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传统上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且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本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加剧。建设科学合理的洪涝风险治理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路径,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英国对洪涝风险区的开发时间较早,在洪涝应对和适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可供我国吸取的经验教训。运用文本分析、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洪涝风险防御、缓解、预防和准备4个方面梳理英国洪涝风险治理体系。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发现英国对我国的启示:英国在科学的洪涝风险治理理念、完善的洪涝风险治理法律规范体系、刚弹结合的洪涝风险管控机制和将气候变化纳入洪涝风险治理考量4个方面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在洪涝风险治理硬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短板、洪涝风险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存在缝隙、公众对洪涝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3个方面的教训需要我国吸取。  相似文献   

2.
碳抵消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新生事物,其为我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在实现“双碳”目标下,我国碳抵消机制的法律保障是确保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定的重要问题。文中研究发现,我国碳抵消机制中碳减排量的法律属性不明、政策指导下碳抵消机制规范性与系统性不足以及碳减排量交易市场拓展受限等问题,阻碍我国双碳法治建设与碳交易市场的稳定有序。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碳抵消机制法律保障的必要性,从规范与学理层面明确碳减排量的用益物权属性,构建体系化的碳抵消机制法律制度。同时,确立多元化碳减排量权利主体共有制度,搭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以稳定碳减排量市场交易价格,并形成有效的市场监督框架,有序拓展我国碳减排量交易市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碳中和乃至净负排放稳定过渡,逐步健全能源安全与气候安全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与碳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与碳吸收是影响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而碳排放和吸收与土地的利用类型关系密切,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碳排放与碳吸收差异较大。借助碳排放与碳吸收的估算公式,以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视角出发,估算了1995—2011年新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同时分析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和草地是主要的碳吸收土地利用类型;2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逐年波动增加,增长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碳吸收总量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3不存在倒"U"型的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存在倒"U"型的农用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4土地利用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存在碳吸收盈余的现象,但是盈余的空间有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碳排放的重要空间,低碳减排是通过调控进入到城市系统内部的物质代谢路径来降低碳通量.从城市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均衡的视角,将碳排放嵌入到城市系统的代谢分析体系之内,以天津市为例,动态测度碳排放的通量代谢特征与碳平衡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天津市碳储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自然碳库增长速度低于人为碳库增长速度;城市系统碳输出总体高于碳输入,通量水平变化明显,且总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碳补偿能力较差.其中,化石能源消费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系统碳减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城市碳增汇减排的精准调控,以东莞市为研究区,构建宏观层面碳排放预测、中微观层面增强城市碳增汇能力的碳代谢格局优化框架,将LEAP模型情景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并叠加LANDIS模型预测的城市固碳潜力区,识别城市未来碳代谢的薄弱区,进而提出城市碳代谢格局的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东莞市未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目标背离,减排情景比高限情景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工业需求侧节能减排。2)东莞市固碳潜力相对有限,在减排情景下仅有9个增汇节点,碳减排增汇需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骨架、设置碳排扩张带、修复生态基底等措施为保障。3)利用LEAP-LANDIS实现未来碳代谢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将LEAP模型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上。  相似文献   

6.
推动公众参与旅游碳补偿是实现旅游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文中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678份游客调查样本为例,从理性和道德两个视角构建基于扩展理性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游客旅游碳补偿支付意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理性驱动因素方面,游客旅游碳补偿态度、碳排放风险感知和碳补偿政策认知正向影响游客碳补偿意愿,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在道德驱动因素方面,游客的旅游碳排放后果意识会唤起环境责任意识,激发个体规范,进一步影响碳补偿支付意愿;社会规范在个体规范和碳补偿支付意愿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以社会压力的形式修正游客环境道德标准从而提高碳补偿支付意愿。明晰游客碳补偿意愿影响机理可为旅游碳补偿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预防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利用恩施州5个典型旅游乡村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旅游地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其障碍因子,评价农户返贫风险,提出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应对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地农户整体生计恢复力较低,各维度中自组织能力最弱,应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不强,且普通户的返贫风险大于脱贫户;劳动力规模、社会连结度、信息获取能力是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降低返贫风险的关键因素;农户返贫风险感知集中在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对自组织能力重视不够。提出不同类型农户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实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求各领域妥善处理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探寻兼顾区域发展需求与碳减排需要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是建筑部门响应碳排放“双控”国家战略,实现建筑领域安全降碳的关键。基于公平-效率耦合的视角,文中提出地区内“公平与效率的适度兼顾”以及地区间“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相当”的原则,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构建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模型。通过蒙特卡罗与数值模拟技术,获取2030年建筑能耗省级配额,并将其与以能耗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约束条件的满足程度,还是碳减排潜力的实现深度,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都是符合多维度要求的最优选择,其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为12%,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双碳目标下中国各省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额度以支撑省级电力规划的制定,文中以碳达峰为总量目标对电力行业开展自上而下的省域碳配额分配研究。在考虑电力流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熵权法-三阶段DEA与ZSG-DEA相结合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模型,并以2030年碳达峰为例研究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结果。配额分配结果显示:1)人口、碳强度、火力发电量和累积碳排放量四个指标适合作为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的衡量指标。2)三阶段DEA模型效率评价的结果显示考虑碳转移的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不仅更具公平性而且分配效率更高。3)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分配的碳配额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类农业生产系统,果园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孟悟村京白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对象,对其2015年度的碳源/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生产系统碳排放总量为7502.40kg Ce,强度为375.12kg Ce/hm2,灌溉消耗电能造成的碳排放占总量比例最高,为46.76%;系统内植被碳吸存总量为57979.02kg C,强度为2898.95kg C/hm2,果园套种作物对系统碳吸存贡献最大,占总量的79.47%;系统碳效率为7.73kg C/kg Ce。总体上,该生产系统为碳汇,具备较强的生产可持续性,同时,实施果树节水灌溉,借助雨洪利用工程减少果园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及合理套种林下作物,是进一步提升其节碳增汇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旱灾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潜在风险增大。旱灾风险评价作为防灾减灾的科学依据和基础,备受国内外风险科学工作者广泛重视。相比起步较早、较成熟的国家和区域尺度旱灾风险研究,全球尺度的旱灾风险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从全球旱灾研究的数据源和基本单元、评价指标、评估模型和相关案例等方面展开文献调研和综述。结果表明:旱灾风险评价指标研究呈现出多源数据融合和多因素综合的趋势;综合“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三要素的定量化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是未来全球尺度旱灾风险研究的重要趋向;大小相对均一的政区矢量评价单元的编制,对正确认识我国旱灾风险在世界旱灾风险格局中的位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4—2013年新疆农田生产投入和农作物产量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县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量从1994年的179.46万t增长到2013年的474.15万t;不同年份农业碳排放均主要源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其最大贡献率分别为40.02%和41.56%;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20年间增加了2185.04万t,棉花对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贡献最大,多年平均贡献率达47%;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南疆的县市并呈现出沿天山对称的趋势;1994—201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1994年的2 732.63×104C·hm-2·a-1增加至2013年的4 474.89×104C·hm-2·a-1,碳足迹增加了283.59×104C·hm-2·a-1,表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的现象,种植结构生态效益指数大于1的年份为11个,种植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在“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碳达峰的实现对实现旅游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省域为尺度,通过“自上而下”法测算各省2000-2019年旅游业碳排放,利用STIRPAT模型,结合不同情景模拟各省2020-2060年旅游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近20年,中国人均旅游碳排放逐渐降低,低人均旅游碳排放和高人均旅游碳排放的省份分别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和北部沿边地区、西南地区。2)在“双碳目标”下,未来40年,不同情景中各省人均旅游碳排放各异,且随着时间序列不断降低,低碳情景会促进碳达峰时间的提前。低碳情景中有18个省可在2030年前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中等情景中有4个省可以实现,基准情景中则无。东部地区实现碳达峰普遍较早,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晚,东北地区最晚。新冠疫情将导致各省旅游业碳达峰提前实现,并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约束程度。3)旅游碳排放强度是影响未来40年各省旅游业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且各省旅游碳排放强度影响力各异。据此提出政策启示,为各省旅游业碳达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从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农业机械使用、灌溉用能、秸秆焚烧等5个方面测算并分析我国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2008年均增长率为2.59%,约占碳排放总量10.43%;秸秆焚烧排放占比例最高为90.60%;农药碳...  相似文献   

16.
开展“无废城市”、“无废社区”建设试点是我国当前环境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坚持多方共治是实现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以“无废社区”的建设实践为例,深入研究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的内容、主体与运行机制,并对开展“无废”实践的三个典型社区进行详细的案例剖析。对比分析表明:“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促进“无废社区”的发展演进,利益相关者协同优化环境社会治理,多种垃圾分类回收举措共促环境社会治理,环保金制度激励居民参与环境社会治理;并据此为“无废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植保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理论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植保有害生物风险分析需要正确地收集大量数据。并急需建立实用的或可操作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体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风险相关因素归纳为天气,地理和生物3大类,提出了有害生物的天气-地理-生物复合体系。该体系以生态网为出发点,对有害生物风险条件,事件及风险种类按层次和等级进行风险因子划分,然后进行风险因子模拟,风险分析和计算,实现有害生物的多因子调控管理。从而在风险分析,风险预测和风险决策的基础上,完成从风险确定,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到风险交流的风险全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18.
农田杂草抗药性的发生为害、原因与治理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抗药性是杂草防除最大难题之一。杂草抗药性演化速度由抗药性突变起始频度、除草剂选择压、杂草适合度及杂草种子库寿命四个因素控制。治理抗药性杂草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在农业防治基础上根据除草剂发生抗药性的风险大小,采取合理轮用、混用等措施可延缓、预防抗药性;抗性杂草发生后及早发现,控制抗性中心以防止其蔓延。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了1978-2008年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了碳排放的拐点及时间路径,并选取主要变量研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拐点,并且具有"倒U"型曲线的特征,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碳排放到达拐点大约需要32.5年的时间,即2040年左右到达拐点,此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碳排放减少,这一点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技术进步使碳排放减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重型化和制度因素使碳排放增加。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低碳产业,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利用碳汇技术减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