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势能矿资源进行科学再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本思路,以及主导产业的主要判定标准,研究认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相配套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并运用产业集群这一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地域组织形式和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陕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相似文献   

4.
从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德勒兹褶子说、阿特金Q分析等理论动力源出发来分析城市孤岛与周边现代化城市排斥与包容的辩证关系,并构建了城市孤岛“C-B”空间4维拓扑结构集合。采用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数据获取方法,从历时性拓扑演化的过程中,提炼出黄埔古村“村港一体”的拓扑不变量;从共时性的角度聚焦第四次拓扑结构,探索出“城市更新+文旅”的空间功能重塑模式是黄埔古村为代表的城市孤岛有效实施新时代空间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有效地认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城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1、2016、2021三年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多中心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六区总体空间结构“多核”发展态势明显,主次中心分布呈“面状蔓延+多点辐射”的放射型发展格局;不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的发展状况、空间聚集度、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安市发展重心向北移动,虽呈扩散发展态势,但内部集聚度仍较强;西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历史、经济社会、交通和政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在帮助地方政府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同时,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其他城市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在引领城市转型方向、规模及进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工具—目标—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及PMC指数模型,对2007-2022年间37项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文件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呈现出波动发展的趋势,且强制性政策使用频率较高;政策工具的选取总体上呈现出“重环境、轻供需”的特征;政策目标在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率及保障民生方面的宏观引用作用有待加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效力整体表现良好,但在发布机构、政策时效等指标上的得分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应从多元化配置政策工具、完善政策目标体系及优化政策效力机制三方面提高政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增量效应。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空间协同的区划研究对于区域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及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中基于生态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POI数据,利用密度场热点探测器、协同区位商及空间约束多元聚类模型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协同水平,并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空间协同水平为基础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资源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的环状格局,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多核心分散”的格局,医疗设施和交通设施呈现“多核心分散”的格局。2)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协同水平总体较差,餐饮设施、医疗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住宿设施、交通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东南向西南递减”趋势。3)青藏高原可划分为八大旅游区,分别为:唐古拉山湖沼冰雪地旅游区(交通协同最差)、藏北高原湖沼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差)、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植被景观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优)、藏南谷地非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住宿协同较差)、川西北高原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餐饮、医疗协同较差)、横断山区自然标记与自然现象旅游区(交通协同较差)、共和盆地地表形态旅游...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型旅游城市桂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6-2020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之间的错位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在时序发展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二者一直处于错位状态,并且疫情又加重了其错位程度。2)在空间分布上,正向错位区主要稳定分布在部分中心城区、阳朔、龙胜等区域,中部及边缘地区为反向错位聚集区,部分区域还出现了正反错位类型的根本性转变,整体呈现出“严重错位程度为主,正反错位类型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3)桂林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主要是由部分区县二者间的不协调发展所致,其中,叠彩区、临桂区和阳朔县属于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关键错位区。4)桂林旅游空间错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条件、政策环境、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要素是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主要障碍因子,不同区域、不同错位类型区的关键障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各因素在不同区域间的障碍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复杂系统协同进化理论,提出区域水-能源-粮食复杂系统协同评估框架,从系统和变量维度对西北地区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系统的协同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系统的有序度和水-能源-粮食系统的整体协同度均呈现上升趋势,系统的适应性逐渐增强。2)水资源-能源关系以“偏利水资源系统”的弱协同为主,水资源-粮食关系以“偏利粮食系统”弱协同为主,能源-粮食关系主要分为“互利”强协同和“抑制”不协同。3)系统变量的关联关系以正向“协同”为主,表征用水情况的序参量是影响系统协同进化的核心变量。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推动该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遥感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的缩减,生态空间的稳定以及生活空间的扩张。2)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过程,各期质量指数分别为0.582、0.580、0.583,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转换类型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3)影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核心因子是耕地面积占比,关键因子是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降雨量,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呈双因子和非线性增强的关系特征。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还应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力度,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以其湖盐、油气等资源丰富被誉为聚宝盆。文中对其资源、区域、环境、条件,开发优势与不足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和评价,指出加快开发的必然性和对全国21世纪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快开发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区域资源进行分析和梳理,仅仅只对区域内资源单体进行评价,知道"我有什么",在指导旅游开发的实践中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基础上必须弄清现有资源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也就是"我优什么",扬长避短,突出垄断性资源,避免同质资源竞争,开拓更大区域资源合作空间,才能在激烈的旅游资源竞争中找到合理的突破切入点,得出"我做什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类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将关注西部地区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在对旅游资源系统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内容、规模、时序三个方面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模式。文章着眼于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区域,提出以空间区位理论为指导开展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通过设计策划构建良好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地区经济发展驱动旅游业的深入开展等具有指导性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建设资源产业型经济发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含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区域,加快西北地区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文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建设实现的,因此,建工资源产业型经济发展体系,选择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途径.应该是西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文章从西北资源基础出发,认为西北经济发展第一步应该依据地区优势资源,发展基础产业。主要包括以大农业产品为依托的粮食、油料、棉花、果、搪、药材产业;高效商品性畜牧业产业;矿产济源综合开发产业;能源化工基础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将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第二步依据加工增值原理,加速发展产业的建设。发展产业体系的健全、配套,将为西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主导作用。西北地区的发展产业,主要应包括粮食及食品加工系列产业;畜产品系列化加工产业;药利系列出加工产业;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系列产业;矿业资源产品深度开发产业;能源化工产品系列化开发产业等。从区域发展出发,文章认为西北地区应加快产业组合型经济区的建设。从经济地域优化组合出发,文章认为西北区应建立九个一级经济发展区。文章最后认为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要重视若干保证条件的建设,包括交通网络体系、电力能源体?  相似文献   

16.
应用近60 a中国西北16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总辐射的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的较小区域为资源丰富区,其余大面积区域均为资源很丰富区。(2)1961—2020年除新疆西南部、甘肃和新疆接壤区、甘肃北部和陕西北部的小范围区域总辐射呈上升趋势外,西北大部分区域总辐射呈下降趋势。(3)EOF第一模态特征向量场表明,总辐射振荡强度由西向东加强,各分量高载荷区主要集中于中东部,该区域是总辐射易出现异常、振荡强且敏感的地区。(4)EOF第二模态特征向量场自西向东呈双偶极子型;青海全境和甘肃大部为正值区域,也是总辐射异常振荡最强的区域。(5)依据REOF特征向量不同模态空间分异结构类型,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的“西北东部异常型”、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的“西北中部异常型”和主要受西风带影响的“西北西部异常型”等3个次区域。3个次区域总辐射减少的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73年、2017年和2008年。  相似文献   

17.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对居民主体跨生态空间的整体综合式移置,借以实现迁出地环境、迁入地社区及移置居民主体“三赢”的社区型生态经济转型对策。文中通过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得到2002-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领域的623篇文献,借助可视化图谱进行关键词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及知识进展。结果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探索、飞跃和平稳三个时间阶段,发文作者及机构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显著的科研合作关系。2)形成了以“搬迁效果评价”和“防返贫路径”为主题的两个研究热点。3)“社会融入”和“移民可持续生计”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4)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摸索期,“安置规划”和“移民适应水平”的广泛研究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到成熟期,“扶贫路经”“可持续生计策略”和“移民后续扶持”研究热度提高,推动研究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后续研究应加强学科交流合作,致力于探讨路径创新和补偿制度体系的完善,为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中国生态搬迁提供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对于区域旅游的开发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在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点-轴理论"等相关理论,对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空间结构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基本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时空相关性,引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区域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增强,空间上耦合协调关系呈“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的格局。黄河流域局部地区水资源与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效应减弱;水资源与土地规模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黄河流域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人—水矛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呼和浩特城市垃圾资源的遥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垃圾是我们人类唯一正在增长的资源”,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向废物要能源要材料的新阶段,对垃圾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研究手段与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用大比例尺彩红外航空遥感新手段,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脆弱生境下呼和浩特市城市垃圾的治理与资源化研究,具既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人类资源的一举多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