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算,多尺度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地区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性减少,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持续性扩张。2)2000年-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正向效应在空间上体现为中低周高,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正向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强度、耕地面积占比、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驱动力,剩余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塑造研究区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重视城市建成区绿化和生态建设;同时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已有耕地的生产效率以保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相似文献   

5.
有效地认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城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1、2016、2021三年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多中心结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六区总体空间结构“多核”发展态势明显,主次中心分布呈“面状蔓延+多点辐射”的放射型发展格局;不同职能类型的城市中心的发展状况、空间聚集度、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安市发展重心向北移动,虽呈扩散发展态势,但内部集聚度仍较强;西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历史、经济社会、交通和政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在帮助地方政府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同时,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其他城市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河北省及其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省公顷”参数本地化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9-2019年间河北省及各市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参数修正后获取的河北省耕地均衡因子最大,耕地生态足迹最大。2)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2009-2019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幅不明显,全省处于生态赤字状态。3)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均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南部生态足迹多样性大,生态承载力高于北部,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强于北部。4)2009-2019年河北省人均GDP不断攀升,但各市万元GDP生态足迹降幅明显,中南部降幅达到5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19年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河套灌区近20 a的林草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各驱动因子对林草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 a河套灌区林草地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减少量为966.15 km2,林草植被覆盖度等级整体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林草植被覆盖度为28.3%,空间尺度上,河套灌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空间变化特征;(2)近20 a低林草植被覆盖度、中林草植被覆盖度等重心主要位于永济灌域东北侧和义长灌域西南侧,各级林草植被覆盖重心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并均呈现出向西南方向迁移的态势,各时段迁移距离介于0.71~15.46 km;(3)距水域距离、地下水埋深、气温、降水是影响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度的主导环境因子,且解释力分别为0.427、0.439、0.318、0.368;距水域距离、地下水埋深、年平均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普遍较高,区域含水量的大小是影响河套灌区林草地生长状况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灌区自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内各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单个城市所没有的整体经济效益,从而达到1+1>2的共赢态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群必然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发展热潮。文中通过对我国中西部五大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基础,最后提出城市群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立足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视角,从脆弱性和应对能力两个维度及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构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其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2000-2020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呈波动上升态势,整体处于较低和中等恢复力阶段。其中,社会系统恢复力呈“下降—上升”态势,处于较低和中等恢复力阶段;经济系统恢复力亦呈“下降—上升”态势,处于中等恢复力阶段;生态系统恢复力呈“上升—下降”态势,处于较低恢复力阶段。2)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空间变化不大。其中,社会系统恢复力高值区分布在市辖区和资源型城市,空间变化显著;经济系统恢复力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变化县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中东部县区基本不变;生态系统恢复力高值区分布在祁连山沿线,变化县区分布在西部,不变县区分布于中东部。3)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恢复力障碍因子差异性显著。城市供水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是制约河西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0.
黄河生态治理与黄河文化共同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绿色旅游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2001-2021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出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来看,两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山东在全流域居于高水平发展。2)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协调,青海、宁夏处于濒临失调,山东和河南处于中级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驱动效应明显。3)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重心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陕西处于全流域的重心。4)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是旅游经济发展,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色空间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对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文中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指数等方法,以西北典型山地城市兰州为例,重点刻画了2000-2020年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的绿色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内建成区扩张迅速,边缘扩张明显。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均呈现先减后增的“V”型总体变化趋势:2000-201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下降20.6%和0.13%,2010-202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增加31.51%和27.8%。2)城市建设模式和政策差异导致2000-2020年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变化强度(1.65)显著高于中心城区(1.16),二者绿色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绿色空间破碎化现象显著且普遍,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共和县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的荒漠生态脆弱区,其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时空分布及效应变化特征进行探究,进而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进行地理探测器和局部空间回归。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612(2000年)、0.626(2010年)、0.627(2020年),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2)影响共和县生境质量的主驱动因子为年平均气温(TEM)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大于单一因子,TEM与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交互作用强烈。(3)TEM对生境质量呈负向效应,负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北部与东部地区;NDVI呈正向效应,正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中部与南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对生境质量的正向效应较2...  相似文献   

13.
基于疫灾史料和环境资料,运用数理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对960-1368年疫灾地理格局与环境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宋元(960-1368年)疫灾区域差异显著,疫灾严重程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南方地区疫灾重于北方地区,疫灾重心位于长江水系的庐江县与巢湖市交界(31°28′42″N,117°22′41″E),形成...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矛盾日益加深,提高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势在必行。文中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和GTWR模型,对河北省1995-2019年多要素投入产出框架下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河北省粮食作物水足迹呈上升态势,灰水足迹年增长率幅度最大。2)研究期内河北省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呈现下降(1995-2000年)-上升(2000-2015年)-下降(2015-2019年)的变化态势,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且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3)有效灌溉程度、产业结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力密度对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存在显著正向效应,种植结构和化肥施用强度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各影响因素对粮食作物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文中研究为各地区制定因地制宜的用水效率提高对策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以POI为主的多源数据,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县域旅游要素的空间格局及要素关联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关中平原城市群县域尺度下各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性特征显著,总体以陕西三原县为椭圆中心,呈东偏北-西偏南方向分布,较陕甘交界地带,标准差椭圆在山西西南部延伸面积相对较大,基本格局与城市群区域扩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2)要素间空间关联性较差,尤其“食”要素在某些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基本需求,旅游要素的空间格局有待优化。3)要素空间格局影响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解释力,即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等综合影响,其中以夜间灯光指数、常住人口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高程、坡度等因子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ESDA分析,对关中城市群43个县域2009年的经济总体实力、民生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县域尺度上关中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关中城市群在经济总体实力、民生建设水平中存在着全局空间正相关,经济发展速度存在着较弱的空间负相关;2)在经济局部空间格局上,关中城市群的经济总体水平呈现南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以西安为核心呈圈级结构,民生建设水平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中部,经济发展速度热点区多分布在经济总体实力较低区域;3)关中城市群各县域经济总体实力、民生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与各区经济基础、经济区位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NDVI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1981-2003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分区NDVI时空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3年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NDVI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NDVI增加区域略大于减小区域,且20世纪90年代NDVI增加幅度小于80年代。沙漠不同的植被、沙地类型可能造成了NDVI年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性。沙漠中部和西部年内NDVI最高,呈单峰型;东南部最低,呈低值型;北部植物生长季期间NDVI变化非常平缓,为平稳型。从年内尺度看,水分和热量条件对沙漠植被生长的年内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从年际尺度看,降水对NDVI年际变化影响较大,降水丰沛的年份植被茂盛,反之植被稀少、生长缓慢;气温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NDVI具有明显的纬向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44.7°~45.6°N NDVI较高,在0.15以上,45.6°N以北和44.7°N以南的地区NDVI较低,其值小于0.15。  相似文献   

18.
以30m分辨率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位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1990-2021年耕地与森林、灌木、草地等其他农用地的相互转化情况、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为科学实施“进出平衡”制度、保障黄河流域粮食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1年黄河流域耕地向其他主要农用地净转出183.51万hm2,非耕农化率为4.9%,其中畜牧业发展对耕地的挤出效应最为明显。2)净转出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陕西、山西以及蒙中等地区,其中乌兰察布、延安、榆林、忻州、吕梁、庆阳等地级行政区净转出面积较大,而蒙西、宁夏、豫北、山东等地区则以净转入为主。非耕农化率呈现与耕地净转出不同的分布格局,玉树、果洛、阿坝等地区耕地净转出较少但非耕农化率较高。3)黄河流域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转化空间格局演变对耕地的坡度、侵蚀风险、≥10℃积温、土壤pH等生态因子适宜性的影响是正向的,对年降水量、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等因子适宜性的影响是负向的,对综合适宜性的影响在整个流域层面是负向的,但在地级行政区层面,对更多数量地...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探究其生境质量变化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基础信息。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揭示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境质量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生境质量等级为低的区域面积占比为23.50%,主要分布在库布齐沙漠以及研究区东南部;(2)199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呈现先降低后小幅回升的变化趋势。生境质量退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1.9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和黄河两岸附近,是耕地扩张和沙地分布区域;(3)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子是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两种进行交互探测的因子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力都要大于其单一因子的解释力。建议未来生态治理和恢复工作应重点关注研究区北部生境质量发生退化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70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利用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研究了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干湿演变及持续性特征,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流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上,SPEI反映的干湿等级及频率有一定的差异性,干湿等级以正常和轻度为主;年际变化上,1960—2020年黄河流域夏季呈不显著变湿趋势,流域年、春季、秋季和冬季均呈不显著的变干趋势。空间尺度上,夏季以变湿为主,SPEI呈上升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为64.29%;流域年、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变干为主,SPEI呈下降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分别为51.43%、62.86%、64.29%和51.43%。(2)从干湿事件的不同时间尺度看,1970—1979年为典型的偏干时段,而1960—1969年为典型的偏湿时段,干湿事件发生频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3)从干湿事件的持续性特征看,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变大,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