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双碳目标下中国各省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额度以支撑省级电力规划的制定,文中以碳达峰为总量目标对电力行业开展自上而下的省域碳配额分配研究。在考虑电力流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熵权法-三阶段DEA与ZSG-DEA相结合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模型,并以2030年碳达峰为例研究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结果。配额分配结果显示:1)人口、碳强度、火力发电量和累积碳排放量四个指标适合作为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的衡量指标。2)三阶段DEA模型效率评价的结果显示考虑碳转移的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不仅更具公平性而且分配效率更高。3)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分配的碳配额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CO2地质封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路径。构建STIRPAT模型,对内蒙古2019-203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利用CCUS技术对内蒙古CO2地质封存潜力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利用CO2地质封存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路径。结果显示:2030年内蒙古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12.99-16.83亿t之间,与碳达峰排放强度约束下的排放量存在10.03-13.87亿t的剪刀差;利用CO2深部咸水层封存技术潜力最大,达到59.38亿t,利用CO2-ECBM、CO2-EOR和CO2-EGR分别可实现34.45亿t、18.58亿t和15.02亿t CO2地质封存;利用CO2地质封存技术,可助力内蒙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封存的CO2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获得生态补偿,利用CO2地质封存得到的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总量约为...  相似文献   

3.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分异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玛河流域棉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与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南至北在纬度梯度上有机碳总量随土壤粘粒含量的降低,砂粒含量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HU-C和FA-C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变化相近,HA-C在冲积扇缘有最大值,冲积平原下降,干三角洲呈增加趋势。H/F和Kos随纬度呈增长趋势。棉田土壤有机碳总量在秸秆还田技术下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但主要增加了HU-C。H/F随连作年限呈下降趋势,在连作8年之后变为1。Kos在连作1~9年呈下降趋势,随后开始增长,8~9年是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质量衰退的警戒值。  相似文献   

4.
限定总量的交通碳排放省域配额分配是实现交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途径之一.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并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全国2021-2030年的交通碳排放总量,最后,以2030年情景预测值为总量限定进行省域交通碳配额分配,并分析各省交通碳减排压力.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城市碳增汇减排的精准调控,以东莞市为研究区,构建宏观层面碳排放预测、中微观层面增强城市碳增汇能力的碳代谢格局优化框架,将LEAP模型情景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并叠加LANDIS模型预测的城市固碳潜力区,识别城市未来碳代谢的薄弱区,进而提出城市碳代谢格局的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东莞市未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目标背离,减排情景比高限情景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工业需求侧节能减排。2)东莞市固碳潜力相对有限,在减排情景下仅有9个增汇节点,碳减排增汇需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骨架、设置碳排扩张带、修复生态基底等措施为保障。3)利用LEAP-LANDIS实现未来碳代谢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将LEAP模型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上。  相似文献   

6.
针对以往沙尘天气预测算法中时空特征提取不足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融合时空特征的图卷积和长短期记忆网络(GCN-LSTM)的沙尘天气预测模型。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之间的植被指数和距离构建邻接矩阵,通过图卷积网络(GCN)对空间特征、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时间特征进行提取,将特征融合后用于预测各个城市的沙尘天气。与GCN、LSTM、时空因果卷积神经网络(STCN)模型相比,文中提出的GCN-LSTM模型的准确率分别提高6%、8%、2%,且其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ROC曲线下的面积(AUC)、精确度-召回度曲线(P-R)评价指标表现更优。文中研究为沙尘天气发生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损失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科学测度评价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厘清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文中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GWR模型等方法刻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指数稳步上升,16地市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演变态势可以分为波动演进、稳步提升、平稳推进三个阶段;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中部高于西部与南部、济南与青岛一直为高值中心的空间格局;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东北-西南向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新疆主要河流径流量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主要26条河流为研究对象,依据1956年~2000年径流量资料,揭示主要河流径流量演变趋势,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探讨河流径流量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56年~1986年为新疆主要河流径流量的衰减期,而自1987年起,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1956年~1986年间,河流径流量的衰减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而河流径流量的微增则发生在新疆南部;1987年~2000年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在空间格局上发生了明显的逆转,河流径流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而河流径流量的微减则发生在新疆南部;在与新疆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对比后发现,降水量以及温度的明显增加,是导致1987年以后新疆主要河流径流量增加和其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中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对中国2018年8月-2019年4月的非洲猪瘟疫情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疫情流行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2月为疫情高峰期;空间上,疫情高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总体发病率的空间分布形态呈现聚集性,其中,高发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低发冷点区域集中于南方地区2)疫情的时空变化受到自然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气象因素中风速和气压两因素影响作用最为显著。社会经济因素中,我国生猪养殖业空间格局决定了疫情总体分布格局,而生猪的空间流通模式则加速了疫情扩散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4年191个台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IDW(反距离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 a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增温速率最大,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上升速度较快。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进入21世纪后冬季降水增加。多年平均气温较高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祁连山东南部,其中升温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地区西南部分地区。降水量表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降水量较多区域集中在祁连山东南部,降水量较少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其中降水增加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区。从西北地区近54 a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可以看出,西北地区有向暖湿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侧重于农业的农村区域发展政策是否仍然符合实际并取得成功,值得进行深入的数据验证.文中选取了2000、2005、2010年三个时间段面,对我国县域农业发展及乡村经济发展进行秩相关分析及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县域农业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在下降.2)中国县域农业及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发展水平上:2000~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发展水平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分布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比较突出的区域有东北平原地区、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在发展速度上:2000~2010年,我国东部县域农业发展速度缓慢,部分县市甚至后退,但是乡村经济却有较大的发展,虽然中西部大部分县市农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乡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仍比较缓慢,有的县市乡村经济甚至是呈现负发展.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全面考虑农村经济部门和农村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的发生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基于2008—2017年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及全国马铃薯品种分布等数据,对全国及各马铃薯产区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综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连年发生,年平均发生面积约197.47万hm2,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40.66%;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年平均产量损失占所有病害所致产量损失的63.54%,远高于其他病害,损失巨大;在我国马铃薯4大产区中,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一作区的年平均发生面积最大,约73.44万hm2,而在西南混作区造成的年平均产量损失最高,约14.29万t;晚疫病发生与马铃薯种植区域的重心在空间上呈现相似的迁移趋势;以费乌瑞它为代表的高感晚疫病品种在全国大面积种植,但近年来部分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面积大幅度提升,但仍太过依赖化学防治,应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14.
双碳目标要求旅游业创新自然资本运营理念与管理实践,在人地关系和旅游多主体两大维度上实现价值共创。文中采用荟萃分析框架,剖析旅游业是一种运营自然资本的服务业,在分析旅游业自然资本运营的内涵、原则等基础上,构建行业减碳化自然资本运营机制,针对旅游业自然资本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61-2017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记录的沙尘暴、扬沙、浮尘和总沙尘天气日数,采用多种统计方法,从气候态分布、年代距平、长期变化趋势和年际波动特征角度分析了4种强度沙尘天气日数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1961-2017年中国沙尘暴、扬沙、浮尘和总沙尘天气年均日数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新疆南部和西藏西北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不同强度沙尘天气日数的高值区。总沙尘天气日数与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日数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0和0.62(n=15642),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2)中国4种强度的沙尘天气日数的年代距平在1960、1970和198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其中1980年代面积偏多最高,1970年代次之,1960年代最小;在1990、2000和2010年代以负距平为主,其中2010年代面积偏少最高,2000年代次之,1990年代最小。3)1961-2017年中国不同强度沙尘天气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尤其是西北、内蒙古和华北地区减少趋势明显。总沙尘天气日数变化趋势与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0和0.62(n=1...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出发,以2005-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和1999-2012年企业点个数等数据和资料为基础,利用逻辑曲线法,建立西安市文化产业生命周期的数学模型,并揭示其产业生命周期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文化产业生命周期存在时空和行业上的差异,总体上遵循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且在整体和区位上均处于成长前期向成长后期的过渡阶段;在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产业生命周期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区位生命周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高铁站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是住宿业集中分布的新兴区位。文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选择不同规模城市下5个高铁站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站半径3km范围内的住宿业POI数据,分析了2011-2021年各个研究区内住宿业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高铁站区所属城市规模越小,住宿业分布越集中,集聚区域越靠近站点。2)高铁开通时间越长,住宿业集聚程度越强,集聚速度与城市规模相关。3)高铁开通时间越长,住宿业分布的方向性越明显,分布中心越靠近站点。4)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是影响不同站区住宿业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晋北地区1965-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计算不同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结合游程理论,分析了晋北地区旱涝变化及不同时间尺度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晋北地区呈湿润化演变趋势,年SPI以0.0507/10a的速率递增,春、秋、冬季变湿,对年湿润化过程的贡献明显。就干旱事件而言,干旱持续时间、干旱程度和干旱强度均呈递减趋势,晋北地区干旱事件缺水状况有所缓解;1965年气象和农业干旱最严重,1999-2000年水文干旱最严重;河曲是农业和水文干旱的高发区,干旱化趋势也最为明显,五寨呈明显的湿润化趋势,其气象干旱最严重。  相似文献   

19.
基于MSAVI-SI特征空间的玛纳斯河流域灌区土壤盐渍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河灌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绿洲之一,其发展受土壤盐渍化制约,土壤盐渍化信息获取成为首要问题。以Landsat-OLI卫星影像和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和盐分指数(S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MSAVI-SI特征空间概念,进而构建了盐渍化遥感信息提取指数模型(MSI)。结果表明:1不同程度盐渍化类型MSI平均值差异特征明显,其差值在0.35~0.43,因此,MSI指数可以作为盐渍化信息快速提取的指标。2灌区土壤受盐渍化侵扰严重,尤其从下游农业生产区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过渡的生态脆弱区,受地下水影响明显的中段,土壤盐渍化仍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和管理,以及区域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月值气温和地温数据,考虑平均值和极端值,诊断了近58年来中国夏季地气温度时空格局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中国夏季气温和不同深度地温的平均值和极端值具有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即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减少.夏季0cm平均地温最大,5cm平均地温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