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杂交种不同世代叶绿素含量变化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喜华  史振声 《玉米科学》1995,3(3):051-053
叶绿素合量是一项重要的生化指标。本试验以不同玉米杂交种的不同世代研究了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杂交种间、世代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而不同世代内的叶片之间差异不显著.世代间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并不是随着世代增加而递减。有的杂交种F2高于F1,而有的杂交种F3高于F2,世代间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几个自交系组配高产紧凑型杂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彪  张启行  兰发盛 《玉米科学》2000,8(3):033-036
以近年育成的部分玉米新自交系和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0078、32和152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高和叶夹角,改善F1的株型结构,可用来组配紧凑型杂交种。698-3和200B既能改善F1的株型,还能改进F1的部分产量结构,用其作亲本有利组配出高产紧凑型杂交种。新选系7613和273能显著改进F1的产量结构,其产量配合力显著高于平均效应,属于高配合力自交系,用其作亲本易配出高产杂交种,但其株型要视另一亲本的株型而定。  相似文献   

3.
华玉4号雄性不育化育种过程及其种子生产体系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华玉4号是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育成的单交种,1998年3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1999年5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为了提高制种质量和节约种子生产成本,于1994~1997年进行并完成了华玉4号雄性不育化的育种过程。其母本系HZ85已转育成4种胞质类型的雄性不育系:HZ85cms唐徐、HZ85cms双、HZ85cmsS和HZ85cmsM,它们的雄花不育性稳定,其完全不育株率均>98%,高度不育株率<2%,无正常散粉株。转育成的4个雄性不育化组合:华玉4号唐徐、华玉4号双、华玉4号S和华玉4号M均属恢复型杂交种,它们F1代可育株率达到92%~100%,散粉结实正常,都可单独在生产中使用,不需与正常胞质的华玉4号掺合使用。它们的生产力和抗病性与华玉4号处于同一水平。文中介绍了华玉4号雄性不育化的育种过程;两段十区的不育化杂交种子生产体系;玉米胞质检测分类的生物分子技术方法;提出了利用玉米雄性不育胞质杂交种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主要有三种途径:即人工去雄法、核雄性不育两系法和胞质不育三系法。胞质不育三系由于细胞质的减产效应和恢复系单一,未能实现商业应用;我国大部分单位采用人工去雄法生产杂交棉种子,但F1代种子生产的高劳动投入已成为人工去雄法大规模利用的“瓶颈”;以四川农科院经作所为代表而采用的核雄性不育两系法目前得到扩大应用,其中以转基因抗虫核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在全国主产棉省的示范应用最受棉农欢迎。1棉花核不育杂交组合的共同特点1.1种子生产技术要求高。棉花核不育杂交组合的母本均为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制种时需在蕾期识…  相似文献   

5.
1989~1993年利用当地主要致病菌──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新鲜菌剂,采用伤根法对436份自交系和53份杂交种进行了人工接菌试验及其杂交种与自交系间抗性遗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亲缘的姊妹系对玉米茎腐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相同,利用含有一个高抗亲本的二环材料不一定能选出高抗新品系来,而应用含有两个抗病亲本的二环材料却易育成高抗系;玉米自交系对茎腐病的抗性与对其它病害的抗性无“拮抗”作用,杂交种F1代对茎腐病的抗病指数一般表现出优于其双亲平均抗病值;杂交种F1代对茎腐病的抗感病性多趋向于母本的抗感病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抗虫杂交棉主要是人工去雄杂交种和核不育杂交种。人工去雄制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种子价格高,实际生产中部分种子企业使用人工去雄F2种子当作F1种子,产量优势大幅度降低.抗虫性和纤维品质整齐度变差.伤害了棉农和棉纺加工企业的利益。利用核不育系制种.制种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去雄.其制种效率比人工去雄法高3倍以上.种子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转育玉米大斑病抗病单基因Ht的实用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孝杰 《玉米科学》1994,2(1):025-026
对玉米自交系Mo17转育抗病单基因Ht2、Ht3,培育出Mo17的6个近等基因系,通过温室及田间人工接种玉米大斑病菌鉴定及配合力测定.得出在利用多基因抗性的基础上同时转育单基因Ht1、Ht2、Ht3、HtN,把单基因尽可能集中到一个自交系或杂交种上;形成“多质系”或“多系品种”,因而具有兼抗多个生理小种的作用,从而延长杂交种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川杂棉16为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种,通过四川省2006年审定,同时通过了国家长江流域和湖北省2006年区试.川杂棉16聚合了抗虫抗病、高产稳产、生产成本低等多种优良性状,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不抗虫母本制种相比,减少施药成本70%以上,制种产量提高30%以上;与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相比,减少了人工去雄的繁琐环节,生产程序简化,杂交种子成本降低40%.  相似文献   

9.
玉米株型、果穗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尹燕枰  王振林 《玉米科学》1995,3(4):008-011
本试验以14个玉米自交系及由其组成的9个杂交组合以及相应的F2代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自交系与杂交种之间及杂交种性状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玉米杂交种自交衰退的数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在母本与F1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高、穗直径和单穗粒重在父本与F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株高在父母本与F1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2) F1单穗粒重与株高、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 F1性状优势越强,F2衰退越重(r=0.8830).单穗粒重优势分别与行粒数和穗粒数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18和r=0.8441).(4) 单穗粒重的衰退主要是由穗粒数衰退所致(r=0.7473).穗行数,植株叶片数和叶向值的衰退值较小或为负值。  相似文献   

10.
棉花三系杂交种F1代出现不育株的根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三系杂交种中常出现一定比例的不育株,而影响了产量。通过以Wnafstu-1、Wnafstu-2两个不育系群体,恢复系Fan’s1号和恢复系原材料b两恢复材料为试材,严格控制授粉和开放授粉两种制种方式进行制种试验,研究产生不育株现象的原因。结果表明,恢复系种质不纯、制种过程中制种条件控制不严,是导致棉花三系杂交种中出现一定比例不育株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棉花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制种中,恢复系种质纯度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决定因素,制种条件控制不严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人为因素。同时对棉花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培育中,恢复系的选育标准和三系制种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