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贵州三穗近54年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穗国家基准气候站1958年1月~2012年2月的逐月日照时数和月平均总云量及月平均低云量等资料,对三穗县近54年以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总云量、低云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穗县年日照时数以-26.662h/10a的趋势变化;各季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变化最大,春季变化最小;日照时数变化与云量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低云量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口市1961~2010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年代际、年际和季节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与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海口市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偏少117.2 h,其中2001~2010比1961~1970下降了20%以上。海口市日照减少与低云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与夏秋季节的降雨量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45年气候变化对哲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哲盟近45年气候变化对作物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生产潜力有减小的趋势,温度升高使得光温生产潜力更幅减小,受降水变化率大的影响,气候生产潜力变最大。同时,从生产潜力的角度说明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和充分利用热量的增加,是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作物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粮食作物生产潜力,是研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总结了粮食作物生产潜力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从光、温、水、气候、土壤等因素的机理性研究到农业模型以及主流的统计分析模型的研究脉络和存在的问题与模型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冬小麦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冬小麦生产模式的优化及增产提供帮助。本文介绍了气候条件及因子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并阐述了气候因子变化对冬小麦生产潜力的潜在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旨在为今后冬小麦生产预测领域的研究与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中心戴晓苏许多观测事实和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以CO2为代表,其它诸如CH4、N2O、CFCs等,浓度的稳定增长,正在影响全球气候,从而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松嫩平原1951-2005年3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度、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机制法,计算了松嫩平原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在MAPGIS、SAS的支持下,探讨了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因子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都兰县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都兰县近58年中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都兰县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升温率为0.3℃/10 a;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17.8 mm/10 a。都兰县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19.9 g/(m~2·10 a)、30.8 g/(m~2·10 a),2011年以来较20世纪60年代相比,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分别增加90.0、126.3 g/(m~2·a)。都兰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7.2 g/(m~2·10 a),2011年以来较20世纪60年代相比气候生产潜力增加138.6 g/(m~2·a)。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量变化敏感,降水量增加对提高气候生产潜力有利。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温上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该领域已经成为生态学、动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在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根据野生鸟类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于野生鸟类分布、繁殖生态以及种群动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鸟类的地理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移动,繁殖期过程中产卵期提前,并且种群数量逐渐减小.文章还探讨了近几年在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法,大多数以建立模型进行预测评估为主.最后,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我国鸟类资源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并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气候变化及其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及其周边44个气象站点1955—2013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并结合EOF、R/S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对陕西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序列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西省的气候资源利用率情况。结果表明:1)59年来陕西省气温呈增加趋势,为0.19℃/10年,年降水量下降率为0.84 mm/10年;2)陕西省的气候生产潜力微弱增加,上升率为1.31kg/(10年·hm~2),区域差异性明显,东南高,中部偏西区域低;3)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到降水量和气温的制约,其中降水量居于主要限制地位,气候生产潜力大约有94%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的,未来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59年来,陕西省粮食产量与气候生产潜力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两者的波动特点相似,其气候利用率逐年代增加,研究区未来仍存在作物可能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定量评价冀中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本研究以该区域石家庄9个县市1964—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和迈阿密模型研究冀中南地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冀中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气候生产潜力经历了减—增—减—增—减—增3个周期性阶段;空间变化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增;降水是限制冀中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子,山区气候生产潜力大于平原。  相似文献   

12.
李亚寒  周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50-4351,4370
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和粳稻生产投入要素,测算我国粳稻1980~2012年的生产效率,并使用效率损失模型测算出气候变化对粳稻效率缺失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粳稻的生产效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波动较为平稳;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粳稻生产效率缺失有显著(1%水平)正的影响,即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均会使粳稻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气温会促进粳稻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气温、降水及湿润指数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状况,并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气候变化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气温及降水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高原植被好的区域气温变化小,但降水变化大,该地区近些年气温变化小,且气温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但还是有一些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方,青藏高原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都兰地区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都兰地区近58a来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都兰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升温率为0.3℃?10a-1,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17.8mm?10a-1。都兰地区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19.9g?m-2?10a-1、30.8g?m-2?10a-1,2011年以来较60年代相比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分别增加90.0g?m-2?a-1、126.3g?m-2?a-1。都兰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7.2g?m-2?10a-1, 2011年以来较60年代相比气候生产潜力增加138.6g?m-2?a-1,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量更敏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农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6~2011年东北地区6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5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的增温线性倾向率为0.320℃/10年,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2.11 mm/10年,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气候生产力以61.84 kg/(hm2.10年)的速率在增加。(2)东北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气候倾向率整体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农作物气候生产力除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增加趋势。(3)假定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分别计算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暖湿型"的气候环境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最为有利,其增产范围为6.44%~17.19%,"冷干型"的气候环境最为不利,其减产范围为7.43%~26.92%,目前东北地区的暖干化趋势在短期内对该区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长期将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南阳市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自1950年来翻了三番多,形成了3个台阶,经历了低水平徘徊、缓慢上升、快速增长、平台振荡、持续提升等5个发展阶段,横向分析县(区)之间发展差距明显、不同类型之间差别巨大、同省内先进地区比较显著落后。文章指出当前南阳市小麦单产处于探索上升阶段,第4个台阶预测可能在7 500~8 250 kg/hm2区间出现。南阳市小麦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灾害频繁、低产田面积大、水浇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生产者技术方面功能性文盲、播种偏早、播量偏大、盲目施肥、病虫草害防控不力、不浇增产水等。南阳市小麦生产潜力发掘的方向是灌溉区小麦单产达到9 750 kg/hm2、非灌区小麦平均单产达到6 750 kg/hm2以上。重点任务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模型和GIS的作物生产潜力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引入知识模型概念,通过光、温、水、土、施肥、灌溉、社会等因子的逐步衰减,建立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的知识模型。将知识模型与数据库有机结合,以Mapinfo5.5为系统开发平台,利用MapBasic和VB程序设计语言,建立基于知识模型的作物生产潜力分析系统,实现作物生产潜力评价的计算机辅助决策。以江苏省作物生产系统为案例,应用本系统对江苏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区域优势进行实例评价,并与实际单产相比较,进行单产潜力、潜力系数和总产潜力的对比分析,确定作物生产地域优势。  相似文献   

18.
系统分析总结前人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气温、CO_2浓度、降水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的升高可导致农作物减产;CO_2浓度升高可促进农作物生长,使农田耗水量增加,并可使粮食品质下降;降水的变化可使我国粮食遭受区域性干旱的面积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威胁则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天水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天水3个气候区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和可开发程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渭北区、河谷区和关山区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仍较偏低,为49.9%~60.0%;生产潜力适宜开发程度和可开发程度都较高,分别达73.6%~78.7%和18.7%~23.8%,排序为渭北区〉河谷区〉关山区,长远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对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和可开发程度具有负效应,降水量则具有正效应。其中,全生育期温度、秋季温度和冬季日照对天水、渭北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负效应显著,全生育期降水、秋季降水在天水和各气候区正效应显著;并提出了区域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玉河  王承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78-14980
[目的]研究新泰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业的影响。[方法]利用新泰市1957-2009年逐年、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新泰市近5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业的影响。[结果]新泰市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暖冬现象突出,≥0℃积温逐年增多,近10年来初霜推迟、终霜提前、作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积温的增加,无霜期的延长,使新泰市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期、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冬季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复种指数有所提高,特色种植优势突出;气候变暖使黄姜、黄花菜种植面积扩大,种植界限北移,小麦、花生播种期推迟,黄姜播种期提前,生长期延长。同时,气候变化也使得新泰病虫害加重、春季冻害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引起的极端天气对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为剧烈,黄姜和黄花菜种植风险加大。[结论]该研究为促进新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