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21个桦褐孔菌菌株为试材,比较菌丝长势、长速、干重及多糖产量,并分别对每个国家的1个菌株进行人工栽培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桦褐孔菌菌株菌丝培养特性及菌核形成特性明显不同,其中,中国菌株JL01菌丝长势最强,长速最快,达3.62mm/d;中国、芬兰和朝鲜菌株均产生菌核,但中国菌株的菌核干重、生物学效率及多糖产量显著高于其它2个菌株,生物学效率达27%.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疆桦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方法】由采自新疆阿勒泰的桦褐孔菌菌核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HS819,利用Biolog FF微孔板表征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利用GC-MS分析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菌株HS819与桦褐孔菌菌株PAT29027(OP019327)的相似性为99.73%,结合菌核、菌落、菌丝形态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桦褐孔菌;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表明其对D-核糖、甘氨酰-L-谷氨酸、水杨苷、β-甲基-D-半乳糖苷、α-酮戊二酸、D-纤维二糖、L-谷氨酸等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最强;GC-MS在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出43种、39种和38种成分,烃类、酸类和酯类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醛类与醇类,其中酸类是菌核及菌丝体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成分的66.07%和60.03%,在发酵液中,烃类为主要成分,占54.01%。【结论】桦褐孔菌可利用的碳源中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占主要成分;该菌株在自然环境下和液态发酵过程中检测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上差异明显,两者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生物胁迫、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桦褐孔菌的人工驯化栽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由野生桦褐孔菌茵核分离得到的纯茵种,采用不同配方进行母种、原种、栽培袋培养基对比试验及菌核形成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母种培养基以葡萄糖、黄豆粉综合培养基为最好;原种培养基以玉米粒为最好;茵核人工代料栽培培养料以桦木屑52%、玉米芯26%、麦麸20%、白糖1%、石膏1%、水分65%为最好,生物学效率达30%。  相似文献   

4.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桦褐孔菌粗多糖,并利用苯酚-硫酸比色法,以葡萄糖为标准品,测定桦褐孔菌菌核及其粗多糖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桦褐孔菌粗多糖得率为17%,桦褐孔菌菌核中多糖含量为2.068%,桦褐孔菌粗多糖中的多糖含量为22.43%.该方法桦褐孔菌粗多糖得率高,加样回收率在99%以上,且5 h内显色稳定,重现性好,适合用于中药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药用真菌桦褐孔菌中克隆得到了与菌核形态发育相关的内切葡聚糖编码(EG)基因。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IO-EG)的cDNA全长为1 315 bp,其中编码区占1 233 bp,具有13个内含子和14个外显子,共编码41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桦褐孔菌EG与嗜蓝孢孔菌EG在分子进化关系上最相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随着菌核的生长发育,IO-EG基因的表达量不断升高,初步证明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与桦褐孔菌菌核的产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桦褐孔菌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国内外桦褐孔菌的生物学情况,介绍了桦褐孔菌的人工栽培及其在抗癌、预防艾滋病、治疗糖尿病、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分析其菌丝体多糖的降糖作用.[方法]以生物量和粗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将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灌胃,测定小鼠血糖变化.[结果]促进该菌株发酵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0 g/L,蛋白胨4 g/L,牛肉膏8 g/L.摇床培养条件为pH 7.0,装液量90 mL/250 mL,接种量15%,发酵时间12 d.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菌丝多糖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结论]该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桦褐孔菌多糖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简并引物克隆得到了桦褐孔菌及同属真菌共11个菌株的漆酶基因片段,并对其结构与同源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个目的扩增产物均含有2个内含子,且内含子位置保守,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均包含有保守的铜离子结合位点;DNA序列与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都颇高,基于2类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均能将除俄罗斯采集的桦褐孔菌菌株外归为1组,该漆酶基因片段可用于鉴定桦褐孔菌。  相似文献   

9.
通过L_9(3~4)正交试验,通过MTT法选取桦褐孔菌多糖对HepG2细胞的安全浓度,检测不同浓度的桦褐孔菌多糖对胞内TG蛋白的影响,及桦褐孔菌多糖减轻细胞内脂质堆积的作用。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最佳条件为1 g∶15 mL的料液比,在温度30℃下提取30 min,超声功率为480 W。桦褐孔菌多糖可明显减轻HepG2细胞内脂质堆积,显著降低细胞中TG的含量,其中600 mg/L桦褐孔菌多糖对TG的清除率达24.57%,脂滴数量明显减少。说明桦褐孔菌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脂活性,对脂肪肝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丽霞  赵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652-3654
[目的]优化桦褐孔菌碱溶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桦褐孔菌为原料,通过稀碱法提取碱溶多糖,以多糖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测定碱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试验得出,桦褐孔菌碱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碱液浓度0.5mol/L、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80℃,在此条件下,桦褐孔菌多糖得率可达3.83%。[结论]研究可为桦褐孔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引进藤豆01、藤豆04在福建省的8个不同生态气候区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其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应性及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藤豆01能在福建省种植,产量中等,与对照品种青丰眉豆相当,但其生长期比对照长1倍,在福州市以南地区能安全越冬,但翌年再生能力弱,需重新播种;藤豆01原花青素含量高,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原料作物;藤豆01生长速度快、花期长、花色鲜艳,可作为园林领域如生态墙等的材料;藤豆04能在福建省种植,但不能安全越冬,其生长周期长,随纬度升高,产量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率低,其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其他营养功能成分比对照略低或相当.  相似文献   

12.
光照对小球藻、斜生栅藻生长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的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谱下,测定小球藻、斜生栅藻的生长速率及叶绿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光照强度为3000lx,光照周期为24L:0D、18L:6D、12L:12D、6L:18D、0L:24D共 5个梯度组下,光照周期为18L:6D时,两种藻的生长速率最大,分别为0.227个/d、0.201个/d;当光照周期为12L:12D时,在光照强度为500、1000、3000、5000、7000lx的5个梯度组中,光照强度为5000lx时,两种藻的生长速率最大,分别为0.234个/d、0.26个/d;在红、绿、蓝、白光不同光谱的照射下,以白光下两种藻的生长速率最大,分别为0.144个/d、0.200个/d,而且在蓝光下培养的藻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光照对两种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菌丝培养特性和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1株桦褐孔菌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2种方法的聚类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菌丝培养特性标记的聚类结果与I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均与地理分布有较强的相关性,但ISSR分子标记结果与纬度相关性较大,菌丝培养特性标记的聚类结果与生态环境相关性较大。因此,建议在桦褐孔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鉴定中采用分子标记,并辅之以其他标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观察比较营养,温度,干燥,土壤深度等因素对核盘菌萌发子囊盘,形成了囊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PDA不适合培养菌核萌发子囊盘;该菌的不同菌株对低温处理和不同温度的反应有所不同;所试菌株经干燥处理后,不能萌发子囊盘;该菌菌核的子囊盘萌发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斜生栅藻的生长条件(光照强度、温度、pH和培养基成分)、基因工程及应用方面(动物饲料、指示生物、污水处理和能源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斜生栅藻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旨在明确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生物活性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向日葵核盘菌菌丝、孢子和菌核为试材,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菌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的核盘菌菌丝生长速率受到抑制,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0.2152 μg/mL。随杀菌剂浓度的升高,核盘菌菌丝生长量明显下降,浓度为16.667 μg/mL时,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数量的抑制率达到84.62%,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总干重的抑制率达到61.07%。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子囊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其抑制子囊孢子萌发的EC50为0.056 μg/mL。在浓度为0.267 μg/mL时,孢子芽管伸长抑制率达到78.15%。啶酰菌胺不仅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降低子囊孢子的侵入、阻止子囊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在植物组织的继续侵染,有效降低田间土壤中菌核残留量。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作为田间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7.
将油菜菌核病菌 (S .sclerotiorum)之菌核作为诱饵埋入油菜土壤中 ,二个月后从菌核表面和内部分离到 5 2株木霉 ,其中黄绿木霉 (T .aureoviride) 2 5株 ,占总数 48 1% ;钩状木霉 (T .hamatum) 17株 ,32 7% ;哈茨木霉 (T .harzianum ) 7株 ,13 3% ;康氏木霉 (T .koningii) 2株 ,4 0 % ,以及拟康氏木霉 (T .pseudokoningii) 1株 ,2 %。将木霉菌株与核盘菌在PDA平板上的玻璃纸条上对峙培养 ,发现木霉菌丝平行于核盘菌菌丝生长 ,并伸出短枝样菌丝或勾状菌丝紧紧附着在核盘菌丝上 ,最终导致核盘菌菌丝断裂和消解。如果两菌直接在PDA平板上双相生长 ,2 4h后两菌落接触 ,在多数情形下 ,在核盘菌一侧会产生褐色、黄褐色宽窄不等的拮抗带 ,拮抗带中的核盘菌菌丝肿胀、断裂和原生质解体。 2周后有 42个木霉菌落覆盖过核盘菌菌落 ,占供试木霉菌株的 84%。而且核盘菌菌落中形成的菌核数量比对照明显减少 ,有些木霉菌株能完全抑制菌核产生。木霉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数量和大小有明显影响。而挥发性代谢产物仅仅对菌核大小有一定抑制作用。将拮抗作用强的木霉菌株培养物导入土壤后 ,埋入土壤中的菌核多数将发生腐烂 ,即使未腐烂的菌核其产子囊盘萌发能力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