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志刚 《湖北植保》2023,(2):1-5+29
乡村振兴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旅游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旅游业新“潮流”。本文指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运营、创新、文化、人才等问题,分析了背后的内在逻辑及运行规律,提出了综合施策提升品牌价值、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发展思维、挖掘文化价值、健全人才体系建设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三农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农业低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及城乡贫富差距大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发生使得传统农业转型迫在眉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种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同时也是基于三农背景下,以休闲农业为主体,以农村生活和农村生产为依托的一种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丹江口市近年来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取得的成效与作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妍 《植物检疫》2021,(2):I0006-I000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国情,其贯彻落实是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从缘起与作用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义是全面振兴,故不仅要从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升级等方...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与消亡的威胁。文中以9个北京市首批市级传统村落为案例地,采用指标体系法、熵权法,分析村委会、村民、游客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感知评价。结果表明:1)村委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满意度较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良好的传承机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投入较低,旅游开发正逐步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途径。2)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较低,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满意度并不高,特别是其保护感知度偏低、参与度有限。3)游客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满意度较高,其保护感知度逐渐上升。4)案例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内容内涵、途径方式、参与主体、最终目标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们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繁荣稳定,所以我国将农业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本土农业经济接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即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基于此,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尤为重要,对乡村振兴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支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建军  张瞳光 《植物检疫》2021,(2):I0009-I0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可促进当前农业经营方式粗放、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8.
交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科学评估交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巩固拓展“三区三州”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中以怒江州为例,结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动力学(SD)进行交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状态模拟,利用涵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环境情况的乡村振兴指数分析自然增长、交通高速发展、环境友好以及协调发展四种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怒江州公路里程与居民交通消费水平每增加5.04%和2.9%,乡村振兴指数上升0.03个单位,经济指数上升0.027个单位,社会福利指数上升0.0656个单位,生态指数下降0.018个单位。2)交通高速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怒江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3)在所有发展模式中,协调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怒江州乡村振兴指数。  相似文献   

9.
高小茹  胡晓立 《植物检疫》2021,(2):I0003-I0004
农民问题就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发展农村是发展社会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在如何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的问题上,我国不断开拓新的方向、提出新的策略,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始终贯彻其中,用以指导农村、农民向新时代迈进。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手把手将资源、资金交到农民手上,不如开发建设农村特色,让农民成为现代化、科学化的农民,积极投身于现代农村建设事业中,继而长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旅游就是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0.
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坎儿井作为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分别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同适应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提出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的若干对策: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立法与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申遗"进程,适度发展旅游业,构建多方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在开发与发展中存在大量非乡村因素,文中从乡村旅游特征值的确定与测量为起点,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域对乡村旅游乡土性的不同要求,并根据乡村旅游特征中食物、建材、能耗、文化、自然等乡土性测量,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得出乡村旅游开发中保持乡土性的关键指标,用以衡量乡村旅游的生态回归和乡村社区传统回归状况,为乡村旅游的价值提升和真正乡村的回归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芳 《植物检疫》2020,(1):88-88
农业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和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但在我国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中,受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农业旅游品牌缺失等因素影响,农业旅游竞争力不强,故而想要提升农业旅游的竞争力,应积极发挥民族文化符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侧重于农业的农村区域发展政策是否仍然符合实际并取得成功,值得进行深入的数据验证.文中选取了2000、2005、2010年三个时间段面,对我国县域农业发展及乡村经济发展进行秩相关分析及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县域农业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在下降.2)中国县域农业及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发展水平上:2000~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发展水平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分布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比较突出的区域有东北平原地区、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在发展速度上:2000~2010年,我国东部县域农业发展速度缓慢,部分县市甚至后退,但是乡村经济却有较大的发展,虽然中西部大部分县市农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乡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仍比较缓慢,有的县市乡村经济甚至是呈现负发展.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全面考虑农村经济部门和农村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胡鹏 《湖北植保》2023,(5):72-73+76
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具体措施和问题,并提出推广该技术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有益驱动。  相似文献   

15.
青海南部高寒区沙漠化灾害态势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漠化灾害是我国青藏高原严重的灾害之一。青海南部高寒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本文分析了沙漠化的现状及主要灾害表现 ,阐述了沙漠化灾害的主要驱动机制。本区沙漠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沙化过程与人为沙化过程共同作用于脆弱的承灾体的结果 ,它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 ,而且还危及到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巩固战果的同时,要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协调城乡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美丽和谐的居所这一战略目标继续放在重要位置.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对乡村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时寻找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市场发展的较为顺畅的一个门类,是将乡村的自然、...  相似文献   

17.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基于广西N县9个乡镇25个村624户脱贫户调查数据,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脱贫攻坚指数、乡村振兴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 表明:1)N县脱贫攻坚指数为0.415,乡村振兴指数为0.284,9个乡镇的脱贫攻坚指...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和GIS技术,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应用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的ALOS/AVNIR-2遥感影像,结合博斯腾湖湿地的区域特点,提取博斯腾湖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信息,并选取12种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对博斯腾湖湿地20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2000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351.8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增加34.93km2,自然湿地增加316.87km2;2000-2010年间湿地总面积减少277.34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减少28.36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48.98km2。从景观整体来看,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景观被湖泊,潮间沼泽和光滩沼泽这三个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评析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总结探讨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做法及经验,并提出建立健全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无可估量的财富。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是十分脆弱的,有的甚至正面临着消亡。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和利用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文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LINGO软件进行编程,围绕环塔里木周边地区,分析环塔里木周边各地区之间的最短路径关系,结合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环塔里木周边各地区民族风情特色,设计一条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使环塔里木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