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图     
五、纺制植被图的方法 (一)明确编制植被图的目的和要求编制植被图之前,首先应明确制图的目的和要求。目的要求明确了,植被图应包括的内容,成图比例尺的大小以及制图方法便有所依据了。 (二)确定成图的比例尺根据编制植被图的目的和要求,确定成图比例尺。一般县级以下单位可编制大比例  相似文献   

2.
基于3S技术的天保区植被变化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肃省清水县天然林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为研究对象,以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以植被面积和植被覆盖度为监测指标,采用最大似然方法进行监督分类获得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植被面积,采用NDVI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图。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将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植被覆盖度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揭示研究区1996—2004年间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天保区与非天保区以及不同天保区内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甘肃省清水县天然林保护区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度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天保区优于非天保区; 不同类型天保区植被变化状况有差异,3种类型天然林保护区中以重点生态保护区植被改善状况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洞庭湖地区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特征,采用手持GPS测绘了洞庭湖纯湖区湿地植被景观斑块边界与属性,用分解森林资源分布图上图斑的方法转换周边丘陵低山区植被景观格局的斑块边界与属性,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制图要求,采用M apG is软体编绘了洞庭湖区3 965 957.201 hm2的1∶25万植被景观格局数字化图,建立了属性数据库.根据图和数据库分析,洞庭湖地区植被景观具有聚集分布特点:北中部以作物植被和湿地植被景观为主;东南部以油茶林景观为主;西南以楠竹林为主;西面以杉木林景观为主;其他植被景观呈镶嵌状分布.在植被类型景观不同分布区,斑块和底质异质互换.植被景观格局数字化图具有可视、联动、精度高、使用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部分为研究区域,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道演变规律与景观格局分布规律,并着重研究了该地区河道演变与景观格局分布的联系。结果表明:近20年间黄河总取水量呈上升趋势;2002~2010年裸地沼泽面积明显减少,植被面积增多。2010~2019年,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形式从沿海区域开始向内陆演变呈现一定的规律,最外环为海洋、向内依次为是浅海滩涂、滩涂、水产湿地、盐田、旱地、沼泽湿地、植被、建设用地;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图可以利用ENVI提取其对应的植被覆盖图来消除影响。在NDVI植被归一化指数的基础之上建立植被覆盖图,通过NDVI指数分析植被的长势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受光、热、水、土等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海拔是影响光、热、水、土等分配的因子之一,进而影响植被分布。为了探索植被沿海拔空间的分布规律,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为例,按每100 m为一海拔带把整个保护区划分为13个带,并利用其数字高程模型和植被图,使用ArcView、ArcMap、ERDAS、EXCEL等软件,进行了该保护区植被沿海拔空间分布的研究。通过研究,给出了该保护区13种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适生海拔区间和每一海拔带的优势植被类型,并制作了按海拔带分布的三维立体植被图。该研究成果为开展本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太行山摩天岭为样区,以1∶5万地形图为底图,研制出了一种用平面图、剖面图与网络图相结合的绘制植被图的“双面图法”。用该法绘制的植被图,其正面为平面图和剖面图,背面为相对应的网格图。该图能对每种植被层片(或类型)和植物种的自然分布进行科学定位,能反映出各区域的土壤类型,并能显示出小区域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7.
以太行山摩天岭为样区,以1:5万地形图为底图,研制出了一种用平面图、剖面图与网络图相结合的绘制植被图的“双面图法”。用该法绘制的植被图,其正面为平面图和剖面图,背面为相对应的网格图。该图能对每种植被层片(或类型)和植物种的自然分布进行科学定位,能反映出各区域的土壤类型,并能显示出小区域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闸述了立体森林分布图在林地森林植被发生变化时,图面植被符号的变更技术。对立体森林分布图图面植被符号变更具有指导意义。该技术操作简单,值得向用图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9.
这幅图印证了云南的一句俗语“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江面海拔1800米,雪山是云南的最高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的立体气候与垂直植被。澜沧江边没有什么植被,这是水土流失的表现,云南的大江大河已经承载了太多东西  相似文献   

10.
海南热带林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遥感手段进行海南霸王岭林区植被的动态监测 ,使用 3幅不同年份 ,同一季节的TM遥感影像 ,进行多时相遥感图像的光谱分析 ,特征提取 ,植被分类 ,精度检验 ,生成植被分类图和各类型植被的统计数据 ,从而分析植被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研究区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地文景观特点和自然植被状况,阐述了生态土地分类的定义、基本特点及发展。根据研究区的地形图和卫片结合试点的劲松林场480个样点植被现状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基于坡度、坡向、植被和海拔的四个分类因素下的5类和15类生态土地类型图。生态分类系统是确定、描述和绘制生态系统类型图的方法。本文研究是生态分类系统在吉林省东部针阔混交林区试验应用的一部分。图5表1参14。  相似文献   

12.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沿坡向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沿坡向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植被分布与坡向的相关关系,基于数字地形图,使用Ar-cView和ERDAS软件制作了数字高程模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使用ArcMap软件提取了植被类型沿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8个坡向的分布图层和植被类型按13个海拔带沿8个坡向分布的图层,并结合植被图制作了植被类型按8个坡向分布的三维立体植被图;用EXCEL软件统计了9个自然植被类型沿8个坡向的分布面积和按13个海拔带沿8个坡向的分布面积;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了坡向与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为:①9个自然植被类型中除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在东、东南、南、西南和西5个坡向外,其他8个植被类型在8个坡向均有分布。②8个坡向的优势植被类型均是季风常绿阔叶林。③坡向对季节雨林和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的分布影响较大,对落叶季雨林和暖温性针叶林的分布有一定影响,对山地雨林、热性竹林和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的分布影响较小,对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暖热性针叶林的分布无影响。④确定了9个自然植被类型的适生坡向。  相似文献   

13.
根据景区的特点,制定景区植被分类方法,利用分层分类的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在ENVI下获取植被信息,利用AutoCAD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最后在ArcGIS支持下完成植被图制作过程,并对制图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遥感影像的宏观性,基于植被分类资料数据,依据实验区域遥感影像及衍生影像本身特点,实现大区域样本快速提取。[方法]实验参考1∶100万植被图、WESTDC中国土地覆盖图,结合实验区域2001年MODIS时序NDVI影像的非监督分类结果,利用矢、栅数据的空间特征,将实验影像非监督分类的类型信息关联为随机样点属性,依据该属性中包含的非监督分类类型数和各类型的样点比例,对比类别间样本可分离性指标、标准差变化,实现样本纯化。[结果]纯化后的植被样本与WESTDC中植被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精确程度为84.82%。将纯化前后的样本输入最大似然分类器,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32.52%。[结论]该采样方法适用于宏观大区域植被样本数据的快速提取。同时,节省了大区域植被类型调查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提高了采样效率。  相似文献   

15.
平潭县植被景观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潭岛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对2003年的TM遥感影像图进行判读,结合实地调查,纠正判读,得到平潭岛植被景观现状图。将data格式转成excel格式,计算出研究区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斑块为细粒结构,以中小斑块为主,以农业植被景观为基质;次生相思树林为森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面积和斑块数为4918.6410hm^2和96块,占景观总面积和总斑块教的16.33%和20.04%;研究区内植被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水平低,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有效地使用遥感信息研究植被类型及编制植被类型图,在热带森休檀被地区国内外尚未见先例,一般用于温带植被类型多,1980年七八○工程在云南西部研究的是亚热带森林。这次我们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300多万亩复杂的植被类型,利用1/3万的黑白航摄照片,结合1/5万军用地形图,进行植被调查和编制植被现状图还是首次赏试。  相似文献   

17.
2000—2014年乌鲁木齐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鲁木齐市2000,2006,2010和2014年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生成植被覆盖度图,再与ASTER GDEM数据生成的海拔、坡度、坡向图进行空间图像叠加,分析植被覆盖分布特征和变化原因。15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先整体下降,然后以2006年为拐点显著回升的U型趋势。较2006年,2014年乌鲁木齐县北部和米东区东北部的温带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有一定改善;米东区北部温带矮半乔木荒漠和达坂城区的温带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改善显著。地形因子和植被覆盖类型影响了植被覆盖水平的分布格局,夏季当月及上月降水量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尤其荒漠草地影响显著,草地与灌丛的变动性大于林地。经济活动与生态工程建设等是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荒漠草原覆盖度受自然和人为因子的耦合作用大,应加强保护力度。近年来大规模实施系列林草业工程对全市植被覆盖度提高、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五指山市植被覆盖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植被覆盖度为指标研究区域植被的时空动态特征,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前提和必要基础。本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1988年,1998年和2008年3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出五指山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生成该区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图,分析五指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五指山市在1988—2008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整个地区的平均覆盖度从72%增加到77.9%。  相似文献   

19.
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的支持下,应用监督分类对评价区遥感影像图进行了解译,将评价区植被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草丛5类,并进行了区域内监测期间植被类型的面积变化及景观生态评价。最终为该补水工程建设的生态监测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但这种影响及破坏仍维持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贵州南,北盘江流域植被类型的卫片解译与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TM卫片与林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网点资源相套合建立目视解译标志,进行南北盘江植被类型的目视解译,通过求积和制备,完成了各植被类型的面积量算和成图,共解译了3189块图斑,分为12个可直接解译的植被类型,本方法具有准确、成图快、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