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户休耕意愿的理论框架,并利用生态严重退化区甘肃省635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感知严重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能够显著提升农户休耕意愿,农户反应成本、回报因子会显著降低农户休耕意愿。2)感知严重性和回报因子对休耕意愿的直接效应均大于其通过行为态度的间接效应。3)劳动力外流对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抑制作用,对自我效能、反应效能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景因素理论,在构建“外部情境因素-内生驱动因素-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635个农户作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内生驱动因素对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以及意愿向采纳行为转化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并识别外部情景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等内生驱动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并通过采纳意愿间接作用于采纳行为;就测量指标而言,水土资源保护认知、他人采用成功示范、自我效能实现、种植收入增长感知是主要驱动力。2)从总效应看,采纳意愿影响程度最大,但并不完全解释采纳行为;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效果相对较小。3)外部情境在内生驱动因素对采纳意愿影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采纳行为是内生驱动与外部情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促进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发生频度和强度,对粮食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农户采纳气候适应性行为势在必行。基于黑豫湘3省1145份粮食种植户调研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价值感知、风险规避对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的影响。研究表明:价值感知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利益感知促进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风险感知抑制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风险规避能强化利益感知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加剧风险感知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的抑制作用;价值感知、风险规避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的影响存在显著规模差异,其中大规模农户更易受到风险规避对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的抑制作用,小农户更易受到利益感知对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的积极作用。因此,为确保粮食种植户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需提升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利益感知,降低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风险感知,针对不同规模农户精准制定气候适应性行为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4.
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对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新疆863户棉花种植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探讨了政府规制对农户地膜回收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政府规制对农户地膜回收意愿的影响存在两条作用路径:一是政府规制对农户地膜回收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强制模式下“政府规制→农户地膜回收意愿”的直接作用机制;二是感知价值在政府规制影响农户地膜回收意愿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内化模式下“政府规制→感知价值→农户地膜回收意愿”的间接作用机制。2)信息获取能力在感知价值对农户地膜回收意愿的作用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文中提出通过建设政府规制实施体系,提高农户感知价值能力,增强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探究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障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农户宅基地价值观视角,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甘肃835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主观规范是农户退出意愿形成的主要因子,行为态度是次要因子。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居住生活、教育医疗等条件的改善对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行为态度具有积极影响,农户对退宅后的风险错误感知和政策模糊认知是闲置宅基地退出的主要障碍因素,会导致退宅意愿减弱。3)农户宅基地价值观会通过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间接对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影响,且不同宅基地价值观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各异。最后,从细化农户退出类型、改善农户生存条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闲置宅基地退出是实现耕地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握农户的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至关重要。文中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河南省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性,高城镇化率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低城镇化率地区,丘陵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平原地区。其中,"对退出结果的预期"、"生计类型"、"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度"、"家庭年收入"、"闲置宅基地数量"与农户退出意愿均呈显著正相关;"附属建筑新旧程度"、"家庭规模"、"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与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尊重农民意愿、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有利于提高农户的退出意愿,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有序的退出。  相似文献   

7.
农牧民作为草原保护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源自其内应力的自我管理机制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文中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564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整合TPB和VBN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牧民草原保护的生态认知、意愿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74.468%的农牧户具有较高的草原生态保护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均直接影响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拥有“人—地和谐共处”生态世界观的农牧民具有更强烈的结果意识和进行草原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农牧户草原生态保护意愿的形成是以生态世界观为根本触发点,以结果意识为关键节点,连接其他因素及其多重链式作用关系互相嵌套,最终形成递阶有序的网络结构;结果意识对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不存在直接影响,其通过触发责任归因,激活个体规范对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影响机理,可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完善流转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山西省欠发达地区5307份农户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的作用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其中经济感知有用性的作用效应最强。2)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土地环境通过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感知而间接影响其土地流转行为。3)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决策路径为:外部环境因素→感知有用性→土地流转行为;外部环境因素→感知易用性→土地流转行为;外部环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土地流转行为。由此可见,基于特定环境所形成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对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应当立足当地实际,重点提增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提升流转交易的便捷度。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户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而农户对土地的流转意愿直接影响流转行为。通过对新疆和田地区7县1市43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和524份农户调查问卷,建立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传统绿洲农业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对土地流转和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家庭人口、户主汉语水平、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以及是否愿意在城里购房等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非常显著的因素;影响和田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地域差异。根据主要影响因素,从劳动力转移、土地政策实施力度、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河套灌区792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探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关系中参与意愿的中介效应以及引导型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责任感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以及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98%。3)环境责任感通过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间接关系,受到引导型政策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需通过媒介宣传、技术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户环境责任感,加深技术易用性、有效性认知,进而促进其节水技术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11.
政府和市场外部激励是解决农户土地托管程度不足问题的关键。基于拓展的S-O-R理论分析框架,选取陕西省关中地区1207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混合结构方程分析农户参与土地托管行为影响机制,结果证明外部激励对土地托管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农户内在认知间接影响土地托管;家庭禀赋显著正向影响土地托管行为,但家庭禀赋对外部激励与土地托管行为不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5种引起土地托管高参与行为的前因组态,外部激励、农户认知、参与意愿和家庭禀赋不只对土地托管存在线性影响,而且可以进行不同组合激发农户参与土地托管。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农户生态修复行为与生态修复社会经济效果间存在的互馈效应,并利用陕北地区三个典型县域476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两者间的互馈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通过实施生态修复行为可以增强其对生态修复社会经济效果的感知,相应地,农户对生态修复效果的正向感知又能提升其继续实施生态修复行为的意愿,即农户生态修复行为与其对修复效果的感知之间存在着互馈效应。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使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农户微观修复行为更加契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网红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促进网红旅游目的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网红城市重庆为例,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构建目的地形象对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模型,通过验证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和目的地信任的调节作用开展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2)感知价值在目的地形象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3)目的地信任显著正向调节目的地形象和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4)感知价值对目的地信任在认知形象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情境,为网红旅游目的地提升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湖北省400户农户调查数据,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构建解释农户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决策框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农户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农户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意愿与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循环技术的认知对二者都存在显著性影响;个人特征、外界推动力是影响农户废弃物循环利用行为的主要因素。以上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有效措施将农户废弃物循环利用意愿转化为行为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产品主产区沅江市183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成本收益、政策认知对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种粮意愿受其自身和家庭禀赋特征影响,男性种粮意愿较强烈,农业为主的农户对农村土地依赖性较高,种粮意愿相应提升。2)农户种粮意愿受成本收益因素显著影响,生产资料价格高、耕地破碎、灌溉条件差,会增加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农户种粮意愿;而粮食价格高、兼种经济作物和农业技术培训能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升农户种粮意愿。3)农户种粮意愿受政策认知因素显著影响,正面的粮食补贴政策制定评价、较高的农业保险政策执行满意度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认同,均将提升农户种粮意愿。  相似文献   

16.
从主观认知视角出发,构建农户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认知与决策行为的形成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决策逻辑路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响应路径的整体表现为“初步认知→主观态度→参与意愿→行为决策”,且变量间存在正向影响,主观认识上依次反映信息加工的政策认识过程。2)初步认知、主观态度与参与意愿对行为决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不高,以认知-行为四象限解释可能存在认知与行为悖离的表现。3)囿于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复杂性,一方面,客观因素中家庭特征、文化观念、代际差异以及社会经济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土地政策认知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主观上政治信任、利益偏好、乡土情怀以及从众行为或多或少对农户政策认知与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切实影响政策执行与落实。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地方认同的强化对培育游客遗产保护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典型旅游目的 地——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基于游客问卷的数据分析,构建了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地方认同与游客遗产保护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结构性关系.结果 表明: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游客遗产保护意愿存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于切实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选取南疆三地州1077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政府支持、是否有补贴、补贴满足成本、财务透明度、农户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的满足程度、参与管护对提高管护效率是否重要、政策认知等8个变量会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外出务农占比、基础设施完好程度、补贴发放时间等4个变量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并不会对参与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高校生态教育影响学生农业环保意愿的作用机制的关注较少,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缺乏实证检验。文中基于1114名农林类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等对其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验证,利用泊松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1)生态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愿,经济价值认知、健康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认知是生态教育的重要中介传导途径,其中经济价值认知的中介效应更强。2)公共卫生风险感知正向调节了健康和社会价值感知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3)在经历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学生健康意识、加入生态环境协会与其环境保护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提出强化高校生态教育、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经济、健康、社会价值认知和公共卫生风险感知提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心理因素、农户特征和有机产品认证政策对农民施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部农户样本中,年龄、种植类型、政策约束对农户减量施肥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位于有机认证示范区和非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其减量施肥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样本中,随着变量年龄(35-44岁)、心理变量感知资源、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值增加一个单位,农户依据有机认证制度改变施肥行为的概率分别增加8.11%、1.35%、0.93%和0.81%。在非有机认证示范区的农户样本中,随着变量种植类型(园艺作物)、有机农业技术培训、年龄(35-44岁)、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和感知资源的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依据有机认证制度改变施肥行为的概率分别增加16.17%、12.31%、10.03%、7.04%、5.68%和5.54%。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实施有机认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