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养殖技术是我镇最近几年开发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现把我镇陈解平开展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养殖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工试养的河川沙塘鳢苗种规格过小(全长1 cm左右),其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要求高,苗种成活率和养成产量不稳定,这严重挫伤了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培育优质、充足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稳定养殖产量、提升经济效益,是河川沙塘鳢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采取“一步培育法”,即将水花苗种直接培育成大规格苗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苗种规格参差不齐、个体间自相残杀现象严重以及培育成活率低。为此,该试验通过比较两种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以期筛选出更为高效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旨在为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仿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鳖仿自然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尽量营造接近自然生态的养殖环境,提供天然饵料,减少生长过程中的人工干预,生产出接近野生的、高质量的商品鳖,通过优质优价,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做好中华鳖仿自然生态养殖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以仿生态养殖和温室养殖的中华鳖为研究对象,探讨强制休眠和嗜水气单胞菌暴露对2种模式养成的中华鳖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同条件下,仿生态养殖中华鳖血清T-AOC活性显著高于温室养殖中华鳖(P0.05),温室养殖中华鳖表现出较高的AKP、ACP活性;强制休眠后的仿生态养殖中华鳖血清SOD、LZM活性极显著高于温室养殖中华鳖(P0.01);水体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两种模式养殖的中华鳖血清SOD、LZM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仿生态养殖中华鳖具有较温室养殖中华鳖更高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甲鱼的养殖技术成熟,一万只苗温室养殖产量(台湾鳖、泰国鳖)基本可达到4000kg以上,高者甚至超过5000kg,外塘生态养殖也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如温室转外塘、稚鳖培育以及冬眠管理等技术环节.但是温室和外塘养殖因过多的人工干预导致商品鳖口感、品质逐年下降.我场主要养殖日本系中华鳖,为提高养殖中华鳖的品质,我场采用了拟天然生态养殖,它是生产实践和消费市场所孕育的产物,使中华鳖养殖业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华鳖养殖由北方地区以温室为主、高耗能的养殖转向南方地区以自然池塘为主、低耗能的养殖,尤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完全自然池塘的生态无公害养殖最有竞争力,其中,中华鳖苗种健康培育技术是南方地区进行中华鳖无公害生态养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虽然中华鳖价格在市场上有了很大的下降,但“生态养殖鳖”的价格仍是“温室养殖鳖”价格的2~3倍。这说明消费者对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鳖有所偏爱。只要价格合理、品质优良,中华鳖市场前景看好。为了探索中华鳖网围仿生态养殖技术和经验,于2007年开始了“中华鳖小网围生态  相似文献   

9.
蒋金华 《内陆水产》1992,(3):25-25,40
露斯塔野鲮是个体大,食性广、杂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其苗种期阶段成活率低,1984,1990年我区池塘套养野鲮苗成活率仅28%。为提高野鲮苗种成活率,探讨其培育方法,为生产单位提供规格40克/尾左右的隔年鱼种。作者于1991年在和平渔场开展了野鲮苗种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浙江省中华鳖养殖最普遍的养殖模式仍是工厂化温室养殖模式和"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模式。前者是指中华鳖在温室环境直接养成,后者是以温室作为中华鳖幼鳖培育的场所,而外塘作为养成的环境。试验单位是一家大型龟鳖养殖企业,多年来温室养殖和"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并重,随着浙江省消费者对中华鳖品质要求的提升,逐渐转为以"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模式为主。试验单位为探寻两种模式养殖效益,特进行了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1.
影响鳜鱼育苗成活率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鳜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出口创汇的名贵鱼类。近年来,为缓解鳜鱼人工养殖苗种种供不应求的矛盾,国内一些单位相继开展了鳜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苗种培育方面普遍存在高成本、低成活率的难题。笔者几年培育鳜鱼夏花成活率最高达52%。最低却不到10%。本文拟就影响鳜鱼苗成活率的若干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养殖模式龟鳖养殖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安徽以中华鳖、鳄龟为代表的龟鳖养殖最普遍的养殖模式是池塘生态养殖和工厂化温室养殖,前者是龟鳖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周期长、效益低,后者是龟鳖在温室环境直接养成,周期短、效益高,但产品质量不高[1,2]。随着消费者对龟鳖品质要求的提升,龟鳖养殖逐渐转为以温室作为幼龟鳖培育的场所,而外塘作为养成环境的"温室加外塘"二段式养殖模式[3]。为探索龟鳖高效低碳养殖模式,笔者进行了不同养殖模式下龟鳖生长效果的对比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匙吻鲟的养殖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国内规模化养殖的又一新宠。然而,由于匙吻鲟在仔幼鲟培育技术上有其种的特异性,其苗种培育的成活率还较低。当前,如何提高其成活率已是匙吻鲟养殖工作的关键,基于此,我们参照国内匙吻鲟培苗的各种方法并在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几年来鲟鱼养殖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较高密度的培苗试验,以期寻求一条较佳的培苗技术路线,既提高匙吻鲟的培苗成活率又能保证苗种培育的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更好地跟踪养殖种群遗传多样性衰减和种质退化,强化观察测试中华鳖日本品系的养殖生产性能的可持续性和优良性,笔者进行了中华鳖日本品系与太湖品系生产性能的对比试验,为今后养殖企业引养和科研机构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一、试验地点与条件1.恒温温室苗种培育条件苗种培育温室为封闭式棚池结构,室内建筑牢固,保温性能好。配备有加温系统、进排水系统、增氧系统、尾水处理系统、照明系统等养殖设施。室内养殖池塘呈单层双列排序,  相似文献   

15.
甲鱼,学名中华鳖,俗称团鱼、圆鱼、神守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全身各部分均可入药,有较高的保健及药用价值,是一种膳药同源的淡水名贵养殖品种。自开展人工养殖以来,鱼鳖混养、集约化精养、利用地热资源或温室加热缩短养殖周期等人工养殖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为了解决甲鱼苗种供应问题,我们对其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6.
杂交鲟为史氏鲟(♀)×鲟鳇(♂)杂交子一代(F1),在鲟鱼类养殖中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的明显优势,深受我省养殖业者欢迎.养殖户每年从东北调进鲟鱼水花开展苗种培育以供养成.从养殖效果看,后期成鱼养殖较为理想,而苗种培育成活率偏低、"僵苗"比例偏高.2000年6月8日本人从黑龙江省调进杂交鲟水花6.25万尾,采用从室内不锈钢桶到室外水泥池二级培苗模式,经56d培育,8月2日清池计数,总尾数4.77万尾,成活率达76.3%,且完全转投配合饲料,获得较好培苗效果.现将其技术与操作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培育技术是内陆地区的渔农民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所面对的技术难题,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成活率低,商品虾养殖成功率低、养殖风险大。2016年4月,笔者利用土池温室大棚开展了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培育试验,在0.045公顷的温棚  相似文献   

18.
《内陆水产》2003,28(3):45-45
由于湘云鲫、湘云鲤均是由四倍体鱼父本与二倍体鲫鱼和鲤鱼母本通过人工杂交生产出来的三倍体鲫、鲤鱼,所以生产湘云鲫、湘云鲤鱼苗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设备进行生产。目前我国湘云鲫、湘云鲤都是由拥有湘云鲫、湘云鲤自主知识产权的湖南湘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属苗种基地统一生产供应,广大生产者需谨防购进假冒伪劣苗种影响生产。湘云鲫、湘云鲤抗病力强,耐低温低氧较易养殖,按四大家鱼常规方法培育苗种即可。但苗种珍贵,如何提高苗种的成活率至关紧要,同时湘云鲫、鲤苗种培育阶段正值早春低温多雨季节,给苗种培育带来较大困难,必须结合…  相似文献   

19.
2005~2006年我们在吴江市虎龙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利用温室快速培育的河豚鱼、中华鳖一龄种苗,投放到30亩露天池塘进行生态养殖试验,成功地摸索出河豚鱼与中华鳖、青虾池塘生态混养技术,现将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一、陕西省大鲵产业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就开始了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由于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无法满足大规模养殖苗种需求,大鲵养殖长期处于小规模、小范围摸索试养阶段。自从2007年陕西汉中研究仿生态养殖大鲵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极大地提高了大鲵繁殖出苗的成活率,有效地解决了苗种来源问题,开启了大鲵养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