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大量自然资源没有凝聚着人类的一般劳动,导致了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观念滋生,结果造成人类无止境地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出现了。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功能代表着人类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服务功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生态系统提供的人类生活必需的生态产品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的总经济价值(TEV)包括利用价值(UV)和非利用价值(NUV)两部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深入评估,能够促进人们科学理解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三类:常规市场评估技术;替代(隐含)市场技术;模拟市场技术。  相似文献   

2.
基于格局、特征和过程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对于科学地制定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维持和改善草地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资源有价意识十分重要。利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影子工程法、费用替代法等方法对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山丹马场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的8类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丹马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58.024×107元/年,其中产品提供功能价值、调节功能价值、文化功能价值分别为1.840×107元/年、56.160×107元/年、0.024×107元/年;在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之中,涵养水源、气候调节占有的价值最大,分别占到了所有价值的45.481%和39.277%。因此,保护山丹马场草地生态系统对于遏制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恶化和保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对人类具有很大的价值,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对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进行了整体和分项评估,结果表明:整体评估方法得出青海生态价值量约为15428.7亿元/年,分项评估方法得出青海生态价值量约为13849.8亿元/年,但通过多种因素的权衡,最终采用分项评估法得出的青海生态价值量。科学合理的评价青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能够进一步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对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使其更好地、持续地为人类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等生态问题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口之一。明确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责任,可以有效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文中量化京津冀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构建基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碳足迹的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测算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资源类型及补偿标准。结果表明:以2013年为例,河北省应对京津两地生态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相应生态补偿,补偿总量5 456.55亿元,但7类生态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供给量与消费量存在较大不匹配,耕地和未利用地两类生态资源是河北省向京津支付生态补偿,北京市需要支付的生态资源是森林,天津市应该支付的生态资源是草地;河北省应获得由北京市和天津市支付碳足迹的生态补偿量271.22亿元。  相似文献   

5.
基于CVM的新疆天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天池湿地拥有大量的环境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中很多不能进行市场交换,所以无法直接进行货币化评价。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当前可用于确定环境物品非市场和非使用价值的有效方法。文中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于2011年8月,在新疆天池景区发放了450份CVM问卷,共回收412份有效问卷。分析了保护新疆天池湿地永续发展的支付意愿,并对新疆天池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进行估算,得出新疆天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约为0.52亿元/年。研究表明:1)游客对保护天池永续发展的平均支付意愿为91.205元。2)统计样本显示:男性的支付意愿略高于女性的支付意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对天池湿地了解程度的深入呈上升趋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的年龄与月收入的增长呈下降趋势。3)受访问者的年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对天池的了解程度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为新疆天池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适宜性评价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厘清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公园管理要求和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矛盾入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选取生态保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等4个维度、18个因子构建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单因指标分级评价和加权叠加分析,定量评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水平,并将其适宜性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Ⅰ-Ⅴ的5个等级。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整体适宜发展生态旅游,Ⅰ-Ⅳ类适宜区的面积基本持平,特别适宜区(Ⅴ)面积占比较小,空间异质性明显,整体呈“八宝镇为核心,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适宜性评价结果、国家公园管控分区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旅游空间布局,并提出不同片区的主导服务功能与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规划与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7.
生态资产是能够为人类带来效益和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评估生态资产变化可以从客观上了解生态保护效果。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人类活动强度大,是21世纪以来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核算湟水流域生态资产的存量与流量,全面分析流域生态资产特征及其变化,以探究生态保护效益。结果表明:(1)2020年湟水流域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30.98,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生态资产流量价值为1.07×1011元;2000—2020年生态资产质量整体提升,流量价值增益343.11%。(2)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资产增益影响力大。(3)流域内生态资产稳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态资产空间分异显著,局地生态保护压力依然很大。该研究对掌握湟水流域生态状况、指导生态资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9年、2006年、2013年3年期青海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及敏感性指数对青海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9—2013年间,青海省林地、牧草地、园地及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呈减少趋势。(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由1999年的4 477.29×108元提高至2013年的4 507.07×108元。研究期间,牧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96%以上。(3)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及废物处理功能贡献率最大,表明青海省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远高于生产性功能。(4)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下的生态补偿优先区识别的研究,对建立适宜当地生态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体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宁夏为研究区,运用InVEST模型评估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储存三项主要水土保持服务功能,并进行价值化表达;综合考虑各区县生态补偿优先级和生态脆弱性指数,对全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优先区进行空间识别。研究表明:2000年、2010年、2020年宁夏水土保持价值分别为2478.9×108元、2661.7×108元、2958.5×108元,总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最高值位于泾源县,最低值位于金凤区;全区20 a来水土保持优先补偿区动态变化差异较小,补偿优先区主要位于生态价值高、经济落后的南部地区,而生态补偿次级优先区则位于中部和北部生态价值较低、经济水平较高区域。对生态补偿优先区进行补偿能够有效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雷馨  海新权 《干旱区研究》2023,(11):1845-1854
人类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间接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分析了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应用InVEST模型估算了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合复利现值公式估算了各时期碳储量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草地和未利用地是祁连山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80%以上,且两者之间转换最为显著。因人类活动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祁连山地区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地类面积增加;(2)由于该地适宜的地理环境、植被保护力度的加强与人工管理的作用,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碳储量增加44.26×104t,并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显著相关。其中,耕地、草地和水域碳储量增加73.1×104t,林地和未利用地碳储量减少28.8×104t;(3)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碳储量经济价值由2325.9×106元增加至3908.8×10  相似文献   

11.
宁夏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是衡量区域耕地资源紧张程度及动态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文中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样本研究区,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宁夏自1950-2007年耕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7年,宁夏人均耕地面积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近50年分别减少0.39hm2和0.74hm2,受耕地面积变化、人口增长、粮食单产变化及政策等影响,耕地压力指数在波动中呈减小趋势,这与近年来宁夏推行的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生态移民、科技兴农等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迥异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但司法实践中,存在对自然资源财产价值相对独立性的漠视,试图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现对自然资源财产性价值的救济,引致自然资源财产性价值与救济途径间的固有张力难以消弭。为提升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救济效果,宜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剥离,独立成一类新型诉讼,明确其私益救济的属性。文中尝试论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独立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遵循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的逻辑进路,初步探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之适格原告、救济范围及其与现有诉讼制度衔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生产的生态产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进行生态功能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评估了2000-2010年呼伦贝尔辉河保护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0年呼伦贝尔辉河保护区各类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各不相同,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保持土壤量和固碳释氧量分别为:8.03×104m3/km2、5.67t/hm2、46.95×106g/hm2;11a间,保护区的涵养水源能力与保持土壤能力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固碳释氧能力则呈下降趋势。文中运用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扩展运用到我国北方类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产品供给评估中。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地区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生态系统不仅对当地提供重要的生态、生活功能,而且对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系统的格局和稳定都起到重要作用。文中以五台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估算。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14.62亿元,其中供给功能价值为34.64亿元(占30.22%),支持功能价值为55.86亿元(占48.73%),调节功能价值为20.26亿元(占17.68%),文化服务功能价值为3.86亿元(占3.37%),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量为4.33元/(m2·a);按价值量大小各服务功能类型依次为:提供食物产品>固碳释氧>营养物质保持>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休憩娱乐>废弃物降解>环境净化>土壤保持。该研究结果对于人们加强对五台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为本区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对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中将生态足迹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机结合,构建了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并以陕西省为研究靶区,对其近20年的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土地权益逐年降低,而土地资产和负债呈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趋势,2019年土地负债约占GDP的5.99%;同时,该区域土地资源利...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核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稳定的基本保证。由于耕地经营经济收入远不能体现耕地资源应有的价值,我国农业生产经济收入的低效性,农民缺乏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速度迅速,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区域社会稳定。文中根据耕地资源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采用市场价值法、恢复费用法和机会成本法等客观计算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最小,仅占耕地资源总价值的15.83%,生态价值其次,社会价值最大,且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比大约是1:2:3,因此耕地资源现市场价值远不能完全体现耕地资源价值;虽然各地耕地经济价值,耕地生态价值和耕地社会价值所占耕地价值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各地的情况有着各自的差别,地区耕地面积越大对区域生态维护功能和社会稳定和保障功能所做的贡献越大,因此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耕地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的价值进行经济补偿,以促进地区发展公平。文中的研究为合理确定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的真实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对维护市场等价交换交易,激励农民自觉经营生产和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补偿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关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区间的公平发展。文中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运用当量因子法、水足迹、条件价值法综合测算了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适度标准额度。研究表明:1)“十三五”期间,保护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自身消费价值量呈“先升后降”的波浪式演变趋势,外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意味着流域生态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仍需对保护动机进行激励,以实现流域生态服务的持续供给。2)通过测算,2016-2020年,大汶河流域补偿标准额度分别为21.36亿元、6.69亿元、25.53亿元、10.05亿元、18.41亿元,且莱芜区受偿额度普遍高于钢城区。3)为增强补偿标准的实际可操作性,需关注微观个体的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运用条件价值法得到的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额度为365.16元/年/人。  相似文献   

18.
生态系统的状况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而制定相关保护政策逆转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趋势的有力保障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系统准确的货币评估。文中从塔里木河流域大尺度,量化胡杨林对整个荒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结合小尺度实验数据修正了部分核心功能的物质与价值当量,测算结果精度提高;塔里木河区域43.93×10~4hm~2的天然胡杨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02.75×10~8元,其间接价值中保护土壤、涵养水源与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凸显,占到总价值的96.54%,对改善与修复区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作用明显;胡杨林林冠、枯枝落叶与林下土壤的持水能力大大提高了整个荒漠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的平衡。随着降雨与洪水增多,林下灌木与草本植被盖度与种类显著提高。有效发挥荒漠河岸林在绿洲生态系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是维持南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算,多尺度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地区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性减少,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持续性扩张。2)2000年-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正向效应在空间上体现为中低周高,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正向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强度、耕地面积占比、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驱动力,剩余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塑造研究区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重视城市建成区绿化和生态建设;同时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已有耕地的生产效率以保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文中在对盐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个方面分析了LUCC对盐池县生态环境的影响。(1)2000年盐池县草地、林地减少至346304hm2、34320 hm2,耕地、沙地增加至194944hm2、80336hm2;2010年草地、林地增加至393680hm2、37808hm2,耕地、沙地减少至171840hm2、49440hm2。城镇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有波动,但呈增加趋势。(2)生态景观格局方面,2000年香农多样性指数、破碎度和分离度分别增加至1.2282、0.2571、7.9819,2010年分别减少至1.1563、0.2307、3.1124;2000年蔓延度指数减少至44.6054,2010年增加至48.2926,斑块密度由1985年的0.2855减少至2010年的0.2617,平均斑块分维数由1985年的1.0341增加至2010年的1.0371。(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盐池县1985、1996、2000和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21494.5088万元、408607.8676万元、414748.1728万元、441432.8160万元,总量变化不大,主要是由于各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减相互抵消造成的。(4)盐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景观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基本一致,即2000年之前全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00年之后全县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恢复。研究表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引起的LUCC变化是导致盐池县生态环境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