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疑似刚果嗜皮菌感染的盘羊皮肤病料中分离刚果嗜皮菌,并进行鉴定。将皮肤病料于28 ℃风干、粉碎,加无菌水浸泡15 d,静置,取上清加6%酵母膏液,60 ℃条件下30 min,混匀后连续10倍倍比稀释涂板,37 ℃培养48 h后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细菌形态学、培养特性、间接免疫酶标染色法鉴定,并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刚果嗜皮菌16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得到与预期相符的606 bp基因片段,结果证实该盘羊分离株为刚果嗜皮菌。  相似文献   

2.
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于1915年首次在刚果的发病牛分离到.嗜皮菌病在非洲很普遍,现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生并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我国于1969年从牦牛身上发现并分离到该菌,1984年兰州兽医研究所检查了19个省区的黄牛、奶牛和水牛,均有不同程度的抗体存在.现将该菌的研究现状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嗜皮菌病也叫链丝菌病,是一种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牛和其他大动物常见的皮肤感染。炎热潮湿的环境易引起刚果嗜皮菌的接触感染,皮肤的机械性伤害以及外寄生虫损伤皮肤也会造成刚果嗜皮菌的感染和传播。2005年11月底,新疆兵团农七师123团澳牛场要求对该场1份病料进行化验,病料为浓稠的黄绿色脓汁,来自患病牛的局部病灶。患牛背部有1个拳头大肿块,右侧后乳房上有1个乒乓球大肿块,无其他异常。1临床症状病牛患部有轻微隆起,皮肤表面附着毛发并有痂皮,局部穿刺有浓稠的黄绿色脓汁。移走结痂的毛发丛,可露出粉红色真皮层。2诊断染色镜检:无菌抽取…  相似文献   

4.
1病原及其传播 牛、羊嗜皮菌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牛、羊皮肤传染病,以形成局限陛痂块和脱屑性皮疹为特征。刚果嗜皮菌为革兰氏阳性、非抗酸的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相似文献   

5.
<正>绵羊刚果嗜皮菌病是近年来新传入我国的外来人畜共患病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该病病原在1915年首次在刚果发病牛身上分离到,目前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并且有蔓延的趋势。1969年,我国首次从牦牛身体上分离到绵羊刚果嗜皮菌;2002年6月份,绵羊刚果嗜皮菌病在新疆塔敏垦区161团发生并首次在国内报道。由于对该病防治缺乏基本的认识与经验,又无有效疫苗预  相似文献   

6.
<正>绵羊刚果嗜皮菌病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各种动物及人的一种皮肤传染病,曾称绵羊真菌性皮炎、疙瘩羊毛病、羊毒样腐蹄病、皮肤雨伤病,以头部、腹部和四肢皮肤形成紧密粘着的毛结和红棕色痂块性皮疹为特征。1病原学嗜皮菌属于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的成员,菌体结构因培养基类型及培养时间不同而不同,有菌丝期和孢子期两个  相似文献   

7.
分离出了刚果嗜皮菌,有时与疣状发癣菌一起发现,这些从五个群分出的病原,遍布于Hidolgo,Quitana Roo与墨西哥等地,惜未提时间与感染牛数。  相似文献   

8.
绵羊刚果嗜皮菌的分离鉴定及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似嗜皮菌感染绵羊的皮肤疙瘩病料中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对其形态、培养特性、生长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等研究,证明分离株为刚果嗜皮菌。人工感染羔羊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绵羊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人工感染死亡绵羊皮肤中再次获得同种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林可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复方磺胺、土霉素、氟苯尼考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嗜皮菌病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B类疾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浅表的渗出性、脓疱性皮炎,局限性的痂皮和脱屑性皮疹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嗜皮菌病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B类疾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浅表的渗出性、脓疱性皮炎,局限性的痂皮和脱屑性皮疹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嗜皮菌病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B类疾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浅表的渗出性、脓疱性皮炎,局限性的痂皮和脱屑性皮疹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1980年12月至1981年5月,对Kaduna中央屠宰场屠宰的绵羊93只,山羊107只及一牧场的绵羊30只,均采取血清样本,进行间接血凝反应以检查刚果嗜皮菌的抗体,结果滴度1.16,估计还高于此。其中屠宰羊的阳性率绵羊为28%,山羊为23.2%。牧场的38只羊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嗜皮菌病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B类疾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浅表的渗出性、脓疱性皮炎、局限性的痂块和脱屑性皮疹为特征。嗜皮菌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畜牧业的生产和制革工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同时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14.
绵羊嗜皮菌病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动物嗜皮菌病的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发表的刚果嗜皮菌属的部分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从发病绵羊皮肤病料提取的基因组DNA得到了大小约500 bp的DNA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并测序表明,与GenBank发表的刚果嗜皮菌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0.632%.而猪胸膜肺麦放线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扩增结果为阴性;PCR的敏感性试验显示,这时引物能够检测到1 ng的DNA.表明此PCR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可用于嗜皮菌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5.
马嗜皮菌病     
以前嗜皮菌病见于绵、山羊。马嗜皮菌病目前在挪威已有报道。马嗜皮菌病的临床特征是被毛粗乱,脱毛,渗出和结痂,主要发生部位是在马的背部和沿四肢而下,一般没有痒感。但是,皮肤压痛有时很明显。在较潮湿的夏末和秋季发病。在干燥气候和寒冷气候后自动痊愈。全身或局部治疗效果不同。此病仅有轻微的接触性传染,甚至在高度接触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对健康动物的传染扩散。以临床症状和分离出刚果嗜皮菌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6.
绵羊刚果嗜皮菌病是近年来新传入我国的外来人畜共患病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该病病原在1915年首次在刚果发病牛身上分离到,目前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并且有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嗜皮菌病(streptothricosis)是食草动物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皮肤病。牛、绵羊、马和驴易感,也能传染给人(ALbrecht等1974,Berger和streeten 1981)。本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以渗出性皮炎及毛发粘连形成角质痂皮为特征。呈全球性分布的本病,在热带非洲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仅在尼日利亚,1230万头牛中约10%在雨季昆虫活动猖獗期患此病。由于增重慢,产奶量降低和皮革破损造  相似文献   

18.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制备了鱼类嗜水气单胞菌(AH)-77株兔抗血清,建立了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的方法。该法能有效地检测人工感染鳟鱼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原体,对杀鲑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爱德华氏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整个过程可在2.5h内完成,是一种有前途的鱼类嗜水气单胞菌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间接荧光抗体法快速检测中国淡水鱼主要病原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春 《中国兽医学报》1998,18(5):466-468
本研究制作了6种兔抗中国淡水鱼主要病原菌(鳗弧菌,弧菌Ⅰ组淡水亚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柱状嗜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鲁克氏耶尔森菌)的纯化抗体,用间接荧光抗体法与各病原菌以及来源于水环境和鱼体分离菌发生反应。结果,抗各病原菌抗体在1∶500稀释后,只与其相应菌株发生特异性荧光反应,而不与其它病原菌株以及水环境和鱼体分离菌株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可在100min内定性检出抗原。作者推测,此法能用于检测中国鱼类病原菌的并发、继发和混合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作者试图用嗜肺军团杆菌感染马,以测定其病原性和评价马作为本菌的带菌者的作用。以前的研究表明,马群中普遍存在抗嗜肺军团杆菌抗体,在检查过的600份血清中,存在此抗体者超过30%。通过静脉注射和气溶胶接种法给马实验感染嗜肺军团杆菌philadelphja 1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