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双碳目标下中国各省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额度以支撑省级电力规划的制定,文中以碳达峰为总量目标对电力行业开展自上而下的省域碳配额分配研究。在考虑电力流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熵权法-三阶段DEA与ZSG-DEA相结合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模型,并以2030年碳达峰为例研究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结果。配额分配结果显示:1)人口、碳强度、火力发电量和累积碳排放量四个指标适合作为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的衡量指标。2)三阶段DEA模型效率评价的结果显示考虑碳转移的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不仅更具公平性而且分配效率更高。3)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分配的碳配额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配额分配是我国碳减排的现实途径。本文先从公平角度出发,采用世袭制、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原则对碳排放进行分配,然后赋予三者同等权重进行加权组合,获得2020年我国省域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值;然后考虑就业人员的社会效应、其他能源对煤炭的替代效应,构建存在非任意变化量的零和收益NDV-DEA模型进行优化,实现碳排放总量约束下的省域分配方案效率最优。分配结果表明,方案基尼系数小于0.2,有效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结合各省碳排放强度下降比例值,将30个省划分为四类,提出每类省份的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如何基于国家整体碳减排目标,进行中国各省区碳减排责任的分摊,以落实区域间"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在分析国内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性准则基础上,确定了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性区间,构造了分配满意度和公平偏离指数。以公平偏离指数最小化为目标,以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为约束,构建了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与效率权衡模型。采用1995-2009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规划求解,得到使公平偏离指数最小的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案。  相似文献   

4.
限定总量的交通碳排放省域配额分配是实现交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途径之一.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并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全国2021-2030年的交通碳排放总量,最后,以2030年情景预测值为总量限定进行省域交通碳配额分配,并分析各省交通碳减排压力.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  相似文献   

5.
碳抵消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新生事物,其为我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在实现“双碳”目标下,我国碳抵消机制的法律保障是确保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定的重要问题。文中研究发现,我国碳抵消机制中碳减排量的法律属性不明、政策指导下碳抵消机制规范性与系统性不足以及碳减排量交易市场拓展受限等问题,阻碍我国双碳法治建设与碳交易市场的稳定有序。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碳抵消机制法律保障的必要性,从规范与学理层面明确碳减排量的用益物权属性,构建体系化的碳抵消机制法律制度。同时,确立多元化碳减排量权利主体共有制度,搭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以稳定碳减排量市场交易价格,并形成有效的市场监督框架,有序拓展我国碳减排量交易市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碳中和乃至净负排放稳定过渡,逐步健全能源安全与气候安全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碳达峰的实现对实现旅游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省域为尺度,通过“自上而下”法测算各省2000-2019年旅游业碳排放,利用STIRPAT模型,结合不同情景模拟各省2020-2060年旅游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近20年,中国人均旅游碳排放逐渐降低,低人均旅游碳排放和高人均旅游碳排放的省份分别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和北部沿边地区、西南地区。2)在“双碳目标”下,未来40年,不同情景中各省人均旅游碳排放各异,且随着时间序列不断降低,低碳情景会促进碳达峰时间的提前。低碳情景中有18个省可在2030年前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中等情景中有4个省可以实现,基准情景中则无。东部地区实现碳达峰普遍较早,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较晚,东北地区最晚。新冠疫情将导致各省旅游业碳达峰提前实现,并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约束程度。3)旅游碳排放强度是影响未来40年各省旅游业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且各省旅游碳排放强度影响力各异。据此提出政策启示,为各省旅游业碳达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在分析我国地区农业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各地区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西部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波动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几年增长速度下降。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距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有助于农业碳减排。相比于东西地区,效率因素更有助于中部的碳减排。相比于中西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有助于东部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形体尺度不合理导致的建筑能耗过高、室内自然采光环境及热舒适性较差的问题。从建筑形体尺度与功能空间需求方面对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进行调研,提取乡村居住建筑原型。利用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平台对建筑原型几何参数进行界定并实现动态控制,借助Ladybug Tools工具集对不同设计变量组合方案进行建筑能耗、室内自然采光环境及室内热舒适性模拟并输出各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值。将所得评价指标值作为优化数据与NSGA-Ⅱ算法耦合,建立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流程,得出均优建筑设计方案。经过迭代计算,从1800组设计变量组合中选取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相比基准建筑,优化方案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可降低19.9%,室内全天然采光达标面积百分比可提高16.9%,有效天然采光照度百分比可提高2.2%,室内适应性热不舒适时间百分比可降低9.4%。  相似文献   

9.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城市碳增汇减排的精准调控,以东莞市为研究区,构建宏观层面碳排放预测、中微观层面增强城市碳增汇能力的碳代谢格局优化框架,将LEAP模型情景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并叠加LANDIS模型预测的城市固碳潜力区,识别城市未来碳代谢的薄弱区,进而提出城市碳代谢格局的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东莞市未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目标背离,减排情景比高限情景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工业需求侧节能减排。2)东莞市固碳潜力相对有限,在减排情景下仅有9个增汇节点,碳减排增汇需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骨架、设置碳排扩张带、修复生态基底等措施为保障。3)利用LEAP-LANDIS实现未来碳代谢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将LEAP模型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1995年~2007年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在考察期内呈"U"型变动趋势,且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总量较大,能源效率、能耗总量与结构上的行业差异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其次,经济总量是促进碳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其年均贡献达到48.51%;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优化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能源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制造业减排的关键在于重点耗能部门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碳排放减排成效评估、目标重构与路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测度我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碳排量的基础上,对其碳减排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进而完成了对减排"后进地区"的目标重构与路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国家层面来看,农业生产部门有能力实现政府所承诺的预期碳减排目标,但具体到各省区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相对目标与绝对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利用矩阵构建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9种类型。2)对于减排较为困难的13个地区,在遵循可行性与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科学调整了各自的农业碳减排目标并优化了其实践路径。其中,贵州、山西等4地要求202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0%;安徽、江西等4地要求2025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5%;湖南、宁夏等5地要求203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50%。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与碳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与碳吸收是影响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而碳排放和吸收与土地的利用类型关系密切,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碳排放与碳吸收差异较大。借助碳排放与碳吸收的估算公式,以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视角出发,估算了1995—2011年新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同时分析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和草地是主要的碳吸收土地利用类型;2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逐年波动增加,增长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碳吸收总量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3不存在倒"U"型的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存在倒"U"型的农用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4土地利用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存在碳吸收盈余的现象,但是盈余的空间有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城市为例,基于农业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区域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过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基准情景与基于碳约束的低碳情景的比较研究,探析了区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波动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序变化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状态;组成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化肥、水稻种植、牛养殖、羊养殖、猪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化肥和水稻种植为其中较活跃的增长因素;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的EKC分别呈二次、三次曲线,均符合EKC假设的"倒U型";2014-2020年,低碳情景较基准情景共可累计减排850.4009万t。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区域农业碳排放的普遍规律,对于评判区域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及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成本测算与分摊是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区域协同控制策略的关键,有助于明确各省市的大气环境治理责任,促进区域减污降碳目标实现。文中构建了序列SBM-DEA效率测度模型,定义了减排潜力,并通过求解影子价格得到各环境要素的单位治理成本,据此计算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成本。进而构建修正的Shapley值模型进行大气环境治理成本的公平性分摊,并以逼近公平性分摊方案为目标构建修正FCAM进行效率性分摊。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结果显示:2013-2025年大气环境排放物的单位治理成本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市之间单位治理成本的差异较大;2025年平均环境效率为0.68,各省市有着不同的减排潜力,且大气环境治理总成本为38566.66亿元,占长江经济带总GDP的6.1%;基于修正FCAM得到的成本分摊方案能够兼效率与公平,并有着较好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测算共享单车的环境效益,文中针对当前共享单车碳减排模型未能考虑营运调度碳排放的不足,构建考虑调度碳排放的共享单车营运碳减排测算模型。以昆明市主城区哈啰共享单车为例,测算昆明市共享单车的环境效益,并揭示昆明市共享单车调度碳排放对环境效益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昆明市哈啰共享单车每天调度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35.506kg,每年调度所产生二氧化碳为12960.785kg,当不考虑共享单车调度时,2021年共享单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55.626t,而考虑共享单车调度则减少1442.665t二氧化碳排放;昆明市哈啰共享单车环境效益呈“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因此,若不考虑共享单车调度碳排放则共享单车环境效益将会被高估。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运行质量优劣。利用Malmquist指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省级、东、中、西及全国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表明: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东部省份增长较快,增长较慢的省份主要是西部地区。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93%,中部8.80%,西部8.03%,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东部的技术进步水平快于中西部。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86%,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粮食从生产、加工、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处理等各阶段的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中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计算我国稻米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结果显示:每千克普通稻米的碳排放为1.1492kg,农业生产阶段为稻米碳排放的主要阶段,占据碳排放总量的47.46%,其次为使用阶段占27.91%、加工阶段和运输阶段各占18.28%和6.10%,废弃处理阶段最少不足0.26%;每千克有机稻米的碳排放为1.4042kg,同样是农业生产阶段为碳排放消耗的主要阶段,占据碳排放总量的49.52%,其次为使用阶段占22.84%、加工阶段和运输阶段各占14.96%和12.11%,最后为废弃处理阶段仅占0.57%。研究认为,每千克有机米的碳排放量显著高于普通米的碳排放量,这与有机米的产量较低有关。文中建议通过对稻米原料阶段的生长技术进行改善、大力推行农产品地产地消等方式降低稻米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20.
CO2地质封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路径。构建STIRPAT模型,对内蒙古2019-203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利用CCUS技术对内蒙古CO2地质封存潜力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利用CO2地质封存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路径。结果显示:2030年内蒙古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12.99-16.83亿t之间,与碳达峰排放强度约束下的排放量存在10.03-13.87亿t的剪刀差;利用CO2深部咸水层封存技术潜力最大,达到59.38亿t,利用CO2-ECBM、CO2-EOR和CO2-EGR分别可实现34.45亿t、18.58亿t和15.02亿t CO2地质封存;利用CO2地质封存技术,可助力内蒙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封存的CO2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获得生态补偿,利用CO2地质封存得到的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总量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