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赤霉烯酮的液相色谱法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可准确、快速测定粮食、食品、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液相色谱方法.比较了液液萃取、多功能净化柱、硅胶柱和免疫亲和柱的净化效果,筛选出最佳的提取、净化方案.最佳方案的检出限为3.9 μg/kg,液液萃取净化法的回收率在92.1%~101.9%之间,多功能净化柱净化法的回收率在86.5%~95.8%之间.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主要危害和降解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物理和化学降解法存在能耗高,破坏粮食品质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而生物降解法具有效率高、特异性强、对粮食品质无影响和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毒素降解方法。同时,还概括了生物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主要作用机理,为后续相关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麦和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初探(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扦取小麦样本48份,玉米样本33份,采用单克隆抗体生物免疫技术和荧光光度仪测定扦取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为100%,浓度范围0.014~0.47mg/kg。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为100%,浓度范围0.018~0.73mg/kg。玉米污染程度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小麦及面制食品重要的安全风险之一。为明确真菌毒素在小麦磨粉及食品加工链条中的变化规律,解决目前我国尚缺少面粉和面制食品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问题,开展小麦真菌毒素污染风险评估,以受玉米赤霉烯酮(ZEN)污染的小麦为材料,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了不同磨粉组分及馒头、面包、面条加工过程中不同环节加工品中ZEN的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磨粉后粗麸皮和细麸皮中ZEN的含量显著升高,达到小麦籽粒的2倍以上,小麦粉中ZEN的含量平均降低70%以上;小麦粉加工成馒头和面包后,ZEN的含量分别增高1.8倍和1.0倍,加工成面条后因ZEN在煮制过程中部分溶于水中而降低3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过程对小麦及面制食品中的毒素水平有显著影响,对小麦、面粉及不同的小麦制品分别制定ZEN限量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分子对接是模拟受体和底物之间通过能量匹配和几何匹配而相互识别的过程。其被广泛运用于虚拟筛选活性物质以及初步判断分子活性和毒性等领域,并对实体分子活性毒性实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实验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 3.1client,以强雌激素活性的17β雌二醇作为阳性对照,对粮食中的主要毒性物质-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两种降解产物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的雌激素活性进行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对于雌激素的两种特异性受体α雌激素受体以及β雌激素受体的结合能量分别为-38.9894kcal/mol、-41.937kcal/mol、-27.6144kcal/mol,软件对接评分分别为:玉米赤霉烯酮113.570和106.956;α-玉米赤霉醇94.0647和72.6476;β-玉米赤霉醇115.28和107.458;计算机对接实验表明,这三种物质均有很强的雌激素活性,并且活性大小为:α-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烯酮β-玉米赤霉醇。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与冬小麦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傅永福  孟繁静 《作物学报》1994,20(3):271-276
实验采用酶联免疫法分析了冬小麦(燕大1817)(Triticum aestivum L.Yan Da 1817)在不同条件(低温、短日或长日)下内源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以下简称ZEN)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在不同时期外施ZEN探讨外源ZEN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EN可能是冬小麦生长与发育的重要调节物质之一。短日诱导可以代替低温春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析方法。方法的定量检出限为9.5μg/kg,相对标准偏差低于7.2%,回收率为89.2%~111.5%。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用于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析方法.方法的定量检出限为9.5μg/kg,相对标准偏差低于7.2%,回收率为89.2%~111.5%.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用于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以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为例,通过对标本采集及其处理、测量前的物品准备、操作过程的影响因素、判读结果的分析等环节中注意事项的描述及分析,减少人为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提高检测的准确度。该文中部分内容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食品中真菌毒素时是通用的,在食品卫生检测中会经常用到。  相似文献   

10.
11.
以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为模板,用MTT比色法研究了玉米赤霉烯酮对以上两种细胞株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在所测浓度范围内,玉米赤霉烯酮对这两种细胞的抑制率随其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其作用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玉米赤霉烯酮对这两种细胞的抑制率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再增加。实验结果证明在2.50μg/mL和1.25μg/mL的最高浓度下,玉米赤霉烯酮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的抑制率分别为86.61%和67.06%,可见其肝毒性和肾毒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臭氧在粮食农药残留降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臭氧降解粮食中的农药残留,效果明显,成本较低,并有利于仓储企业绿色储粮。通过试验发现,用20mg/L-30mg/L浓度的臭氧处理小麦扣玉米等有机磷残留有很好的效果,降解速度最快可达每天12.3%。  相似文献   

13.
14.
由Fusarium gramineanun Schwabe引起的赤霉丝疫病给小麦种子品质和产量造成了很大损失。赤霉丝疫病通过小花不育和籽粒灌浆差造成减产,并严重降低了种子出苗率。受到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的植株降低了籽粒品质,这是由于储藏蛋白质、纤维素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5.
磷化铝间歇熏蒸对锈赤扁谷盗致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磷化铝间歇熏蒸法,使粮堆内部各处PH3浓度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有效浓度之上,无虫期超过12个月,有效地防治了锈赤扁谷盗。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赤霉毒素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毒素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有毒害和致死作用;赤霉毒素使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的株高、根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根系还原力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并使电导率值升高.  相似文献   

17.
以树莓果实为试材,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6.42、12.84、19.26 mg/m3)臭氧熏蒸处理1 h后在(0±0.5)℃的条件下贮藏16 d,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臭氧熏蒸处理对树莓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臭氧处理可使树莓果实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抑制腐烂,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实亮度L*值和a*值,抑制丙二醛含量的上升。此外,较低质量浓度的臭氧处理有利于维持树莓果实中的总酚含量,其中以6.42 mg/m3臭氧熏蒸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配方对复合菌系GF-20活性的影响,提高复合菌系的保存稳定性和施用便利性,以复合菌系GF-20为对象,采用滤纸条法研究不同载体及其不同负载量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采用失重法测试粉剂产品的秸秆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硅藻土做载体时,菌剂的滤纸降解能力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最佳负载比为2:1(菌液体积:载体质量,mL: g),在此条件下制成的菌剂在低温(10℃)下的玉米秸秆降解率比对照高9.5%,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显微镜观察发现,菌剂处理后秸秆表皮出现明显缺刻和断裂。以上研究表明复合菌剂GF-20粉剂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秸秆降解能力,可促进北方高寒地区玉米秸秆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熏蒸方法防治锈赤扁谷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本库锈赤扁谷盗抗性进行测定,采取DDVP(粮面施药)与AIP(粮面与通风口间歇投药)混合整仓环流的熏蒸方法;DDVP(通风口施药)与AIP(粮面膜下拉小布袋与通风口间歇投药)混合膜下环流的熏蒸方法,防治锈赤扁谷盗,对比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