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黑柿1号’果实品质进行评价,给‘黑柿1号’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依据,对‘黑柿1号’以及涩柿‘红灯笼’‘火罐柿’‘八月黄’‘方柿’和甜柿‘次郎’‘阳丰’‘新秋’‘禅寺丸’等9个品种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柿果中的还原糖、类黄酮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均与甜、涩柿类型无关,只与柿品种有关;‘黑柿1号’平均单果重126.56 g,果个中大,果形长圆,果皮乌黑,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22.42%、19.46%、16.33%和396.92 mg/kg,均显著高于供试的其他品种。‘黑柿1号’果形优美,果味浓甜,品质优良,是值得推广的特色良种。  相似文献   

2.
2001年春天在河南洛阳园林科学研究所定植18个柿子品种,其中涩柿品种12个,甜柿品种6个。通过近4年的试验观察,选出斤柿、方柿、黑柿、阳丰4个适应性好、抗病能力强、没有大小年现象、生长结果表现优良的品种。这4个品种可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柿树适栽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3.
黑柿是我国柿中的珍品,它具有独特的外观,含糖量高,风味浓甜等突出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价格远高于其他柿品种,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为了丰富我省的柿品种资源,有目的地指导广大果农朋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洛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春季,同河南省林科院协作引进该品种,建立试验园.进行引种和早期丰产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黑肉柿是一种新型水果,其经济价值高。为推进黑肉柿产业在广东地区快速发展,引进黑肉柿在广东中山种植观察。通过对黑肉柿连续6年的引种栽培观察,总结了黑肉柿的种子形态特征、植物学特征、物候期、主要经济性状、果实营养成分、抗逆性、病虫害、采收和耐贮性等综合性状,测定了出苗率、投产期,同时总结了黑肉柿的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表明,黑肉柿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水果兼生态景观效果好的多用途树种,值得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种植,并分析了黑肉柿在食品、药品方面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江永县柿"黑顶"果自2002年以来呈发展之势,严重影响柿果加工、农民增收和柿产业发展。为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根据田间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对柿"黑顶"果的病原、病症、病名、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柿树若管理不当,会出现隔年结果现象,生产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避免大小年结果现象。一是选择丰产稳产品种。如选择日本大磨盘柿、富有、次郎、黑柿、牛心柿等。二是加强肥水管理。开春时,要从柿树树干向外由浅到深翻土,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呼吸作用,利于根系扩张生长。在结果大年时,首先要保证基肥加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东莞市柿品种资源较少.当地柿品种产量较低,品质较差,商品价值不高,因此,当地果农较少种植柿树。为推动当地柿树生产的发展,广东省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4月从与东莞气候相似的地区引进潮州大红柿、封开无核柿和紫金无核柿3个优良柿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经4年观察试验,初步认为,潮州大红柿和封开无核柿表现较好,可在当地推广种植;紫金无核柿品质与当地柿品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正> 日本果树试验场于1938年开始柿育种,第1次柿育种于1959年选育出了晚熟柿品种“骏河”,第2次柿育种于1970年选育出了早熟柿品种“伊豆”,但伊豆柿树势弱,因生理落果而产量低。1968年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干果课题组常年供应核桃(中核系列、短枝系列、辽核系列、中林系列等品种):石榴(大果黑籽甜、突尼斯软籽、超大籽等):枣(中枣系列、鲁北冬枣、金丝新四号、观赏系列等);柿(甜柿、黑柿等):美国大杏仁、板栗、山楂、仁用杏、无花果、开心果等优良品种苗及接穗。  相似文献   

10.
柿一般分为甜柿和涩柿 ,而甜柿又分为完全甜柿和不完全甜柿 ,涩柿又分为完全涩柿和不完全涩柿。涩柿的性质很稳定 ,温暖地带栽培通常也表现为涩柿 ,但甜柿在冷凉地区栽培 ,成熟期不能完全脱涩而变成了涩柿。日本甜柿和涩柿划分的标准是在北纬 36°以南的气候条件下 ,表现为甜柿的品种称之为甜柿 ,表现为涩柿的品种则称之为涩柿。据调查 ,日本 4 0 0个主要柿品种中 ,完全甜柿品种占 13% ,完全涩柿品种占 4 4% ,不完全甜柿品种占 32 % ,不完全涩柿品种占 11%。1 完全甜柿品种花御所 原产日本鸟取县 ,晚熟品种。树形高大、直立 ,树势强。具有…  相似文献   

11.
黑柿原产于陕西眉县,是我国柿子中的珍品,具有独特的外观和风味,含糖量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价格远高于其它品种柿子,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为了丰富我省的柿子品种资源,有目的地引导广大果农朋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洛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春季,同河南省林科院协作引进该品种苗木200株,建园1333.3m^2,现将试栽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柿属于柿树科,柿属,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 柿果营养丰富,富含糖、类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是人们喜爱的大众果品。但柿果采收后很快成熟,果肉变软,不耐贮运,所以柿果贮藏有一定的难度。 一、不同品种的耐藏性 一般来说,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含水量少的柿果比含水量多的柿果耐贮藏,同一品种迟采的比早采的耐贮藏。河北的大盖柿、莲花柿、绵羊柿,山东的牛心柿、镜面柿,陕西的火罐柿、鸡心黄柿等,都是耐贮藏的优良品种,可贮5~6个月。甜柿中的富有、次郎等品种耐藏性也较好,而涩柿中的燥柿、盆柿…  相似文献   

13.
为丰富和优化涩柿品种结构,费县科技开发中心于2001年由河南商丘引进日本斤柿品种试栽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大红袍柿原产河北省元氏县,是我国地方名柿,也是我国柿品种中非常重要的品种资源。因其皮薄、肉细、甘甜、色美而闻名遐迩,享誉中外,长期以来被日本、以色列的育种专家所关注。大红袍柿历史悠久,但多年来一直处于粗放的生产管理状态。现将几年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山西省主要涩柿品种间的差异,提高品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试验以山西省16个主栽和地方涩柿品种为材料,通过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10个品质指标中,β-胡萝卜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单宁含量和单果质量品种间差异较大,其余6个指标品种间差异相对较小;单果质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项主要特征指标可作为涩柿品种果实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盖柿、磨盘柿、平柿、方柿、板柿、笨盖柿6个品种品质较好,适合在山西省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16.
柿树是莱芜市莱城区主要经济树种之一,主栽品种为牛心柿、四丰柿和磨盘柿等涩柿品种。2002年以来,又先后引进富有、次朗和伊豆等甜柿品种。这些甜柿品种定植后3~4年陆续结果,但2006年5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都有大量花和幼果脱落,以6月上中旬最为严重。为此,我们先后在牛泉镇张积庄和风城办事处山子后村对落花落果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一些防落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落花落果率由80%下降到40%.  相似文献   

17.
柿品种鉴定及分类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柿品种数目,分布以及利用形态特征、同工酶谱、分子标记进行柿品种鉴定的研究概况;对国内外现有的柿品种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也进行了简要阐述;还较扼要介绍了我国柿品种资源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金柿,又名斤柿,是北京雪山苗圃和河南省林业厅1996年从日本引进、经过多年栽培实验和驯化成功的早熟品种。我县于2001年冬从郑州金柿基地引入苗木。经过4年的栽培观察认为,该品种适应性强、结果早、果大、丰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宜浅山丘陵地区适当发展。1引种地基本情况海拔40  相似文献   

19.
<正> 柿是河南省主要栽培的果树之一,年产鲜柿2.3亿斤,据1980年统计居全国第二位。我国柿品种多为涩柿类,成熟期一般较晚,多集中在10月份前后。为了发掘优良的柿树种质资源,延长柿子供应期,我们从1983年起就在省内调查收集极早熟柿和甜柿  相似文献   

20.
‘黑柿1号’是从太行山野生柿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黑色、早熟、优质柿新品种。果实长圆形,果蒂下有肉座状环形缢痕,果皮细致光滑、无纵沟,颜色乌黑而有光泽,上被白色果粉。果肉橙黄色,肉质细腻,味浓甜。果实中等大小,平均单果质量126.56 g,最大果质量232.38 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43%,维生素C含量406.0 mg·kg-1,总糖19.46%,还原糖16.33%,总酸0.08%,髓小,成熟后实心,无种子,耐贮运,容易脱涩,品质上等。该品种树势强健,萌芽力强,树冠呈圆头形。在郑州地区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开花,9月中旬起果实由黄逐渐转黑色,果实发育期130~140d,9月下旬成熟,采收期可延长到10月中下旬。该品种单性结实,结果早,丰产性强。嫁接苗定植第2年即可开花见果,第5年进入丰产期。坐果后和膨大期生理落果少,大小年不明显。‘黑柿1号’抗逆性强,病虫害相对较少,特抗炭疽和角斑病等病害。该品种果皮较厚,上被果粉,耐贮藏,采后常温下可存放30 d以上,冷藏条件下可贮藏3~4个月。该品种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抗寒、抗旱,耐瘠薄;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柿子适生区的平地、丘陵山地均可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