育系进行熊峰、蜜蜂和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试验,证实了熊峰、蜜蜂和苜蓿切叶蜂都是很好的传粉媒介,其中以苜蓿切叶蜂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在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F .)繁殖中 ,病害是影响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引发与苜蓿切叶蜂有关的病害主要是霉菌 ,包括真菌和细菌 ,大多数为腐生菌 ,部分霉菌对苜蓿切叶蜂的繁殖危害较大。霉菌存在于蜂巢材料、蜂茧表面、花粉球、成虫及幼虫尸体上。多数为常见的腐生性菌类 ,部分霉菌可能对蜂造成很大危害 ,其中一些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对这些霉菌的防治方法 ,包括蜂巢和蜂茧的漂白液浸泡、蜂巢干热灭菌、用多聚甲醛或硫磺熏蒸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达 90 %以上。国内外广大养蜂者利用可拆卸式薄片巢来进行苜蓿切叶蜂的人工繁殖 ,从而大大降低了霉菌对苜蓿切叶蜂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苜蓿切叶蜂是苜蓿种子田高效传粉昆虫,研究其田间筑巢规律对于释放、回收及扩繁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方位、不同颜色巢板对苜蓿切叶蜂蜂茧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进口绿黑巢板,选择东南方向放置,适宜于苜蓿切叶蜂筑巢和田间回收。  相似文献   

6.
中国苜蓿切叶蜂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苜蓿切叶蜂在中国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及现状,其中包括在苜蓿制种和大豆杂交授粉上的应用效果、生物学特性和天敌情况。提出了在苜蓿切叶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技术,对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切叶蜂科的8种野生蜂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基因片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扩增得到658bp的基因片段长度,碱基组成的A+T为75.8%,含量显著高于G+C(24.2%)含量。共检测到203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的30.9%。变异位点转化数明显少于巅换数,巅换主要以A-T之间为主。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P)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海切叶蜂Megachile maritima和大和切叶蜂M.japonica亲缘关系最近;北方切叶蜂M.manchuriana、双斑切叶蜂M.leachella和凹足切叶蜂Megachile sp.聚为一类;戎拟孔蜂Hoplitis princeps和花黄斑蜂Anthidiumflorentinum与其他6个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对利用COI序列建立快速、准确野生蜂的分子鉴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定苜蓿切叶蜂对绿僵菌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切叶蜂的预蛹和成蜂对绿僵菌显著敏感。感染绿僵菌的苜蓿切叶蜂预蛹和成蜂分别在4d和5d时死亡率达50%以上,并在7.5d和10d后全部死亡,死亡的预蛹和成蜂分别有100%和98%的死亡虫体上产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昆虫都是大豆不育系的有效传粉昆虫,用它们授粉后可使网室内大豆不育系的单株结荚数和单株粒数明显提高。释放熊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21.3个和43.1粒,释放苜蓿切叶蜂的不育系大豆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56.8个和128.2粒,苜蓿切叶蜂的授粉效果显著高于熊蜂。  相似文献   

10.
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5.9%~100%;开放条件下,在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蜜蜂及苜蓿切叶蜂传粉,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0%~80%,制种产量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省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大豆不育系扩繁及杂交种制种试验,制种技术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1.
首次明确了不同化性种群的苜蓿切叶蜂滞育前蛹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入滞育前期,一化性种群苜蓿切叶蜂前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分别低于二化性种群2.03℃和2.89℃,过冷却点间的差异随低温(5℃)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低温处理12个月后,两种类型种群的苜蓿切叶蜂前蛹过冷却点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2.
麦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麦叶蜂属。我国已知有4种:小麦叶蜂、大麦叶蜂、黄麦叶蜂、浙江麦叶蜂,其中以小麦叶蜂危害最重。可为害小麦、大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植物。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为害麦类作物及看麦娘等杂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的逐渐加重,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而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松阿扁叶蜂,松阿扁叶蜂对森林中的树木具有危害性,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松阿扁叶蜂的危害。文章主要对松阿扁叶蜂的防治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松阿扁叶蜂的生物特征,然后分析了松阿扁叶蜂对不同树种的选择,最后叙述了应该采用生物防治、药物防治以及人工防治等方式来防止松阿扁叶蜂对森林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9,(11):72-73
为海东市防治落叶松叶蜂提供参考,介绍了落叶松叶蜂在海东市的发生危害现状,分析了落叶松叶蜂的发生原因,提出了采取物理防治、营造林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防治叶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的逐渐加重,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而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松阿扁叶蜂,松阿扁叶蜂对森林中的树木具有危害性,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松阿扁叶蜂的危害。文章主要对松阿扁叶蜂的防治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松阿扁叶蜂的生物特征,然后分析了松阿扁叶蜂对不同树种的选择,最后叙述了应该采用生物防治、药物防治以及人工防治等方式来防止松阿扁叶蜂对森林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杂交大豆研究在我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昆虫传粉和制种技术正在逐渐发展。现在已经实现了以苜蓿切叶蜂和蜜蜂传份为主的多昆虫网室内、网室外传粉技术,通过大豆杂交组合配置并生产杂交种子。目前不育系的结实率已经达到56%以上。在较为开放的条件下,山西一些地区可以利用苜蓿切叶蜂等昆虫传份技术,不育系的结实率达到80%以上,在制种产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西省农科院近年来在山西境内多个地区建立了较为标准的制种基地,对杂交大豆进行制种,现阶段制种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孙岩 《河南农业》2010,(3):21-21
黄翅菜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别名油菜叶蜂、芜菁叶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安阳市蔬菜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主要为害油菜、甘蓝、早熟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对幼苗的危害最为严重。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很多幼苗受到黄翅菜叶蜂的危害,造成缺苗缺株或成片被啃光而毁种,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8月,在南岳沿海拔梯度设置3块样地,进行叶蜂取样调查。共采获叶蜂2 125头,隶属3科36属66种。研究表明:(1)春季黑腹近脉叶蜂、台湾钩瓣叶蜂为2种为优势种;夏季台湾钩瓣叶蜂、列斑黄腹三节叶蜂、日本黄腹三节叶蜂、白尾暗腹三节叶蜂和杜鹃黑毛三节叶蜂等5种为优势种。(2)低海拔红头钩瓣叶蜂为优势种,中海拔台湾钩瓣叶蜂为优势种,高海拔红环元叶蜂和黑腹近脉叶蜂为优势种。(3)各月份间叶蜂群落个体数量的排序为:4月>5月>3月>6月=7月>8月;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为3月>6月>7月>5月>4月>8月。(4)各海拔间叶蜂群落个体数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排序均为: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  相似文献   

19.
黄翅菜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别名油菜叶蜂、芜菁叶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安阳市蔬菜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主要为害油菜、甘蓝、早熟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对幼苗的危害最为严重,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很多幼苗受到黄翅菜叶蜂的危害,造成缺苗缺株或成片被啃光而毁种,严重影响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对大豆不育系授粉的效果。结果表明,尽管雄蜂的传粉效率显著低于雌蜂,但雄蜂在网室内的传粉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释放雄蜂网室内大豆不育系JLCMS8A和JLCMS17A的平均单株结荚数和粒数分别为10.3个、16.6粒和37.8个、84.3粒,分别是释放雌蜂后结荚率和结实率的35.0%、34.9%和77.5%、70.2%。过去数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育系在网室内没有传粉昆虫时,结荚率和结实率均低于3%,表明苜蓿切叶蜂雄蜂在网室内是大豆不育系有效的传粉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