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研究哈密瓜种植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筛选功能菌株及开展哈密瓜连作障碍的防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新疆五家渠市甜瓜之乡3个大田的哈密瓜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为材料,检测其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并分析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种植哈密瓜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哈密瓜种植后呈现出根际土壤pH显著增加,而土壤有机质、总磷、总钾等指标总体呈下降变化(P<0.05);哈密瓜种植后细菌α和β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略微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三个样地共检测到细菌43门、103纲、271目、440科、820属,其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粘球菌门、厚壁菌门为主要类群,甜瓜种植后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组成,其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随哈密瓜的种植而增加,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下降;全磷和pH是影响哈密瓜根际土壤细菌优势类群的主要因素。【结论】哈密瓜种植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导致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季节更替是影响森林土壤生物活性循环的重要因素,然而关于秦岭辛家山不同季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灌木林3种典型林分,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层(0~10, 10~20, 20~40和40~60 cm)β-1,4-木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4种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及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如下:1)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活性在四个季节均表现为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高于云杉林(Picea asperata Mast.)和灌木林,而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酶活性在四个季节均为云杉林(Picea asperata Mast.)高于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和灌木林。2)3种林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垂直变化均表现0~1010~2020~4040~60 cm。3)土壤酶活性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3种林分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的特征。4)相关分析表明,3种林分β-1,4-葡萄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说明秦岭山区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不仅与土壤养分相关,土壤水、热条件也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对比不同类型秸秆对强还原处理土壤(RSD)理化指标和微生物变化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晾干的玉米秸秆(CS),晾干的芒草秸秆(MS),晾干的玉米和芒草秸秆混合(CMD),新鲜的玉米和芒草秸秆混合(CMW)4个处理,并以化学熏蒸和仅淹水处理作为对照,以评估不同强还原物料处理土壤培养过程中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期间不同RSD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p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降幅达到83%~98%。与单一秸秆相比,混合晾干秸秆RSD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其中Shannon指数的增幅为49%,而混合新鲜秸秆处理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培养期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总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在CMW组先降低后升高,而在CMD组降低了51%。在细菌属水平上,CMD组伯克氏菌目中未分类的属(UC-Burkholderiales)、丛毛单胞菌科中未分类的属(UC-Comamonadaceae)、厌氧黏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bacteroides)相对丰度于培养结束时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antel检验表明具有特征性的细菌类群(如Anaeromyxobacter和Pseudobacteroides)与土壤pH、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且Anaeromyxobacter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强还原物料组成及晾干程度均对土培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设施甜瓜作为河北省特色农业,广泛存在连续种植、肥药过量施用,造成土壤性质恶化、微生态失衡等问题。本研究以河北省设施甜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及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调控措施分别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效磷18.8%和45.8%,降低土壤水溶性盐含量。与复合肥配施有机肥比,增施土壤调理剂提高土壤微生物和放线菌数量18.0%和43.8%,提升果实可溶糖29.4%;增施微生物菌剂显著提高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提升果实可溶糖22.5%;同时增施土壤调理剂和微生物菌剂显著提升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降低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显著增产40.3%,提升果实可溶性糖31.2%。因此,常规复合肥同时配施有机肥、调理剂和微生物菌剂具有显著降低土壤水溶盐含量、增加土壤细菌丰度、提高甜瓜产量、改善其品质的作用,可以在河北省设施栽培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马铃薯茎叶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土壤理化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组R)与不还田(处理组NR)土壤理化指标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与处理CK相比,马铃薯茎叶还田提高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达42.36~141.53 mg/kg。马铃薯茎叶还田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第45、90天时,还田处理土壤中12个细菌类群丰度显著提高,且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种间互作关系主要发生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且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种间互作强度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Latescibacterota、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粘球菌门(Myxococcota)、Bdellovibrionota、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肠杆菌门(Entotheonell... 相似文献
6.
【目的】新疆盐碱弃耕地开垦后用于棉花的种植,研究比较开垦前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分析开垦对土壤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比较弃耕地与开垦后种植棉花的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探索菌群所具有的特定功能。【结果】开垦显著地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弃耕地开垦为棉田后增加了细菌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是弃耕地土壤中主要的细菌门。开垦降低了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但是增加了Chloroflexi, 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聚类分析显示弃耕地与开垦后农田的细菌群落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开垦后进行棉花生产提高了土壤理化特性,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7.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考查了对二氯苯胁迫对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不同培养时间(4、18和45 d)和不同培养浓度(120、240、360和600 mg/kg)对二氯苯污染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基因组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在不同处理时间有明显差异.培养初期对二氯苯对土壤细菌群落抑制作用非常显著,土壤细菌中某些群落的生长受到抑制;不同处理在处理后期差异很小.在土壤培养初期,含对二氯苯240mg/kg的培养基上出现一条新增条带,为对照和低浓度对二氯苯土壤所没有,说明土壤中存在对二氯苯生长优势菌.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及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平原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湿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中的原始湿地、开垦后改种大豆田、林地3种土壤,采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上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并研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属的组成和丰度.结合Chao指数和ACE指数,发现农田细菌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及湿地土壤,3种土壤中辛普森(Simpson)、香农(Shannon)指数几乎相同,说明细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说明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后改变了土壤pH值、含水率及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对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森林土壤碳库动态和调控机理提供依据,比较分析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灌木林3种典型林分土壤0~60cm剖面(0~10cm、10~20cm、20~40cm和40~60cm)和不同季节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EOC)和可溶性碳(D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红桦林土壤EOC、DOC和MBC含量显著高于云杉林和灌木林;2)3种林分土壤EOC、DOC和MBC含量均在土壤剖面0~10cm达最大值,且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3)森林土壤MBC、EOC和DOC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3种林分的EOC均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DOC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MBC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4)3种林分中土壤有机碳与EOC、DOC和MBC呈极显著正相关,云杉林的DOC和MBC,红桦林的EOC和MBC,灌木林的MBC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除红桦林MBC与SWC不相关外,3种林分的EOC、DOC、MBC和SWC呈显著正相关。林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性变化不仅与林分类型相关,同时受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棕壤、暗棕壤及草甸土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土类在腐殖质组成及结合态腐殖质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棕壤、暗棕壤及草甸土的H/F值相比较,以暗棕壤最大,草甸土次之,棕壤最小;随剖面加深3种土类的H/F值明显下降。除草甸土、暗棕壤A层外3种土类腐殖质均以富里酸为主。3种土类的结合态腐殖质均以松结合态为主,且以草甸土相对含量最高,暗棕壤次之,棕壤最低;随剖面加深,棕壤、暗棕壤及草甸土结合态腐殖质相对含量有增大趋势。3种土类的土壤有机质绝大部分是以结合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对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在不同海拔梯度设置标准样地,分层取样,分别测定了土壤pH、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结果表明:1)秦岭火地塘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变化特征:土壤pH值为5.59~6.65,容重为0.78~1.40 g·cm-3,孔隙度为36.29%~69.04%,有机质含量为16.84~70.14 g·kg-1,全氮含量为0.32~3.05 g·kg-1,全磷含量为0.32~0.69 g·kg-1,全钾含量为15.28~23.24 g·kg-1。2)火地塘地区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随海拔梯度和采样深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pH、容重随土层深度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随土层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3.
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土壤类型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秦岭火地塘林区棕壤、暗棕壤及草甸土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类在磁性淋溶过程、养分状况及化学性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种土类的酸性淋溶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顺序为:暗棕壤>棕壤>草甸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在表层土壤N:棕壤>暗棕壤>草甸土,P:暗棕壤>草甸土>棕壤;K:暗棕壤>棕壤>草甸土;阳离子交换星、交换性盐基总量及盐基饱和度在土壤A层暗棕壤均大于棕壤及草甸土,而交换性酸及水解性酸小于棕壤和草甸土。这与不同土类上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的差异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蚯蚓活动对秦岭山地森林土壤碳氮的影响,明确蚯蚓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微宇宙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秦岭锐齿栎、油松、松栎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接种蚯蚓(E)和无蚯蚓(ck)2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重复,在试验开始后第5、10、20、35、60天采集土样,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净氮矿化速率。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通过自身活动,显著提高了3种林分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最大增加量为:锐齿栎7.74 g/kg,油松3.1 g/kg,松栎混交林2.01 g/kg;土壤全氮最大增加量为:锐齿栎0.77 g/kg,油松0.15 g/kg,松栎混交林0.1 g/kg,维持了C/N的稳定性。蚯蚓通过对凋落物的取食及自身的分解转化,显著提高了森林土壤中硝态氮、无机态氮及净氮矿化速率;3种林分土壤的最大净氮矿化速率为:锐齿栎3.91 mg/(kg·d),油松2.39 mg/(kg·d),松栎混交林2.72 mg/(kg·d)。可见,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碳氮含量,并加速土壤氮的矿化速率,对土壤养分的循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秦岭土壤环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秦岭土壤环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取样调查法,调查了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土壤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共捕获土壤动物5 048只,分别隶属于23个类群。土壤动物群落随土壤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土壤理化特性测定表明:腐殖质和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在5种土壤环境中的含量随着海拔增高向上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棕壤森林土、暗棕壤森林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中的含量比较高;供试土壤酸度随海拔高度增加逐渐增加:土壤pH值由7.08降至5.18;土壤容重总体上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土壤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刚好相反;土壤质地逐渐从壤质粘土变为沙质壤土;土壤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其中土壤细菌和土壤放线菌数量在暗棕壤森林土中最高,土壤真菌数量在棕壤森林土为最高,而在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陡然下降。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随土壤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依次为棕壤森林土褐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森林土高山草甸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土壤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并且和Berger-Parker生态优势度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红壤地区旱地土壤酸性强、肥力低,不同林地类型条件会对土壤性质和线虫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探究土壤响应情况,研究采用未开垦撂荒地为对照,选取了退耕还林和板栗林2种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对比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性质及线虫群落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板栗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分别为16.41g/kg和0.46g/kg;而荒地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最高,同时基础呼吸为28.36mg/(kg·d),显著高于另外2种土壤(P0.05)。同时荒地中土壤线虫数量达到最高,而线虫群落结构在3种类型的土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构成,其中荒地中植食者为优势类群,而退耕还林和板栗林中分别以捕/杂食者和食细菌者为优势类群,且不同林地类型对线虫群落各生态指数的影响并不一致;与荒地相比,其他2种土壤的性质和线虫的群落均呈现出退化的趋势。这些结果对当地的林地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野生藤本植物资源,丰富城市绿化美化的植物类群。【方法】采用样地与样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秦岭地区藤本植物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区类型、攀援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1)秦岭地区藤本植物种类丰富,共计36科98属285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科、属、种的18.18%,9.73%和8.27%,其中木质藤本164种,草质藤本121种;单子叶植物17种,双子叶植物268种。(2)秦岭地区藤本植物属有13个分布区类型,而热带性地理成分居首位,占53.84%。(3)秦岭地区藤本植物攀援方式有4大类,以缠绕类为最多,占50.53%;其次为卷须类和钩刺类,分别占31.23%和13.33%,吸附类藤本种类最少,只有4.91%。【结论】秦岭地区藤本植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加强对野生藤本植物的引种驯化,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研究了杜香-兴安落叶松林(LLV)、草类-兴安落叶松林(HLV)、柴桦-兴安落叶松林(BLV)、皆伐-兴安落叶松林(CL)、渐伐-兴安落叶松林(SL)、火烧地(LFB)6个样地土壤真菌的数量、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土壤真菌为CL(30.51×104cfu.g-1)>HLV(29.08×104cfu.g-1)>BLV(28.60×104cfu.g-1)>LLV(26.04×104cfu.g-1)>LFB(17.87×104cfu.g-1)>SL(13.39×104cfu.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真菌数量呈递减趋势;从兴安落叶松林土壤中共分离到真菌19属,优势菌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头孢属(Cephalosporium)、毛霉属(Mucor);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与优势度指数(D)随样地不同而发生变化,以皆伐-兴安落叶松林最大,渐伐-兴安落叶松林最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