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麦秸和氮肥对大豆结瘤固氮和植株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C/N比麦秸的“氮因子效应”,探讨麦秸和氮肥配合施用,以达到调节土壤氮素转化形态和大豆对土壤(肥料)氮源和根瘤氮源同化的协调。设计了施麦秸和无麦秸均配以等量氮的两级试验,于各生育期中测定大豆结瘤量和固氮酶活性,同时进行植株水溶质中氮形态(硝态、酰胺和酰脲态)的分析和土壤速效态氮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麦秸在旺盛腐解的过程中固定了土壤中的有效态氮,从而缓解了播种时施入尿素氮对大豆结瘤和固氮的抑制,并在结荚期又重新释放所固定的氮供籽实发育所需,从而使大豆生育期中对两种氮源同化得以协调,故获得麦秸+氮(10毫克/100克干土)比单施麦秸处理增产大豆11.0%,比单施等量氮增产43.8%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期对夏玉米氮素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提高了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NHI)。吐丝后穗部氮素积累迅速增长,茎鞘氮素转运主要集中在灌浆初期,叶片氮素转运主要发生在灌浆中后期。施氮使氮生理效率较不施氮处理平均下降了16%,处理间氮肥效率差异不显著。植株总吸氮量的60%~70%主要集中在吐丝至成熟期,以3叶期施氮+12叶展追氮处理,氮吸收最多,氮肥利用率(NHE)最高。与其它处理相比,3叶期施氮+12叶展追氮处理NVE分别提高了21.8个百分点和22.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精播高产小麦吸氮和土壤供氮特点及施肥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每公顷产7635kg小麦籽粒,全生育期植株吸氮量为247.5kg/hm2,其中冬前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18.8%,越冬期占10.8%,返青至拔节期占21.7%,拔节至孕穗期占29.5%,孕穗至开花期占9.5%,开花至成熟期占9.7%。各生育期的吸氮强度(每日每公顷吸氮量)以拔节至孕穗期最高,其次为返青至拔节期,但是氮素的相对积累速率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最高,其次为拔节至孕穗期。文中还讨论了施氮对叶片衰老、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氮肥的生产效率及适宜的施氮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麦秸还田后作物与土壤微生物争氮的矛盾,进行了夏大豆田补施速效氮肥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麦秸相同还田量的情况下,每亩配施5kg尿素的处理,土壤有机质积累量最好。大豆籽粒产量配施速效氮的比试验前增产29,93%。根瘤数及其干重也以施氮的为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广东旱坡地肥力较低、氮肥施用效益及其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进行了旱坡地春玉米氮吸收特征以及高产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对氮的吸收表现为:籽粒的吸氮量最大,占植株吸氮总量的60.0%以上;茎秆的吸氮量次之,占吸氮总量的15.0%一32.3%;苞叶、苞心的吸氮量最小。苗期吸收的氮量比较少,不超过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1.0%,且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比较小;孕穗期吸收的氮量不超过吸氮总量的35.0%。玉米产量随着植株吸氮总量、籽粒吸氮量的增加而按线性变化规律增加,两者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利用氮素肥料效应方程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氮肥施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最佳施氮量,并总结出旱坡地玉米高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齐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叶、茎吸氮量和植株总吸氮量呈增加趋势,穗吸氮量以中氮水平处理占有优势;在成熟期,叶、茎、穗吸氮量和植株总吸氮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氮素回收率呈递增趋势,说明低氮处理虽降低了植株氮素积累量,但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籽粒产量生产优势,提高了氮肥的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在不同的供氮水平下,接种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混作体系氮素吸收的影响。研究表明,双接种SH212和菌根G.m显著提高了大豆和玉米的生物量,在不施氮的情况下,双接种SH212和菌根G.m使大豆和玉米的总生物量比对照增加了37.3%;且就平均而言,双接种真菌和根瘤菌显著提高了大豆的根瘤数;在施氮和不施氮的情况下,双接种SH212和菌根G.m的大豆和玉米混作体系中总的吸氮量分别比不接种处理高65.4%和41.5%。因此,表明在合理的施氮水平下,双接种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本次试验为通过微生物作用提高混作体系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发挥间套作在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提供新的科学恩路。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麦秸还田后作物与土壤微生物争氮的矛盾,进行了夏大豆田补施速效氮肥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麦秸相同还田量的情况下,每亩配施5kg尿素的处理,土壤有机质积累量最好。大豆籽料平量配施速率氮的比试验前增产29.93%。根瘤数及其干重也以施氮的为高。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棉花-绿肥生产利用模式对棉花干物质吸收和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铃期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比翻压绿肥处理减少.叶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常规施肥+绿肥翻压18 000 kg/hm2为最高,而氮素转运量及转运率以常规施肥+绿肥翻压24000kg/hm2为最高.茎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转运率以常规施肥+绿肥翻压18 000 kg/hm2为最高.在翻压绿肥18 000 kg/hm2下,减施氮肥处理地上部干物质、氮积累量均低于不减氮处理,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各施肥处理子棉产量以常规施肥+绿肥翻压12 000 kg/hm2为最高,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1.53%,在翻压相同量绿肥下,子棉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91~1992年通过室内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对水田土壤施用稻草和氮肥后对土壤无机氮(NH4-N+NO3-N)固定-矿化动态、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稻草后,无论是否配施氮肥,在1个月内未观察到土壤氮素的纯矿化现象,施用稻草10天左右对土壤无机氮的固定率达最大值,以后则逐渐减少。种稻条件下,水稻分蘖期后施稻草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并一直保持到水稻收获;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植株吸氮总量,并提高了稻谷产量和生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土壤脲酶活性·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淮北地区砂姜黑土微生物量氮、土壤氮素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探索发展低碳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为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多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并且结合室内分析。[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小麦、玉米秸秆还田不施肥处理在2010年小麦播种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和2011年玉米播种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收获期土壤脲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21.93%、4.92%、35.88%、4.71%、21.79%、0.99%、31.52%、21.77%、8.52%、3.74%、12.89%,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加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小麦、玉米秸秆还田不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比单独施肥处理高出19.32%。[结论]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秸秆和氮肥配合施用对高肥力土壤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高肥力植烟土壤上研究施用小麦秸秆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30kg/hm^2及60kg/hm^2时,加秸秆处理比不加秸秆处理分别增产烟叶12.2%和13.9%,增加净收益47.65%和39.2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氮水平下,加秸秆处理比不加秸秆处理增加烟株茎围和可采收叶片数,降低烟株炭疽病及赤星病发生率,还可提高下、中、上部烟叶中总糖含量,降低烟碱、总氮及蛋白质含量,并使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和刺激性等指标优于不加秸秆处理,使评吸总分值高于不加秸秆处理0.5~2.5分,高于对照处理4.8~8.5分。综合各项分析结果认为施用秸秆并配施适量化肥是一项调控高肥力植烟土壤氮素过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继续,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继续下降,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中,以农肥土壤全氮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表明,农肥处理对增加碱解氮作用最大,秸杆次之,化肥最差,在耕作措施处理中,玉米连作和休闲处理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不明显。证明利用休闲方式恢复土壤氮库容量是消极的,而绿肥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5 cm和15-25 cm土层土壤NH4+-N、NO3--N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的NH4+-N、NO3--N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增加。第5季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NH4+-N、NO3--N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8.83%-36.70%和12.04%-37.70%。秸秆覆盖还田使水稻生育前期土壤NH4+-N、NO3--N含量降低,有利于减少NO3--N的淋失。而后期氮素得到释放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需要,则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稻,并且作物的增产幅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结论】连续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5.
小麦——土壤系统氮平衡及小麦氮素利用和物质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工作把小麦和土壤综合为一个统一系统。在保障磷素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探讨小麦——土壤系统N平衡及小麦对N素的吸收利用和物质生产,并试图把小麦、土壤、肥料和措施综合为一个完整的栽培体系,进行小麦合理施(N)肥运筹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同碳源物质对土壤无机氮生物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培养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碳氮比值的碳源物质对土壤无机氮生物固定的影响及其在土壤氮素调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①单独施用碳氮比较高的麦秸、玉米秸和豆秸时 ,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明显降低 ,高碳氮比的麦秸并没有表现出对土壤无机氮强烈固定的优势 ,而碳氮比较低的鸡粪对土壤无机氮没有固定作用 ;②当碳氮比较高的麦秸、玉米秸及豆秸与化肥配合施用时 ,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明显增强 ,与单施化肥相比 ,麦秸、玉米秸和豆秸配施化肥 ,对肥料氮的最大固定率分别提高 2 5 31 %、 1 2 46%和 1 0 64%;③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有重要的“保肥”和“稳肥”机能。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在扬州市郊区沿江高沙土上进行。对少(免)耕小麦吸氮动态及生长动态进行数学模拟结果表明,江苏沿江地区扬麦5号小麦的吸氮速率最大期和生长速率最大期分别在叶龄余数2.7~0.2和孕穗末至始穗之间。乳熟以后,植株累积吸氮量常因氮素损失而减少,以致吸氮速率可能出现负值。吸氮速率最大期的累积氮量、全生育期的吸氮总量、生长速率最大期的累积生物量以及生长最大速率均与产量密切相关,其中生长速率最大期的累积生物量是小麦生长最重要的指标。拔节肥的作用主要在于减缓吸氮速率最大期以后吸氮速率的下降程度,防止早衰,以促使生长速率最大期的累积生物量能达到一定的高产指标。吸氮速率最大期的累积生物量与高产小麦同期累积生物量指标的差数,是确定拔节肥施氮量的主要依据之一。高产小麦吸氮速率最大期(叶龄余数2.1左右)是追施拔节肥的最适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减缓缺水植物的氮代谢紊乱,增强其抗旱性。即在水分胁迫时,氮素营养水平较高的小麦叶片具有较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较低的蛋白酶、肽酶及核糖核酸酶活性,从而使蛋白质和RNA保持较高的水平,且游离氨基酸大量积累的土壤水分临界值也有所降低。并进一步证明,氮素对氮代谢的良好影响是因为改善了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此外,对氮素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和旱区增施氮肥的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全量麦草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3种施氮量、2种稻作方式对2个常规粳稻产量及其群体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熟期LAI、成穗率、总颖花量、孕穗后群体茎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施氮270kg/hm2的产量水平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麦草不还田处理的产量、LAI、成穗率、总颖花量、群体茎蘖数、高峰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300kg/hm2处理的产量水平较高。采用240kg/hm2和270kg/hm2施氮水平时,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穗率、总颖花量显著高于麦草不还田处理,但施用300kg/hm2处理则相反。因此,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全量麦草还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