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吐鲁番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粘土、壤土、沙土无核白葡萄园6块试验地,采集葡萄叶片,测定了氮、磷、钾、硼、钙、镁等6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3种土质葡萄叶片氮(33.277、34.547 g·kg-1和38.511 g·kg-1)、钙(13.875 、14.144 g·kg-1和14.477 g·kg-1)、镁(2.854、3.128 g·kg-1和3.490 g·kg-1)的含量在处于适宜值范围。磷在粘土、壤土质地葡萄叶片含量是3.096 g·kg-1、3.309 g·kg-1处于适宜值范围,在沙土质地葡萄叶片含量是4.77 g·kg-1 稍微偏高。钾在3种土质含量是15.955、15.134 g·kg-1和18.536 g·kg-1高于适宜值范围。微量元素硼在3种土质含量是0.114、0.14 g·kg-1和0.113 g·kg-1低于适宜值范围。  相似文献   

2.
霍怀成    曹秀文    刘锦乾    王飞    齐瑞    赵阳    张涛    陈学龙    王若鉴    要静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64-72
为明确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各器官C、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不同次生林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地区红桦和辽东栎2种主要次生林各器官(根、主干、各级枝、叶片)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和K含量以及各元素之间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2种次生林叶片含水率最大,红桦各器官含水率在34.09%~59.01%,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一级枝>根>二级枝>三级枝,辽东栎各器官含水率在33.98%~52.66%,叶片>根>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四级枝,叶片含水率均最高,其次为根,枝级越高含水率越小。2)2种次生林叶片的C、N、P、K含量最高。辽东栎C含量在387.19~529.64 g·kg-1,叶片C含量最高,其他各器官含量相差不大,C属于弱变异。N含量在5.03~19.54 g·kg-1,从大到小依次是叶片>三级枝>四级枝>根>二级枝>一级枝>主干。叶片P和K含量也是最高,除根的K含量以外,其他器官都表现出2种元素含量从形态学的下端到上端依次增加。N与K含量呈显著性相关,P变异系数较大,属于强变异。红桦C、P和K变化一致,除根以外,从主干到叶片3种元素含量依次增加,P含量从根到叶片依次增加,C变异系数最小属于弱变异,K含量属于强变异。3)2种次生林叶片的C:N、C:P、C:K和P:K最小,N:P最大。红桦叶片的N:K也是最小,C:N与N:K呈显著性负相关,C:P与N:P以及C:K与N:K呈显著性正相关。辽东栎的N:K除叶片,从根到四级枝依次减小,C:P与N:P呈显著性正相关,C:K与N:K和P:K也呈显著性正相关。由此可见,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与相应器官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的C、N、P元素含量特征,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方法】以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23种主要优势种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C、N、P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23种植物叶片C、N、P含量范围分别为383.68~628.29、10.87~41.91、0.83~3.23 mg/g,C/N、C/P、N/P范围为10.48~41.09、143.50~538.72、5.34~22.76,其中C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46%,C/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15%.乔灌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特征表现为乔木的C/N灌木,而其他几个指标均小于灌木.相关性分析表明,23种植物叶片中C、N、P计量参数间有7对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乔木植物有5对,灌木有6对,说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其中,N-C/N、P-C/P在两个尺度上相关性一致,都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这两组相关性是较为稳定的.【结论】研究区木本植物叶片C含量较低且最稳定,N、P含量较高,变异较大,但养分利用效率较低(C/N和C/P较低).乔灌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特征虽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明显.两个不同尺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且N-C/N、P-C/P较为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河北省太行山区核桃主栽品种‘辽宁1号’叶片矿质元素并对叶片营养状况进行诊断,为‘辽宁1号’核桃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测定‘辽宁1号’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以确定叶片营养诊断的采样时间;采用组分营养诊断法(CND)建立核桃叶片营养诊断的元素含量适宜值;运用诊断施肥综合法(L-DRIS)、CND法和适宜值偏差百分数法(DOP)对核桃低产园进行叶片营养诊断,并提供施肥建议。【结果】河北省太行山区‘辽宁1号’核桃叶片营养诊断采集最适时期为8—9月。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太行山区核桃叶片中矿质元素之间主要存在相互协同作用,K和Mg之间存在较强的拮抗作用。基于CND拐点值法将产量3.64 t·hm-2选择为划分核桃高产果园的临界值,由高产果园确定的太行山区核桃叶片矿质元素含量适宜值范围为:N(13.04—17.04)g·kg-1、P(0.67—1.23)g·kg-1、K(5.94—10.64)g·kg-1、Ca(15.64—22.16)g·kg-1、Mg(3.80—6...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水芹对畜禽养殖废水中9种元素的吸收累积能力与生物修复潜力,以畜禽养殖废水为生源要素进行原位实验,研究水芹生长期内不同阶段根、茎、叶中C、N、P、K、Ca、Na、Mg、Fe、Zn等9种元素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N、P累积量等。结果表明:水芹的C(542.46 g·kg-1)、N(41.35 g·kg-1)、P(7.03 g·kg-1)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中国内陆水域水生植物的1.5、1.6和2.1倍。水芹整株对N和P的累积量分别为165.90 g·m-2和119.7 g·m-2,高于凤眼莲修复水体时的氮、磷累积范围。K在水芹茎中的含量最高,而Ca、Na、Mg、Fe、Zn在根中富集。水芹叶片N含量高于同期根、茎中的含量,且叶片对9种元素的综合积累指数显著(P<0.05)高于根、茎部。水芹的C∶N处于9.42~18.55;C∶P处于48.82~194.72,低于全球植物C∶P平均值。水芹N含量与C∶N、P含量与C∶P的相关性随水芹生长而逐渐减弱。水芹不同发育阶段的N∶P为3.59~10.56(<14),说明水芹生长仍受N限制。综上,水芹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的多种元素具有良好的累积储存能力,是修复重度富营养化水体的优良绿色植物。  相似文献   

6.
云南紫仁核桃矿质元素含量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良俊    张雨    吴涛    宁德鲁    毛云玲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6):52-55
测定分析了28份紫仁核桃样品中6种矿质元素,明确各元素含量范围:P 0.17~0.27 g·kg-1、K 0.19~0.45 g·kg-1、Fe 86.95~258.70 mg·kg-1、Mn 71.00~213.20 mg·kg-1、Cu 39.00~154.00 mg·kg-1、Zn 50.00~106.00 mg·kg-1,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为Mn、Zn,变异系数分别为36%、32%;变异系数最小的为P,变异系数为10%;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矿质元素之间相关性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1.724%,基本概括了6种矿质元素的主要信息;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各元素权重值,对紫仁核桃各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价值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其中,紫14号、紫9号、紫10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以重点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评价共和盆地常见植物的生长状况及生境的养分供给能力,通过野外采集共和盆地15种高寒荒漠植物的叶片,并对叶片中的C、N、P、K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室内测定、对比并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片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90.70~514.70 mg·g~(-1),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9.46~44.50 mg·g~(-1),P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36~3.48 mg·g~(-1),K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6~34.85 mg·g~(-1)。两种生活型植物叶片之间的化学元素含量有所差异,其中叶片C、P含量表现为:灌木>草本;叶片N、K含量表现为:草本>灌木。植物叶片C∶N与N∶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538),植物叶片N∶K与K∶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599),植物叶片C∶P与N∶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88),植物叶片C∶N与叶片N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971),其余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相关性不强。共和盆地两种生活型的植物叶片化学元素组成存在差异,15种植物生长过程主要受到N和P的限制,且相比而言更易受N的限制,基本不受K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 mg/g和(371.7?12.5) 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 mg/g和(11.54?0.84) 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 mg/g,平均含量为(1.56?0.69) mg/g和(1.55?0.68) 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37.65、413.60、9.62和41.05、410.29、9.57,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铁冬青Ilex rotunda在铅(Pb)、镉(Cd)污染土壤上生长的耐受性及其对Pb、Cd的吸收累积能力,为Pb、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单一Pb污染(500、1 000和1 500 mg·kg-1)和单一Cd污染(10、25和50 mg·kg-1)对铁冬青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及Pb或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无污染土壤)相比,500 mg·kg-1的Pb处理显著增加铁冬青根生物量和根表面积,500和1 000 mg·kg-1的Pb处理均显著增加地径和质量指数;1 500 mg·kg-1的Pb处理显著降低铁冬青生物量、质量指数和全株N累积量,抑制根系生长,但显著提高根、地上部P含量和地上部K含量;Pb污染处理均显著增加铁冬青全株Pb含量以及根、全株Pb累积量,1 500 mg·kg-1的Pb处理的铁冬青各部位及全株的Pb含量和累积量最大。与对照相比,单一Cd污染对铁冬青生长、根系形态、养分累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掌握西乡县茶园土壤的养分及环境质量基本状况,采集了西乡县代表性茶园土壤23份,测定了土壤养分和22种元素含量,依据相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了茶园土壤养分及其环境质量,并利用GIS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了茶园土壤元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茶园土壤pH为4.89(4.10~5.75),有机质为27.71(13.23~59.42)g·kg-1、全氮为1.39(0.74~2.02)g·kg-1;速效氮为62.85(18.70~212.99)mg·kg-1,有效磷为46.39(0.81~163.00)mg·kg-1,速效钾为115.18(50.53~365.00)mg·kg-1,有效镁为404.96(94.41~870.52)m g·kg-1。仅有17%的茶园土壤主要营养诊断指标达到优质高效高产茶园的养分要求。土壤样品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67,土壤环境质量整体处于安全级别,个别茶园土壤的Ni、Cr、Cu和Cd含量略高于风险筛选值。土壤中22种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地根系、土壤水分、土壤N、P养分特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人工种植20 a的柠条林地0~1 000 cm土壤中根系垂直分布、土壤水分、土壤N、P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柠条林地0~1 000 cm土壤水分消耗量大,土壤储水量较旱作农田减少919.84 mm,平均每年较旱作农田耗水增加45.99 mm,为柠条林地深层土壤干化的直接原因;2)柠条林地根系主要集中在0~80 cm土层,该层根系(表面积密度)占0~1 000 cm根系总量的62.4%;3)柠条林地土壤N、P养分分布规律与根系分布规律一致,即表层多深层少,0~200 cm土层内全N含量平均值为0.53 g·kg-1,是0~1 000 cm土壤全N含量平均值1.86倍,全P含量平均值达0.52 g·kg-1,与0~1 000 cm土层全P含量平均值近似。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半干旱黄土区柠条人工林地根系、水分与养分关系及可持续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葡萄主产区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目前我国葡萄园土壤养分研究滞后和缺乏科学的施肥指导,逐渐成为制约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葡萄主产区土壤速效养分的丰缺状况并提出合理施肥建议,从而促进我国葡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2018年在我国的葡萄五大主产区(东北冷凉气候产区、华北及环渤海湾产区、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产区、西北及黄土高原产区、云贵高原及川西高海拔产区)共采集了1 100份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pH,有机质及速效大、中、微量元素含量,并运用ArcGIS软件绘图,明确我国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我国葡萄主产区土壤pH范围为2.9—9.6,中性土壤在全国占比仅为11.7%;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1.42 g·kg-1(缺乏),有机质缺乏的土壤占比78.8%;大、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速效氮77.8 mg·kg-1(中等)、有效磷97.2 mg·kg-1(丰富)、有效钾214.7 mg·kg-1(中等)、有效钙1 670.8 mg·kg-1(丰富)、有效镁299.0 mg·kg-1(丰富)、有效硫72.5 mg·kg-1(极丰富)、有效铁83.9 mg·kg-1(丰富)、有效铜5.8 mg·kg-1(极丰富)、有效锰16.1 mg·kg-1(丰富)、有效锌6.5 mg·kg-1(丰富)、有效硼2.86 mg·kg-1(丰富)。【结论】我国葡萄主产区适宜葡萄生长的中性土壤较少,面积占比仅为11.7%,有机质含量为11.42 g·kg-1,有机质处于缺乏水平的土壤面积占比为78.8%;速效氮(77.8 mg·kg-1)、有效钾(214.7 mg·kg-1)含量偏低,有效磷(97.2 mg·kg-1)含量偏高;中量元素有效钙、镁、硫含量处于丰富水平,但不同地区之间钙、镁含量差异较大;微量元素有效铜(5.8 mg·kg-1)含量极为丰富,铁、锰、锌、硼含量均处于丰富水平,但部分区域仍存在养分缺乏的现象。各主产区可依据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进行区域性配方施肥,合理补充大、中、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3.
探究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天然林枯落物凋落动态及各组分化学计量特征,为云南松林地的经营管理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再分配提供理论依据。以磨盘山云南松林为对象,采用野外枯落物收集器法对云南松林枯落物凋落动态进行研究,并通过室内试验对云南松林枯落物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松枯落物凋落动态存在明显的月变化,月凋落量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凋落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9月,叶的凋落动态与总枯落物凋落动态基本一致,而花、果枯落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云南松枯落物各组分之间TC、TN、TP含量及C/N、C/P、N/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组分的平均TC、TN、TP含量变动范围分别为433.37~473.74、3.1~6.77、1.26~1.76 g·kg-1,云南松枯落物的平均C/N值高于全球枯落物平均值,而C/P和N/P值则低于全球枯落物;3)云南松林枯落物年凋落总量为12 472.36 kg·hm-2,叶凋落量占比最大,占到年凋落总量的58.25%;云南松枯落物TC、TN、TP年归还量分别为5 672.40、66.24、17.52 kg·hm-2,叶枯落物的养分年归还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分。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厚朴凋落叶分解的化感效应,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添加凋落叶为对照组(CK),设置4个凋落叶添加水平,研究厚朴凋落叶在土壤中分解对湖北贝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苗期,湖北贝母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鳞茎长、鳞茎宽、鳞茎鲜重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低剂量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处理显著抑制(P<0.05);花期和始枯期,湖北贝母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则呈明显的“低促高抑”规律。而湖北贝母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厚朴凋落叶剂量的增加,综合效应值先增大后减小,具体排序为:T2(10.50 g·kg-1)(1.16)>T1 (5.25 g·kg-1)(0.44)>T3 (15.75 g·kg-1)(0.02)>T4(21.00 g·kg-1)(-0.99)。主成分分析表明,苗期,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是影响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指标;花期,叶长、叶宽、叶面积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为提高耕地质量,应对种植结构调整及气候变化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1988—2017年开展的338个国家级定位监测点,分析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对土壤容重影响。【结果】近30年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了3.49 g·kg-1,年均增速0.09—0.12 g·kg-1。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速高低依次为东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目前,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2.4 g·kg-1,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中游、华南、东北、西南和长江下游。气候、土壤类型、氮肥投入以及种植制度等对土壤有机质产生影响。西南稻区和高纬度的东北稻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东部地区和低纬度的地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潜育型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水稻土。合适的氮肥投入量(200—300 kgN·hm-2·a-1)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容重及耕层深度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响应关系(P<0.01)。【结论】我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呈现从南到北依次增加的趋势。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土壤类型,氮肥用量和种植制度等管理措施是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草原蘑菇圈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蘑菇圈是草原上常见的生态学景观,蘑菇圈的真菌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且会极大地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呼吸。探究草原蘑菇圈的土壤呼吸作用,为精确估算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蘑菇圈不同位置(圈上、圈内、圈外)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并使用探针式电子温度计(CJTP-101)和手持式土壤水分仪测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同时测定蘑菇圈土壤生物量和土壤养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蘑菇圈上的地上生物量为246.2 g·m-2,显著高于圈内(153.1 g·m-2)和圈外(132.6 g·m-2),圈上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圈内和圈外的1.61倍和1.86倍;蘑菇圈上地下生物量为763.9 g·m-2,小于圈内(927.4 g·m-2)和圈外(824.8 g·m-2),圈上、圈内、圈外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蘑菇圈上枯落物量为17.9 g·m-2,大于圈内(13.1 g·m-2)和圈外(9.6 g·m-2),但差异不显著(P>0.05);圈上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52.2和7.8 mg·kg-1,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P<0.05),速效氮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42%和40%,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53%和59%;蘑菇圈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3 560.1和319.8 mg·kg-1,均低于圈内和圈外;而全磷含量为502.2 mg·kg-1,高于圈内和圈外,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原蘑菇圈上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5.26 μmol·m-2·s-1,显著大于圈内(4.07 μmol·m -2·s-1)和圈外(4.17 μmol·m -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指数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 土壤温度和水分不是造成蘑菇圈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性的主导要素,蘑菇圈上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强与圈上较高的速效养分和较强的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研究了不同光强的LED白光和红蓝光对营养液水培生菜生长、营养元素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白光(WL)和红蓝光(RB)两个光质处理,光周期为16/8 h,分别设定三个光强:150(WL150、RB150)、200(WL200、RB200)和250(WL250、RB250)μmol·m-2·s-1,其中红蓝光光强比为4∶1,光暗周期16/8 h。结果表明,光强增加有促进生菜生长作用,随光强增加生菜地上部干、鲜重明显增加,WL200和WL250处理下生菜地上部干重比WL150分别提高了24.6%和49.7%。与红蓝光相比,白光显著提高生菜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红蓝光提高了生菜叶片中大中量元素(N、P、Ca、Mg)和微量元素(Mn、Zn)的含量,白光则提高了K的含量,光质对C、Fe和Cu含量无明显影响。白光或红蓝光下不同光强对生菜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只是红蓝光在200 μmol·m-2·s-1光强下多种营养元素(N、P、Ca、Mg、Mn、Cu和Zn)含量到达最大。在白光200 μmol·m-2·s-1的光强下,P、K、Ca、Mg、Fe、Mn、Cu和Zn的累积量最大,而在红蓝光250 μmol·m-2·s-1的光强下,10种营养元素的累积量均最大。相同光强下,红蓝光有利于生菜体内N、P、Ca、Mg、Mn和Zn含量的提高,而白光则更有利于C、N、P、K、Mg和Fe等的累积。因此白光处理更有利于促进生菜生长,并提高生菜体内N、C、P、K、Mg和Fe的累积量,其累积量的提高主要是由较高的生物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对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在不同海拔梯度设置标准样地,分层取样,分别测定了土壤pH、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结果表明:1)秦岭火地塘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变化特征:土壤pH值为5.59~6.65,容重为0.78~1.40 g·cm-3,孔隙度为36.29%~69.04%,有机质含量为16.84~70.14 g·kg-1,全氮含量为0.32~3.05 g·kg-1,全磷含量为0.32~0.69 g·kg-1,全钾含量为15.28~23.24 g·kg-1。2)火地塘地区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随海拔梯度和采样深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pH、容重随土层深度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随土层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