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口鳖原产于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水域特有的珍稀水产品。近几年,由于黄河断流、人类过度捕杀等因素使黄河口鳖野生资源濒临绝迹。从1996年我们收集野生黄河口鳖原种,并通过隔离选择、提纯复壮等措施对黄河口鳖原种进行保存,利用暖式大棚人工孵化,生产的苗种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有较高的生长优势,2003年3月通过了山东省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省级黄河口鳖原种场。同时,在商品鳖生产中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鳖是中华鳖的一种地方种群,已成为东营市淡水养殖的优势良种。作者作用暖式大棚孵化稚繁简便易行,能解决大面积发展黄河口繁养殖对苗种的需要,有关暖式大棚孵化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依靠自身优势,不断开发淡水养殖新品种,创出了“黄河口鳖”、“黄河口毛蟹”两大名牌,年创产值3亿多元。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淤积平原,海水、淡水、地下卤水资源异常丰富,加之新建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在水产养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不断开发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质水产品种,如今东营出产的黄河口鳖、黄河口毛蟹已经成为当地颇有市场前景的名牌产品。 目前,该市已建成黄河口鳖养殖基地一处,内有自然池150个,水面20万平方米;暖式自然增温大棚210座,水…  相似文献   

4.
我公司在多年养殖中华鳖的基础上,于2007年从广西陆续引进山瑞鳖商品鳖和稚鳖进行养殖与后续的繁育试验,其中2010-2011年进行了山瑞鳖与中华鳖"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对比试验。经过10个月的温室养殖与3个月的外塘养殖,山瑞鳖与中华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主要养殖鳖种类有中华鳖和台湾鳖,而中华鳖又又细分为湖南鳖、江西鳖、黄河鳖、黄沙鳖、日本品系中华鳖等。主要养殖区域为江浙一带,以及广东珠三角地区。养殖品种方面,据介绍,浙江温棚养殖多以台湾鳖为主,外塘则以日本品系中华鳖为主;广东中山、顺德等地以台湾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温室与外塘结合的二段法养殖模式由于生产周期比全程外塘养殖短,而商品鳖品质不亚于全程外塘养殖,经济效益提高,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全程温室或全程外塘养殖模式。二段法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温室鳖种的培育,因为鳖种是外塘养殖的基础,温室中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  相似文献   

7.
甲鱼养殖者为了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采取温室高密度加温培育成200~250克的幼鳖,等到第二年天气转暖,室外池水温升高后,将温室甲鱼转移到外塘,养殖成商品鳖,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养殖模式。但如果转塘过程中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甲鱼发病,而引起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8.
野生鳖驯化时间长短、效益好坏,直接关系到亲、成鳖的培育和养殖,因而已引起不少繁殖场、养殖户重视。据笔者所知,目前各场、户野生鳖的驯化期差别较大:有的需1~2个月才能完成,有的则只需1~2周即完成。对此,我进行过多次试验,只需5~10天即可完成野生鳖的驯化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保持环境安静。野生鳖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受到惊吓,加之生活环境又突然由自然生活条件变为池塘人工养殖条件,更显得十分胆小。因而要使驯化时间短、效果好,鳖入地后应尽可能减少人在池边的走动,杜绝震动地体、搅动水体,保持环境安静,使鳖有…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鳖俗称甲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甲鱼人工养殖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养殖品系包括台湾鳖、泰国鳖、日本鳖、黄河鳖和黄沙鳖等。根据不完全统计,10余年间甲鱼产量增长了将近10倍。然而,在产量激增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严重失序。养殖业严重过剩,大量甲鱼滞销,其中温室甲鱼有40%左右,外塘甲鱼有20%~30%,未来可能将有20%甲鱼养殖户遭淘汰,不利于甲鱼养殖产业的稳定。此外,病害和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也成为制约甲  相似文献   

10.
李明锋 《齐鲁渔业》1999,16(4):17-19
利用温室培育幼鳖,是指人为取消鳖的冬眠,将当年繁殖的3~5g的稚鳖饲养至翌年5~6月份,培育成规格150~200g的幼鳖。温室培育出的幼鳖放入池塘饲养至10月份成商品鳖,从而将商品鳖的养成周期由过去的3~4年缩短到目前的14~16个月。近两年,金湖县试用塑料大棚温室无沙(泥)培育幼鳖,取得较理想效果,与有沙(泥)培育幼鳖相比,具有工艺简单、劳动强度低、排污容易、节约能耗、起捕容易等优点。1塑料大棚温室结构塑料大棚可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建成单坡式或拱形式,每座大棚面积400~500m2,一般长40~50m,宽8~12m。塑料大棚的骨架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甲鱼的养殖技术成熟,一万只苗温室养殖产量(台湾鳖、泰国鳖)基本可达到4000kg以上,高者甚至超过5000kg,外塘生态养殖也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如温室转外塘、稚鳖培育以及冬眠管理等技术环节.但是温室和外塘养殖因过多的人工干预导致商品鳖口感、品质逐年下降.我场主要养殖日本系中华鳖,为提高养殖中华鳖的品质,我场采用了拟天然生态养殖,它是生产实践和消费市场所孕育的产物,使中华鳖养殖业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周国华 《水利渔业》2005,25(5):25-26
利用池塘稻田组合半循环自净式系统,养殖池塘常温培育、温室培育和野生的鳖种,放养鱼种为银鲫、鲢、鳙.结果表明,池塘常温培育和野生鳖种养成的鳖体色、品质与天然成鳖相似,售价高、效益好.养殖池塘常温培育的鳖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正>黄河口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有的一种野生濒危物种,它不仅具有黄河水系中华鳖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生命力旺盛等优良品质,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外部特征和特殊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控温养鳖有两大类型:一是全封闭工厂化养殖,加温设施主要为有压锅炉,并配空压机,优点是厂房保温性能好,但缺少自然光透入,且投资较大。另一种是塑料薄膜大棚控温养鳖,加温用有压或无压锅炉,优点是养殖棚内自然光充足,投资少。通过实践,采用双层塑料薄膜大棚控温养鳖较为理想,温差变幅不大,在养鳖允许范围之内。由于透光性好,并有辅助增温与保温效果,能在1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养成商品蟹,而且鳖病明显减少。自稚鳖至幼鳖培育,幼鳖至成鳖饲养,其成活率均在95%左右。 试验点设在江都市中外合资龙都特种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塑料薄膜大棚有效面积  相似文献   

15.
一、人工养殖与污染对鳖病的影响外塘饲养甲鱼,虽然是生态养殖,但毕竟是谋求生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产活动。养殖密度必定会大大高出野生状态。高密度养殖直接威胁着水产动物的健康。一旦鳖病发生,病原、病因往往并不清楚。好多种甲鱼疾病缺乏学术上一致认可的鉴别诊断。在疫  相似文献   

16.
目前浙江省中华鳖养殖最普遍的养殖模式仍是工厂化温室养殖模式和"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模式。前者是指中华鳖在温室环境直接养成,后者是以温室作为中华鳖幼鳖培育的场所,而外塘作为养成的环境。试验单位是一家大型龟鳖养殖企业,多年来温室养殖和"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并重,随着浙江省消费者对中华鳖品质要求的提升,逐渐转为以"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模式为主。试验单位为探寻两种模式养殖效益,特进行了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7.
章剑 《渔业现代化》1998,25(2):15-19,31
温室养鳖采用养鳖温室自动加温控温装置、无沙养鳖新工艺和温室养鳖生态调控与综合防病新技术,稚鳖经12个月的饲养。平均现格即可达到500克的商品鳖.且可实行自繁自养。这种方式自成一个完整的相对封闭的健康养鳖体系、即自然条件下培育亲鳖.控温条件下人工孵化和稚幼鳖培育,自然条件下养成鳖。一般,稚鳖在温室内培育至幼鳖(亦可在温室中从稚鳖直接养成商品鳖)。在苏州每年9月底将稚鳖放养到温室养鳖池进行加温养殖.至翌年6月纳鳖平均规格达到250克.此时纳鳖出池并移人室外露天成鳖池饲养3个月,至9月底长成平均500克左右的商品鳖…  相似文献   

18.
提起甲鱼的捕捞,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老师傅颇有感慨,认为池塘里的甲鱼很难捕,没办法捕尽.工厂化温室养殖的甲鱼,相对还比较容易捕捞,但工厂化温室养殖,往往也需要移到温室外池塘中养殖为商品鳖,再捕捞出来上市.笔者曾经走访一个年产百万只商品鳖的甲鱼场,冬季捕捞的场面很壮观,十几亩的商品鳖养殖池塘,放干塘水,几十人一字排开,从池...  相似文献   

19.
正按照地方群体,可将中华鳖分为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洞庭鳖、崇明鳖、太湖鳖、黄沙鳖、台湾鳖、日本鳖等品系。研究表明,黄河鳖的生长速度优于其他品系,且体重变异系数最低,即出塘时商品规格比较整齐,是优良的养殖品系,但是不同养殖环境对其成活率影响较大(蔡  相似文献   

20.
侯守伟 《中国水产》2011,(11):65-66
山东省茌平县肖庄乡地处鲁西平原,是黄河、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野生天然黄河流域的中华鳖资源相当丰富,具有背甲黄、腹甲黄、油脂黄,个体大,裙边厚,肉质上乘等自然生理特性,是市场公认的优质纯正天然滋补佳品。聊城市自2005年起开发这一资源,我县在肖庄乡筹建了“绿源甲鱼繁育场”,探索开发中华鳖生态化高产养殖技术。目前,该场已经发展到占地200亩,拥有控温大棚4个,5000m2,自然生态外塘120亩,年产优质中华鳖4万公斤,繁育甲鱼20万只,年产值300万元,纯利润60万元。2009年注册了无公害“绿水源”牌商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