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空间协同的区划研究对于区域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及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中基于生态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POI数据,利用密度场热点探测器、协同区位商及空间约束多元聚类模型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协同水平,并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空间协同水平为基础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资源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的环状格局,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多核心分散”的格局,医疗设施和交通设施呈现“多核心分散”的格局。2)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协同水平总体较差,餐饮设施、医疗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住宿设施、交通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东南向西南递减”趋势。3)青藏高原可划分为八大旅游区,分别为:唐古拉山湖沼冰雪地旅游区(交通协同最差)、藏北高原湖沼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差)、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植被景观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优)、藏南谷地非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住宿协同较差)、川西北高原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餐饮、医疗协同较差)、横断山区自然标记与自然现象旅游区(交通协同较差)、共和盆地地表形态旅游...  相似文献   

2.
为测算共享单车的环境效益,文中针对当前共享单车碳减排模型未能考虑营运调度碳排放的不足,构建考虑调度碳排放的共享单车营运碳减排测算模型。以昆明市主城区哈啰共享单车为例,测算昆明市共享单车的环境效益,并揭示昆明市共享单车调度碳排放对环境效益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昆明市哈啰共享单车每天调度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35.506kg,每年调度所产生二氧化碳为12960.785kg,当不考虑共享单车调度时,2021年共享单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55.626t,而考虑共享单车调度则减少1442.665t二氧化碳排放;昆明市哈啰共享单车环境效益呈“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因此,若不考虑共享单车调度碳排放则共享单车环境效益将会被高估。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2022年4个时间截面的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POI数据,利用中心要素统计、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及协同区位商模型对西宁市旅游基础设施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关联性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中心整体呈现自东向西的演变趋势,餐饮中心演变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住宿中心演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2)餐饮设施热点呈现“一轴多核”到“双轴多核”的演变格局,住宿设施热点呈现“一轴单核”到“一轴多核”的演变格局。3)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的全局空间关联性较弱,二者在布局上呈现相对独立的特征。4)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的局域空间关联性强弱差异显著,住宿设施被餐饮设施吸引的强度由城东区向城西区扩展,而餐饮设施被住宿设施吸引的强度则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4.
作为旅游价值共创的重要方面,游客公民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热点议题,但从旅游目的地感知角度给予的关注却较少。文中基于“刺激-机体-反应”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山东和青海两个目的地的685份调查问卷为依据,实证分析旅游目的地感知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感知、地方认同和满意度对游客公民行为的正向影响显著。2)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在旅游目的地感知对游客公民行为关系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对“旅游目的地感知-地方依恋-游客公民行为”影响路径产生部分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旅游目的地游客公民行为的有效激发及旅游价值共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5.
高铁站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是住宿业集中分布的新兴区位。文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选择不同规模城市下5个高铁站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站半径3km范围内的住宿业POI数据,分析了2011-2021年各个研究区内住宿业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高铁站区所属城市规模越小,住宿业分布越集中,集聚区域越靠近站点。2)高铁开通时间越长,住宿业集聚程度越强,集聚速度与城市规模相关。3)高铁开通时间越长,住宿业分布的方向性越明显,分布中心越靠近站点。4)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是影响不同站区住宿业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偏好特征则是游客差异化市场选择的根本原因。文中以喀什市游客市场调查问卷结果为基本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喀什市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异与游客选择偏好的耦合性。研究发现,环渤海、长三角等远程客源市场偏好于观光旅游、民族旅游等旅游产品以及高质量的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条件;新疆及近中程游客市场则对商务旅游、探亲旅游等旅游产品更为关注,且对商务、信息和交通等基础旅游条件更为关注。文中特别指出,旅游地发展只有更加关注差异化地域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区别,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升旅游地产品、设施、形象,才能全面有效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流域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举措。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协同”的效果,相对忽视如何实现“协同”。鉴于此,基于河南省458份调研数据,以SFIC模型为研究框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促进多元主体水环境治理协同行为形成的复杂机制。研究发现:1)结构方程路径检验结果显示提出的14个研究假设有3个未得到验证,说明仅从单一层面分析无法较好地解释多元主体协同行为形成机理。2)进一步运用fsQCA,从多因素交互组合视角发现存在4种促进多元主体水环境治理协同行为形成的前因组态,其中政府支持在每条组态路径中都为核心变量存在。3)资源权力对等、信息对称性、政府支持、制度完善、信任及承诺不止对多元主体协同行为形成存在线性影响,也可进行联动组合促进多元主体水环境治理协同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共享电单车已被广泛认为可有效实现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共享电单车在生产、使用、维护和废弃处理等阶段均涉及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亟需讨论共享电单车是否真正绿色。为此,文中构建了共享电单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模型,对共享电单车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展开定量评估,探究影响共享电单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参数和关键变量,最终得出共享电单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和净零排放阈值,并对中国共享电单车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进行了合理预测,最后提出实现共享电单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景因素理论,在构建“外部情境因素-内生驱动因素-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635个农户作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内生驱动因素对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以及意愿向采纳行为转化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并识别外部情景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等内生驱动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并通过采纳意愿间接作用于采纳行为;就测量指标而言,水土资源保护认知、他人采用成功示范、自我效能实现、种植收入增长感知是主要驱动力。2)从总效应看,采纳意愿影响程度最大,但并不完全解释采纳行为;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效果相对较小。3)外部情境在内生驱动因素对采纳意愿影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采纳行为是内生驱动与外部情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促进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开发华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引诱剂,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浙江省慈溪市沿海防护林中华星天牛5种寄主植物(柑橘Citrus reticulata、苦楝Melia azedarach、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金丝垂柳Salix×aureo-pendula)的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m detection,GC-EAD)联用技术解析各植物中引起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华星天牛对5种寄主植物和7种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在5种寄主植物挥发物中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分为8个化学型;5种寄主植物可被分成3组,不同组间挥发物的组成不同,同组内不同植物种间有共有组分和特异组分;在较为吸引华星天牛的柑橘和苦楝挥发物中,萜烯类占比高。(±)-柠檬烯、γ-松油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限定于发生在旅游地这一特定空间及游客与东道主这两个特定群体之间的交往,旅游交往在地理空间、社会关系以及交往目的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利用2005年7月-8月在西安对外国游客和当地居民所作的455份抽样调查资料,运用Excell统计软件,从游客和当地居民两方面分析了外国游客与西安当地居民旅游交往行为的特点,以期对优化西安的旅游交往环境提供借鉴意义,从而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跨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2.
有效地认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城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1、2016、2021三年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多中心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六区总体空间结构“多核”发展态势明显,主次中心分布呈“面状蔓延+多点辐射”的放射型发展格局;不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的发展状况、空间聚集度、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安市发展重心向北移动,虽呈扩散发展态势,但内部集聚度仍较强;西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历史、经济社会、交通和政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在帮助地方政府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同时,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其他城市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人们越来越看重旅游活动对旅游者个人的积极作用。同时,旅游景区和目的地也越来越关注游客空间行为的全过程。因此,文中从时间地理学视角,运用Mplus 7.0软件探索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与游客幸福感的关系,并引入难忘旅游体验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时空行为模式-难忘旅游体验-游客幸福感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台儿庄古城游客的游览轨迹主要分为休闲分散漫游模式、赏景聚集夜游模式、主干观光日游模式三类时空行为模式,其中休闲分散漫游模式使游客更倾向于幸福感满足。2)时空行为模式与游客幸福感的拓展与延伸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模型构建拟合度优于基准值,整体拟合良好。3)游客时空行为模式直接显著正向影响难忘旅游体验,但并不直接作用于游客幸福感,而是通过难忘旅游体验间接影响游客幸福感,难忘旅游体验在二者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文中通过对游客时空行为模式的刻画,解释了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与游客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时空行为模式-难忘旅游体验-游客幸福感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过程,对优化景区的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地空间竞争三个方面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尝试性分析。研究表明:在沙漠旅游资源条件中,沙丘形态在影响沙漠旅游开发中起关键作用,而沙漠区规模对旅游开发影响不明显;夏季和秋初(即5至8月)的四个月是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气候适宜期;而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与沙漠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提升沙漠旅游地的吸引力;虽现已开发的沙漠旅游地大多分布在沙漠区的边缘区,但有向沙漠腹地扩展的趋势,另外,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地开发中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比较明显,由此而导致的空间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科学认识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是优化景区市场供给、推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文中从时空视角构建景区游客旅游消费影响因素模型,将游客空间移动GPS数据与问卷调研数据相匹配,聚类分析获得5类时空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时空行为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景区游客旅游消费的复杂性影响。研究发现:1)台儿庄古城游客路径呈全天环游型、夜景直线型、半天复杂型、两天覆盖型与半天环游型5类时空行为模式,且游客更倾向聚集于通达性高的主动线进行短时夜景直线型游览。2)景区游客时空行为模式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以夜景直线型为基线,访问多条街道并在景区停留更长时间的全天环游型与两天覆盖型游客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并引导其访问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五台山风景区游客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随机问卷调查,将风景区客源市场进行分类并对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五台山风景区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2)不同客源市场游客在旅游组织形式、交通方式、住宿类型、旅游总花费、住宿花费、餐饮花费、对旅游商品的满意度和游客旅游景点选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涉及"食、宿、行、游、购"五个要素。其中,省内游客旅游景点选择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省外游客旅游景点选择的空间分布明显分散且高频次等级景点数也较多。3)不同客源市场游客行为特征在旅游动机、信息获取渠道、停留时间、交通花费、门票花费以及游客总体满意度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省内、省外游客旅游活动都以基本层次中的休闲度假和专门层次中的宗教朝拜为主,获取信息渠道都以朋友介绍和互联网为主,停留时间都较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客源市场游客行为特征对比分析对有些信息提取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甘南州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区域内部各旅游地间的竞争关系 ,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过度竞争 ,将竞争转化为互补优势 ,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能够为区域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旅游建设资金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市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关系为对象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替代性竞争关系 ,认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可进入性是影响这种替代性空间竞争关系的主导因素。最后对甘南州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然而,相对于生产侧驱动,需求侧驱动的居民消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角度。因此,文中基于价值观-信念-规范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建立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对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低碳消费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意愿能够显著推动行为实施;个体应加快树立积极环境价值观、低碳消费态度和情感,加强培养个人规范,营造全民低碳消费社会氛围,以提高低碳消费行为意愿;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弥补“市场失灵”,以硬约束提升低碳消费行为意愿;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环境价值观和低碳消费情感也会通过态度影响意愿。据此,文章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从游客满意度的角度切入,以游客感知和满意度维度提出假设并构建游客满意度研究理论模型图。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运用Smartpl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验证假设,研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客感知与满意度的影响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客的满意度主要受旅游地旅游服务、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等因素影响。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旅游地服务和旅游交通两个因素对游客的满意度产生高度正向显著影响。3)旅游地资源因素对游客满意度产生较弱正向显著影响。4)旅游地景区设施因素则对游客满意度存在微弱的正向影响。5)最终形成“两强一弱一微”作用关系且游客满意度各维度评价值与其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权重之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20.
旅游地社区主体所持有的旅游地意象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文中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旅游地社区主体和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社区主体和旅游者都持有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2)旅游地社区主体与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恋地情结是导致旅游地社区主体旅游地意象感知显著高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解读旅游东道主与旅游者的感知及其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