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自实施以来,对我国牧户生产生活形成重要影响。作为面向牧户生计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科学评价现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并探究如何实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牧户生计脆弱性之间的良性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文中基于OLS模型,使用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304户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以综合测度牧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渠道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这一影响的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不同生计脆弱性牧户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主要对低生计脆弱性牧户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中高脆弱性牧户影响不显著。3)渠道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生态冲击性、收入多样性和可持续动能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牧户生计脆弱性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未来有必要通过降低牧户生态冲击性、提升收入多样性和增强牧户可持续动能推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化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进行促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草地经营权流转是提高草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草原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主要途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是恢复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大规模推进草原补奖政策的背景下,其是否影响牧户草地租赁行为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文中基于青海省共和县和同德县599份牧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草原补奖对牧户草地租赁倾向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一次型草原补奖与草地资源投入存在互补效应,对牧户草地租入倾向起到了促进作用;连续型草原补促进了牧业劳动力转移,提升了牧户草地租出倾向。机制分析表明,一次型补奖通过激励采纳舍饲养殖、增加贷款间接促进牧户租入草地;连续型补奖通过提升非牧就业间接促进牧户租出草地。以上结论总体上在纯牧区、老年户主家庭表现更为显著。因此,在今后的草原补奖政策可以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补偿标准,同时结合就业、金融等措施进一步促进草地租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青海省牧户微观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政策显著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且对不同区域牧户影响差异较大。2)牧户对草原补奖补贴响应差异较大。3)该政策促进了农区半牧区中小户的劳动力转移与草场流转,抑制了牧区大户的畜牧业生产积极性。4)退牧牧户与继续生产牧户的家庭特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草原生态政策对各区域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差异显著。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牧户的特征完善现有草原生态补奖补贴,这有助于提高牧区牧户生产积极性,促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畜牧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补奖标准的制定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文中结合2013年锡林郭勒盟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数据,从牧民视角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下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奖标准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过低,补奖标准的制定要由生态环境的需求方(以政府为代表)与生态环境的供给方(牧户)共同决定,满足“补奖金额=牧民减少的那部分牲畜所能创造的纯收入”;另外,补奖标准的制定要服从牧民意愿,应具有地域性、动态性;最后,补奖资金的发放应该采取“先减后补”的滞后方式,即牧户当年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在下一年按照统计的实际减畜情况进行发放.  相似文献   

5.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对牧民生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未来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奖补标准,完善奖补资金发放办法,着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求实现奖补手段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政策的法制化、系统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7.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5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 896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提出研究假设,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牧户生计策略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户选择参与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愿与牧户生计策略呈相关关系,由高到低依次为:纯牧户>非牧户>牧兼户>兼牧户。2)纯牧户生计策略牧户倾向于转入草原承包经营权,非牧户生计策略牧户倾向于转出。3)选择不同生计策略的牧户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参与程度不同,非牧户随着非牧程度的加深其转出草原面积的比重增加;转入牧户的生计策略与转入草原面积比重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受偿意愿,对完善新一轮(2016-2020)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甘肃省玛曲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研究区牧民对当前实施的减畜政策的态度和受偿意愿,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访牧户中有59.81%的牧户愿意减畜,而40.19%的不愿意减畜的牧户认为当前实施的补偿标准太低,无法弥补因减畜造成的家庭经济损失。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牧户对减畜的支持态度主要与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草场承包规模、联户情况、草场健康状况以及牲畜规模呈正相关,与草场租赁情况呈负相关;而牧户对减畜的受偿意愿额度主要由牧户受教育年限、家庭牧业收入、草场承包规模、牲畜规模以及联户情况等决定;根据CVM法估算了被访牧户的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为E(WTA)=12.61元/亩,而通过Tobit模型计算了被访牧户户均理论受偿意愿值为WTA=12.16元/亩,但在政策实施中玛曲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18元/亩,进一步说明现行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9.
文中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349份农牧民微观数据,从异质性农牧民多维满意度视角就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进行再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单纯以农牧民对补奖总体满意度作为补奖评价的唯一标准,易造成评价结果的高估。单纯以总体满意度来衡量禁牧区各类型农牧民,草畜平衡区补贴依赖型、农业为主型、农牧兼业型、均衡型与深兼型农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评价会造成评价结果的高估。2)农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多维满意度会因农牧民内部的异质性而存在差异。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补贴依赖型农牧民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满意度最高,而对补奖账务公开的满意度最低;农业为主型农牧民对补奖方式与补奖账务公开的满意度在各维度满意度中均最低;均衡型农牧民对补奖范围与补奖发放时间的满意度均较高;高兼型农牧民对补奖方式的满意度最高,对补奖标准的满意度最低。3)异质性农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多维满意度的异质性会受政策异质性的调节。禁牧区牧业为主型农牧民对政策补奖方式的满意度最高,对补奖发放时间的满意度最低,而草畜平衡区呈现相反的结果;禁牧区农牧兼业型农牧民对补奖方式的满意度最高,而草畜平衡区同样呈现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锡林郭勒盟牧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Probit模型分析草原流转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利益差异是草原流转主导因素和根本动力,牧户禀赋是草原流转原始驱动力,而外部政策是影响草原流转的加速器。牧户通过比较非牧就业收入与草原畜牧业经营收入、家庭劳动力生产所需草原与家庭现有草原规模以及草原流转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是否进行流转。加入合作社与获得贷款对草原转入的边际效应较大,牧户承包草原面积也是其影响因素。对于转出牧户而言,非牧就业的影响程度较大,获得贷款、投保养老保险、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家庭人口数也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7年赴禁牧区宁夏盐池和草畜平衡区内蒙古鄂托克旗获取的307份农牧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认知、收入影响、个人特征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对两区域农牧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农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高于草畜平衡区; 2)补奖认知、收入影响和家庭特征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均具有显著影响,个人特征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补奖对家庭重要程度、补奖的及时性和对成本上升的弥补效果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政府的监管力度、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和草地面积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从事养殖业人数、养殖规模和收入变化对草畜平衡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锡林郭勒盟牧户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从自然、社会、管理、市场和家庭特征五个方面实证分析了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尽管78.52%的牧户有草原流转意愿,但实际参与流转的牧户只有52.35%,说明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存在不一致性。在自然环境变化认知的因素中,牧户草原生态环境变化认知的改善会使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增大。在社会因素中,加入合作社、投保养老保险、获得银行贷款均会降低二者的不一致性。管理因素中,牧户越关注和在意草原承包期限以及草原相关纠纷的出现会增大二者的不一致性,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的增加和草原流转经嘎查同意会降低二者的不一致性。市场因素中,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转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会使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概率降低。家庭特征因素中,家庭人口数越多和家庭承包草原面积越大,二者不一致的概率越大。基于此,政府应规范牧民外出就业市场和草原流转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产权和重视"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来推动草原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3.
草原确权作为稳定草原产权的正式制度安排,对激励牧民生产性投资、促进草地流转,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牧民的产权认知受当前确权环境和以往产权经历的影响而不同,文章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探究基于不同类型牧户异质性视角下的草原确权对牧民产权安全认知的影响.结果 表明:1)区域内,已完成草原确权颁证的牧户占87...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牧交错禁牧区三期追踪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了两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内农牧户生计资本增量与存量对其减畜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过两轮政策的实施,农牧户减畜行为发生率与减畜率不升反降,减畜形势依然严峻。2)两轮政策期内农牧户生计资本值均呈现下降态势,但第二轮政策期下降幅度相较于第一轮略有收窄。3)金融资本存量与农牧户减畜行为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拐点尚未来临,当前金融资本增量与存量的增加均会抑制减畜行为的发生。4)社会资本增量与存量的增加将显著促进减畜行为的发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减畜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自然资本的积累有利于促进减畜行为的发生。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生态与生计并重的草原治理目标,应该合理运用金融信贷供给、拓宽农牧户生计渠道,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主体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和促进牧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内蒙古490户牧户的样本数据及34个样本嘎查的草场承包数据,对按照面积抑或人口分配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导致补偿方式选择问题的原因在于牧民草场承包面积的差异化,政府部门确定政策实施方式时需要考虑多重目标,而牧民作为受偿主体主要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选择合理的补偿方式.通过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目标的探讨,研究认为按照草场承包面积进行补偿资金分配相对更能确保政策的生态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锡林郭勒盟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EA方法对草原流转牧户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转入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67,仍有81.36%的牧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草原流转是提高牧户技术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要素投入、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源禀赋、草原流转特征、地区经济状况对转入户规模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建议重视教育与本土文化,提升牧业人员素质;鼓励草原向养殖大户等效率高的主体适度集中;推进牧业产业链融合,让牧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降低生产成本,规范民间信贷的发展,合理评估草原流转价格。打破草原流转的低水平陷阱,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市场经营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对新疆223户牧户的调查数据进行草畜平衡标准的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户政策的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条件估值法和Tobit回归模型计算牧户合意的受偿标准,并对影响其期望值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牧户合意的补偿标准为130.5元/hm~2,当前新疆的草畜平衡标准过低。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与草畜平衡标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十四五”期间国家实施第三轮生态补偿政策,应在巩固草原保护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牧户生活。利用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调研数据测算和评价牧户生活质量,分析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影响的异质性,检验收入影响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样本牧户生活质量综合值在五分制量表下均值为3.48,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观评分高于客观,且主客观得分内部均表现出较大离差。2)标准合理性、监管执行力度均显著正向影响牧户生活质量,标准合理性的作用效果更大。3)标准合理性对生活质量水平偏低的牧户影响显著,反映出政策的扶贫效果;监管执行力度对生活质量中等的牧户影响显著,提高了其积极寻求改善生活质量方式的可能。4)收入影响在监管执行力度对牧户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20.6%。因此提出对生活质量偏低的牧户适当提高现有补偿标准、定期开展检查工作,把关养殖规模的同时注重提升品质、加强对牧户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