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只有经过发情、排卵、配种、怀孕、分娩之后才能产奶。发情是奶牛生产所必须的环节,正常的发情排卵是奶牛维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此,没有正常的发情,奶牛其他的生殖生理现象就不能正常进行,奶牛也就失去了饲养价值而不得不被淘汰。  相似文献   

2.
<正>奶牛经过发情、排卵、配种、怀孕、分娩之后才能产奶,而发情是奶牛生产必须的环节,正常的发情排卵是奶牛维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此,没有正常的发情,奶牛其它的生殖现象就不能正常进行,奶牛也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白母猪配种前的状态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按配种前的状态分为正常发情配种母猪组(仔猪断奶7 d内发情配种)与异常发情配种母猪组(仔猪断奶7 d后发情配种、流产后再发情配种、妊娠后复发情配种),比较2组母猪的繁殖记录,分析正常发情与异常发情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种前大白母猪的发情状态对窝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无显著影响(P>0.05);正常发情配种母猪产木乃伊胎数高于异常发情配种母猪,差异显著(P<0.05);异常发情配种母猪产死胎数有增多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通过对正常发情和异常发情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研究,初步了解了母猪配种前不同发情状态下的繁殖性能,为大白猪的繁殖管理、特别是配种前发情状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 正常发情征状奶牛属非季节性发情动物 ,只要营养充分 ,饲养管理良好 ,则可常年发情。奶牛发情持续期较短 ,从发情到排卵时间平均为 30 h。排卵时间一般在发情症状消失以后。大多数奶牛发情过程中都有爬跨现象 ,即母牛与母牛相互爬跨——俗称“同性爱”。多数奶牛都排单卵( 97% ) ,也有 3%的母牛可能排双卵 ,排多卵的极少 ,如果注射外源性激素 (如 PMSG、FSH) ,排卵数可增加 2 1 .6 %。一般右侧卵巢排卵多( 6 0 .5% ) ,左侧卵巢排卵少 ( 39.5% ) ;夜间排卵多 ( 85.2 % ) ,特别是在 0~ 6时排卵多 ,所以配种常在夜间。奶牛发情时 ,体温…  相似文献   

5.
及时准确地识别奶牛是否发情,对提高奶牛配种率极其关键.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针对发情不正常奶牛的病因和治疗方案,以及发情配种时间的鉴定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奶牛人工授精员的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奶牛的孕期发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有4%-8%的享奶牛会出现孕期发情现象。孕期发情的奶牛可以表现未孕奶牛的所有发情行为,但发情间隔时间并无规律。一般不构成孕期发情周期。表现服妥情奶牛的生殖器官既没有功能异常,也没有结构异常,孕期发情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在于,如果缺乏早期和准确的妊娠诊断睛有的怀孕牛会当成屡配不孕牛而遭淘汰,或者被再次配种。  相似文献   

7.
在正常情况下,辽宁绒山羊母羊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d,持续1-3d,并且具有明显的外部发情特征。但是也有部分母羊,其发情规律不符合母羊正常的发情表现,生理、营养、疾病、年龄、应激等因素都可能产生这种现象。不正常发情的母羊不管是冻精配种还是鲜精配种甚至本交,其受胎率都明显低于正常发情配种的母羊。现将母羊几种不正常的发情与正常的发情情况比较如下,并对异常发情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奶牛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势头强劲,奶牛的存栏数大幅攀升。然而,奶牛的配种问题,特别是适时配种,成了广大养殖户及畜牧兽医技术工作者的一大技术难题。笔者认为,要做到适时配种,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奶牛的发情时间,提高对奶牛发情鉴定的能力。现就如何掌握奶牛发情这一问题发表笔者的做法和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学习。1在运动场上奶牛发情表现1.1奶牛放在运动场上运动或休息时,发情母牛能接受其他牛爬跨,不发情的奶牛不愿接受其他牛的爬跨。发情没到旺盛期或发情盛期已过,奶牛不接受爬跨。发情母牛尾巴上有粘液粘着,后面大多…  相似文献   

9.
正常奶牛发情周期平均为21d(17-24d),青年母牛较成年母牛约短1d。发情表现比较明显,有性欲及性兴奋的时间平均约18h(10-24h),排卵发生在发情开始后28~32h。在临床上,奶牛常因为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环境温度突然变化等因素,导致奶牛体内激素分泌失调,引起异常发情的现象较多,往往造成失配或误配,给奶牛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异常发情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生殖机能紊乱,特别是卵巢机能不全的症状表现。临床常见的异常发情表现及辩证处理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奶牛不发情是指奶牛在预定发情的时间内不出现发情的一种异常现象,正常发情是妊娠的前提和基础,不发情母牛不能在产后最佳生理期配种受胎,最后可能导致长期不孕,造成奶牛繁殖率降低,饲养成本增高,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奶牛生后12个月达到性成熟,18个月以后就可以参加配种。发情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发情持续时间在24-6h之间,平均30个小时。排卵时间在发情母牛“打稳栏”后的8~12h之间进行。即早晨“打稳栏”晚间输精,第二天早晨再输一次,或晚间“打稳栏”。第二天早晨输精,当天晚间再输一次。其有掌握母牛的发情规律和配种时机,才能保证母牛排出的卵子和输入的精子在生命力最强的时间内相遇造成更多的受精机会。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牧场主要效益来源于奶牛产奶,母牛产犊后才能产奶。因此,牧场要将奶牛配种率提上去,提高配种率的主要措施就是要做好奶牛的发情鉴定工作。通过发情鉴定,不但可以判断奶牛发情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还可以判断奶牛的发情阶段,以便确定配种时间,从而提高受胎率。  相似文献   

13.
1母牛不育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的母牛不育的标准。通常奶牛每年繁殖1胎为适合。超过始配年龄,或产后的奶牛经过3个发情周期(65 d以上)仍不发情,或适龄繁殖母牛65 d以上配种不受孕或不能配种的,就是不育。2生育力的标准母牛的生育力主要受环境、管理及生物因素影响,其衡量标准多数与经济效益有关。现介绍比较如下:2.1Braun 制订的衡量美国荷斯坦牛的指标发情鉴定效果的几项指标:18~24 d检查到的发情牛数与36~48 d检出的发情牛数之比,正常应为6:1左右;在产后45 d左右配种,3次或不到3次输精受孕的牛应高于90%;配种后35~60 d直检,正常时未孕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高产奶牛繁殖性能的变化,获取最大化收益,试验采用对泌乳牛每天24 h持续监测系统统计每头奶牛发情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平均产奶量高于40 kg的奶牛发情持续时间(6.2±0.5)h短于低产奶牛(10.9±0.7)h(P0.01)。专家推荐所有泌乳天数达到75 d仍未配种奶牛有必要开始人工输精程序。如果定时配种程序从第75个泌乳天开始,则在第85个泌乳天进行配种。采用此种管理的牧场最大人工输精泌乳天数是85 d,牧场所有奶牛会在第85个泌乳天及之前得到首次人工授精。首次人工授精后33 d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对第一次输精的受胎率无影响。因此,可以改进定时配种程序,改进后奶牛两次人工授精间隔不超过42 d。  相似文献   

15.
胎衣在奶牛产后8-12h后仍停留在体内称胎衣不下。胎衣不下可导致奶牛不孕、发情延迟,配种次数增加,繁殖率下降,并引起牛全身感染,严重者可致母牛死亡。  相似文献   

16.
通常情况下,母牛到了1.5—2岁的配种年龄时就可以发情配种,可是有些时候在一些规模化养牛场中,有些母牛到了配种季节并不发情,如果这一部分母牛不能及时发情配种,就会影响牛场的生产,最终影响到整个场的经济效益提高。因此,怎样使这些不发情母牛在配种季节正常发情配种已成为养牛场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7.
高产奶牛发情、排卵规律及其与授精效果的关系北京市西郊农场(100094)王运亨发情、排卵是母牛繁殖活动中的主要生理现象,也是母牛能否配种、受胎的首要条件。探讨发情、排卵规律及其与授精效果的关系,对提高母牛繁殖力有重要意义。根据某奶牛场三年的配种和繁殖...  相似文献   

18.
3.2.5发情过程中适时配种 每天进行两次发情鉴定,在发情后的约24h(12-36h)进行第一次配种,间隔12-24h进行第二次配种。有的小母猪发情仅持续12-24h,表现出静立发情反应时应立即配种,若12h后仍在发情。则再配一次。母猪应在断奶后、第一次发情时配种。除非母猪在泌乳不到21d就断奶,否则,遇到最多的两个问题是下窝产仔数下降和断奶发情期延长。  相似文献   

19.
在奶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为没有正常的发情(排卵),母牛其他的生殖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在奶牛生产中,不发情的较常见。奶牛不发情时母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性周期停止。它使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使牛群残配率下降,进而降低牛场繁殖率,产犊间隔延长。繁殖人员对14月龄以上的后备牛不见发情症状的和产后60天不发情的母牛,应及时进行分析和生殖检查,并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应用生殖激素着手,使其恢复性周期。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奶牛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如何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成了广大养殖户及畜牧兽医技术工作者的一大技术难题。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做到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奶牛的发情时间,同时也使我们摸索到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使近年来的奶牛配种受胎率在97%以上。现就如何掌握好奶牛发情、适时配种这一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