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米赤霉烯酮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叶如  申光荣 《养猪》2004,(1):13-14
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因食用霉变的谷物引起某些疾病,导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的记载。霉变的饲料可使家畜生长减缓,出现畸胎或死亡。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霉菌(fungi)产生的代谢物质,它能导致人体、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发生自然性的、有毒害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该毒素可存在于霉菌的孢  相似文献   

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危害饲料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三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脏,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的繁殖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真菌毒素,是猪生产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谷物原料和配合饲料中,食入被其污染的饲料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潜力和生产性能。本文就ZEA在猪饲料中的污染现状、对母猪的繁殖毒性以及毒性作用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对家畜繁殖性能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简要综述了霉菌毒素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对家畜繁殖性能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理化特性和毒理机制,并提出了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非甾体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大量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本文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毒害作用及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引起养殖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特殊毒性的生物毒素,它的强雌激素样作用对动物机体的伤害很大,不仅引起动物流产、死胎、低产仔率等生殖机能异常,还可以导致繁殖功能下降、不育、畸形等.已有研究表明,ZEA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损伤,对细胞和遗传性也有毒性作用.目前,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机体生殖功能的机制,但关于它影响机体的生殖性能更详尽的机制还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文章主要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进行了综述,总结出ZEA对生殖系统的毒性机制,从而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繁殖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与繁殖障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4年2~3月份,郑州某猪场出现育肥猪假发情症状及种猪屡配不孕,经诊断为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经换用优质玉米,并补喂维生素及青绿饲料15d后,育肥猪痊愈,种猪繁殖性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是霉菌毒素之一,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已被证明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赤霉烯酮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霉菌毒素的分类、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健康及产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其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进行概括,为解决霉菌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毒害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降解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龙淼  李鹏  朱连勤  王哲 《动物医学进展》2011,32(11):116-119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是世界上污染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具有强烈的雌激素样效应及致癌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健康.为了清除玉米赤霉烯酮对粮食及其副产品的污染,避免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中毒,需不断的研究玉米赤霉烯酮脱毒的方法,但传统的脱毒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前具有无残留及特异性的生物脱毒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论文主要就降解玉米赤霉烯...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代谢、毒性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孢属真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毒素.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食品和饲料中ZEA浓度差异很大(从几个mg/kg至几千个mg/kg).本文综述了ZEA的吸收、代谢和生物转化机制,ZEA的生殖毒性、细胞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并且从预防土壤中镰孢菌及其相关霉菌的污染、收获和收获后真菌毒素的控制、污染颗粒的物理...  相似文献   

13.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是一种主要从患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由镰刀菌产生、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的真菌毒素。ZEA理化性质较为稳定,难以降解,危害严重。文章就ZEA的理化性质、污染情况及ZEA的免疫毒性、细胞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及肝脏和肾脏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繁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明 《养猪》1994,(2):12-13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中毒又称F-2中毒,是赤霉病谷物中镰刀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病。1病因病机猪采食患赤霉病的麦类或玉米等谷物饲料所致,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可存在于霉菌孢子或叶状体内,也可以被分泌到霉菌所赖于生长的基质中,  相似文献   

16.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肝脏及肾脏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剂量(50 mg/kg)连续3 d腹腔注射玉米霉烯酮(ZEA)后,肝脏出现弥漫性坏死、肝细胞局灶性脂肪变性;肾脏髓质、肾小管淤血,肾小球萎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颗粒变性.单剂量(100 mg/kg)单次腹腔注射ZEA后,血生化结果显示小鼠肝功能指标AST、ALT水平明显升高(P<0.05)、TP、ALB含量显著降低(P<0.05),肾脏功能指标尿素、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果表明,ZEA肝脏、肾脏有严重的损害作用,能引发肝肾组织退行性变化,造成肝肾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特殊毒性的生物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机能异常,还可以导致生长下降、免疫抑制、不育、畸形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机体的机制.它主要通过影响机体的生殖性能,引起细胞凋亡、致畸、损伤DNA、氧化损害、影响免疫机能等机制,来影响动物与人类的健康.文章主要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镰刀菌及玉米赤霉烯酮对家畜繁殖性能的影响及防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我校养殖场饲养的猪、牛、羊等家畜出现繁殖障碍,具体表现为母猪发情期延长,屡配不孕,仔猪初生重小;奶牛发生流产,乳房炎发病率升高;绵羊发情期延长。经过我们对所用饲料调查及检测,认为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侵害所致。现笔者对镰刀菌及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来源、毒害机理及对家畜繁殖性能的影响及防制作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和残留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孢真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毒素.本文综述了ZEA的污染现状及其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现状,并且总结了ZEA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玉米赤霉烯酮的遗传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rnental endoerine disruptors,EED),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它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类品中,且繁殖快,代谢产物多,残留时间长,给畜牧业带来很大的危害。ZEA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