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为疫苗的研究提供工具,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一份放-20℃冻存,用于套式RT-PCR检测病毒;另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氏RT-PCR,攻毒后8日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50。脑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水泡变性、肝小叶结构破坏;脾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免疫组化定位发现:心肌纤维细胞、脾脏生发中心、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本试验成功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樱桃谷肉鸭发病模型,为今后研制疫苗及免疫效果判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导致蛋鸭产蛋下降,甚至停产,雏鸭生产性能下降,出现神经症状.该病流行范围广,各日龄和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传播途径多样,发病急,传播速度快.该病发病率高,是当前严重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主要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 相似文献
5.
自2010年我国首次暴发鸭坦布苏病毒病以来,目前已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已成为我国主要鸭病之一。本文从该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诊断方法两个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鸭、鹅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种以产蛋量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上感染该病的鸭、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采食量降低,产蛋量下降,产蛋率在5天内可降至10%左右,直至停产.该病的发病地域非常广泛,呈世界性分布,给鸭、鹅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概述鸭、鹅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 相似文献
7.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以来,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福建、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陆续暴发一种以蛋鸭、种鸭产蛋骤然大幅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造成约12亿只蛋鸭和1500万只肉鸭发病,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根据主要病变和临床特点,曹贞贞等将该病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Duckhemorrhagicovaritis,DHO)。 相似文献
9.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近几年来主要威胁我国蛋鸭和种鸭养殖业的新发病毒病,华安县蛋鸭产业也遭受较大损失.该文主要将多年来华安县蛋鸭感染该病的防治体会进行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套式RT-PCR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坦布苏病毒是新发现的一种可引起鸭产蛋下降、生长迟缓和死亡的黄病毒。目前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用于该病毒的检测。本研究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重叠引物P1、P2和P3、P4,建立了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套式RT-PCR方法,该套式RT-PCR比一般PCR敏感性高10倍。采用该方法对安徽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发病鸭场的63份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检出率为48/63(76.2%),而病毒分离率仅为13/63(20.6%)。由此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奉贤株(FX2010)的结构蛋白E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将其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进行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结果表明,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并且可与抗DTMUV的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E基因的成功表达为DTMUV的诊断试剂盒、疫苗等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鸭胚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鸭病毒性肝炎病毒Ⅰ型ATCC毒株接种健康鸭胚,收集致死的全胚组织作制苗材料,用福尔马林灭活,以麸氨酸钠终止其作用。先后试制疫苗11批,在试验室免疫雏鸭71只,经强毒攻击后,总的保护率为90.4%。本疫苗免疫雏鸭3天后可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在室温至少可保存11天,在4℃可保存254天。经在江苏、安徽、广东等省推广应用200000头剂,均安全有效,颇受用户欢迎,对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怀疑污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ficuloendotheliosisvirus,REV)的禽痘病毒(Fcwlpoxvirus,FPV)活疫苗中分离病毒,将市场上购买的某些厂家的禽痘弱毒疫苗接种7日龄SPF雏鸡。在5d后采其抗凝血浆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embryofibroblast,CEF),在连续传2代后,用REV特异性单抗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认REV感染,命名为JS0809。提取感染细胞的DNA,采用PCR扩增env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该毒株的env基因开放阅读框同大部分REV-毒株一致,为176lbp。JS0809的囊膜蛋白基因(envelopeproteingene,env)与国内已发表株的同源性高达96.0%-99.%。相对而言,它与早年分离到的毒株的同源性只有96%-97.3%,但与近几年的分离珠的同源性则均高达99.5%-99.8%。它与整合进FPV野毒株中的全基因组REV的env基因同源性很高为99.8%,而与整合进FPV疫苗株中全基因组REV的env基因同源性较低仅为97.3%。本研究证实了在我国生产的某些FPV疫苗中存在REV污染,所污染的REV的env基因更接近最近的流行野毒,这是国内第一次报道从禽痘弱毒疫苗中分离~qREV活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