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油松飞播林直径结构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凤县油松飞播林33块标准地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85%的标准地林分直径分布规律不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只有15%的标准地林分直径分布规律比较符合标准正态分布.88%标准地偏度数值大于0,为左偏,有76%标准地峰(峭)度数值小于0,其曲线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平缓.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数值减少,偏度数值增加,峰度变化规律性不强;株数和断面积累计百分数曲线由缓和趋于剧烈,快速上升期跨越的径阶数量减少,林分集中在2、4、6径阶的林木株数较多. 相似文献
2.
陕西商洛油松飞播林生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陕西商洛地区30年生油松飞播林设置样地开展林分结构调查,并获取28株解析木,运用WinDENDRO软件进行树干解析,统计分析陕西商洛地区油松飞播林的生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30年生油松飞播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值分别为(10.52±0.18)m、(10.99±0.28)cm和(0.061 9±0.001 8)m3;该地区油松树高生长率在20a以后趋于减慢、胸径与材积生长率25a以后趋于减慢。2)海拔、坡位、坡向和林分密度对油松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立地因子、林分密度条件下,油松生长情况差异显著。其中海拔800~1 000m范围内油松生长表现最好;阴坡、下坡位油松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坡向、坡位;密度则以1 000~1 400株.hm-2适宜。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油松飞播林生产现状,对林分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油松飞播林应分为种苗期、生长发育期、生长稳定期与衰退期;并根据不同发育期的生长特性,提出了封育、密度调控、林分改造等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典型针叶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可燃物负荷量模型,为可燃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结合林分因子(胸径、树高、郁闭度、冠幅、第1活枝高)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在北京市7个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和侧柏林,每种林型各设置42块样地,调查和测定了2种针叶林的可燃物负荷量(上层枯叶、下层... 相似文献
5.
6.
保留密度对油松飞播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丹凤县流岭林场的标准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测树学方法,研究了不同保留密度和不同坡向对油松飞播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密度的变化对树高生长影响不大,对林分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显著.在阳坡,当保留密度为2 800~6 300株/hm2时,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36~0.28 cm,单株材积生长量为0.001 24~0.000 62 m3;在阴坡,当保留密度为1 125~5 306株/hm2时,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54~0.33 cm,单株材积生长量为0.003 6~0.000 98 m3,呈现出随保留 相似文献
7.
油松飞播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运用灰色模型GM(1,1)建立了油松飞播林年龄与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生长模型。结果发现:在幼龄林期内,林木生长有3次减缓的波动,波谷分别出现在第9、14、19年时。即从第9年起,基本上有每5a1次周期性减缓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9.
对秦岭山区60多块25年生油松飞播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油松飞播林密度差异较大(51~366株·500 m-2)。高密度林分为纯林,林下几乎无活地被物,植株枝条稀疏,冠幅较小,绝大多数偏冠,林分平均直径小(10.6cm),生长速度慢;疏林是较稀疏的混交林,树木枝繁冠大干尖削,林分平均直径较大(16.5 cm),直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大;中密度林分处于二者之间。建议对不同密度和特征的林分尽早采取相应的抚育措施,以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生长,增强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杉檫混交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杉檫混交林标准地的调查,应用回归分析,建立林分地表可燃物载量与主要林分因子动态关系的数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林分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变化影响显著,1h时滞可燃物载量变化与林分平均年龄和郁闭度关系最密切;10h时滞可燃物载量变化与林分平均树高关系最密切。在实际中拟合效果良好,可用于描述杉檫混交林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动态规律,为分析杉檫混交林燃烧性及评价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在抗火性能上的差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人工林大国,人工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探究人工林内在影响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黄龙山林区野外业调查样地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建模,构建了含有环境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林分生产力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林分结构因子有0.338的正向直接影响,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之间有正向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问0.283、0.209。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837,直接影响为0.764,间接影响为0.073。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稳定性因子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19。林分稳定性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118。经检验各指标值均表明模型适配性较好,模型显示结构因子与稳定性因子、生产力因子之间的影响强烈,通过改良结构,调整稳定性与生产力的经营思路可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北京西山林场选择不同疏伐强度油松林,疏伐强度分别是未疏伐林分(CK)、低强度疏伐15%(L)、中强度疏伐35%(M)、高强度疏伐50%(H)。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不同疏伐强度对林分可燃物载量及分布特征影响;应用BehavePlus林火软件,研究不同林分潜在火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载量随疏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即H>M>L>CK;2)各林分可燃物负荷量垂直分布均以0~2 m层最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3)不同疏伐强度对林分潜在火行为指标(火蔓延速率、火线强度、火焰高度及单位面积发热量)影响显著,趋势为L>CK>M>H。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地区的森林可燃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雨雪凝冻天气对不同密度马尾松天然中龄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雨雪凝冻后贵州省都匀地区不同密度马尾松天然中龄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马尾松天然林经雨雪凝冻后,损失量有显著差别,损失率为18%~34%,但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的加大,受损量趋于平缓。林木损失为正态分布,即主要损失林木径阶处于平均径阶周围,随密度的增大,损失林木径阶主要为低于平均径阶之下的小径阶。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人工油松林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1-4月仅占当年降水量的3.2%~17.0%,表现出春旱严重;(2)林地土壤含水量随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表现出1-2个月的滞后期,旱季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雨季及生长季末差异明显,0~3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小密度林地显著高于中密度和大密度林地(P<0.05)。(3)3种不同密度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具有相似规律,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低(P<0.05)。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在桂西北乐里林场的同一坡面上,选择6年生不同密度(处理1为1 050株/hm2、处理2为1 125株/hm2、处理3为1 200株/hm2、处理4为1500株/hm2)样地,研究其土壤(0~40cm土层)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1)各密度土壤pH为4.91~5.35,但差异不明显。2)各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28~34.70g/kg,平均值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3。3)各密度土壤N/P/K全量依次为0.67~1.60g/kg、0.49~0.99g/kg和11.02~21.56g/kg,平均值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4)各密度土壤速效N/P/K含量依次为79.4~143.0mg/kg、0.6~2.0mg/kg和194.5~959.2mg/kg,平均值依次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5)各密度土壤有效Ca/Mg/Cu/Zn/B的含量依次为397.8~959.2mg/kg、90.1~164.9mg/kg、0.45~1.25mg/kg、0.54~2.25mg/kg和0.11~0.21mg/kg,除Ca含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外,有效Mg/Cu/Zn/B含量与密度的关系不明显,差异微小。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差异,分析其随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机制,以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油松叶片、凋落物C含量以草原带最高,但其土壤C含量最低,叶片与土壤N含量均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叶片P含量以森林带最高,但其土壤P含量最低。2)叶片C∶N和C∶P以森林带最低,油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随降水梯度的升高而增加;森林草原带叶片N∶P为15.57,植被生长受到N、P元素共同限制,而森林带和草原带叶片N∶P均<14,油松生长受到N限制;土壤C∶P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P素释放潜力差。3)油松人工林叶片C含量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降低,N、P含量情况则相反;年平均降水、气温与土壤C、N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而与土壤P含量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条件变化对油松人工林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随机抽样和定点观察的方法对沈阳城区油松发生枯枝病的病情进行调查,并对病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在沈阳城区发生普遍,其平均发病率为47.23%,病情指数为14.88。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及林分因子关系紧密。阳坡发病轻,平均发病率为79.38%,病情指数为31.41;20~30年生油松发病重,平均发病率为80.02%,病情指数为40.94;林分密度越高,发病越重,林分密度>750株.hm-2的样地的平均发病率为93.04%,病情指数为47.22;树高15m以上的油松发病重,平均发病率为97.28%,病情指数为46.21;油松和红松混交林发病最重,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为68.59。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究辽东栎林、油松林空间结构特征,揭示林分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天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灵空山典型辽东栎林、油松林为例,选取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密集度(C)和林层指数(S)5个指标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年轮条估算林分生产力,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天然林空间结构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天然林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聚集分布的水平格局,整体林分呈弱中度混交状态。其中,辽东栎林处轻微劣势状态,油松林则呈中庸状态(U1=0.502,U2=0.471)。2种天然林密集度均持较高水平,辽东栎林略优于油松林(C1=0.955,C2=0.994)。2种天然林垂直结构均较为简单,油松林垂直结构略优于辽东栎林(S1=0.408,S2=0.419)。辽东栎林生产力(V1=3.828 t·hm-2·a-1)显著大于油松林(V2=2.909 t·hm-2·a-1)(P<0.05)。冗余分析表明,辽东栎林林分生产力与U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C、M、S呈负相关,空间结构指标中U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0.7%);油松林林分生产力与U、C和M呈正相关,与S呈负相关,与W呈显著负相关(P<0.05),空间结构指标中W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度达57.1%)。林分空间结构能有效解释天然林生产力变化(75%以上),可依据空间结构参数对林分进行优化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天然林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