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规文蛤育苗要重视二次催产,采用无底质、泥底质、沙底质进行文蛤幼虫附苗和初期稚贝培育均是可行的,文蛤后期稚贝要逐步转到以沙为主的底质培育较好。  相似文献   

2.
蛤类寄生的鱼钩虫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法,对文蛤、青蛤、四角蛤蜊和菲律宾蛤仔寄生性鱼钩虫属内的种类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观察其基本形态学特征。从4种蛤中共鉴定出鱼钩虫属纤毛虫3种,即尖鱼钩虫、日本鱼钩虫和厚鱼钩虫,其主要形态学统计特征有一定差异,但不同种间都具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特征。日本鱼钩虫和厚鱼钩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尖鱼钩虫,不同种鱼钩虫表现出较高的宿主专一性。  相似文献   

3.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0.5)℃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 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 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 –0.0049 D3+0.0369 D2–0.1333 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SGRL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SGRL为0.90%。整个仔稚鱼阶段全长(TL)和日龄(D)的相关方程为:TL= –7×10–7 D3–0.0011 D2+0.2820 D+4.7083(R2= 0.9957)。  相似文献   

4.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基础生物学资料,遏制其自然资源迅速下降态势,维护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温10.0~20.4℃的条件下,对人工催产孵化的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并逐日记录其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刚出膜短须裂腹鱼仔鱼全长(9.83±0.88) mm,呈现透明淡黄色,卵黄囊较大,胸鳍较小,仔鱼多侧卧静栖水底,人为刺激下可以向前移动;23日龄仔鱼全长(15.18±0.52) mm,卵黄全部消失,鳔室呈长圆柱形,肠道内充满食物,进入稚鱼期;35日龄稚鱼全长(16.75±0.75)mm,出现二鳔室、腹鳍呈现月牙状,腹鳍褶皱宽大;65日龄稚鱼全长(23.64±0.82) mm,腹鳍褶皱几乎消失,除未见臀鳞外,各鳍均已出现,其生活习性已与成鱼相似。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生长呈现先急速增加、而后平缓、再快速增加、而后变慢的过程,特定生长率呈现先迅速增加然后指数型下降的趋势。运用Matlab对短须裂腹鱼体长(L_P)与日龄(t)的多项式关系函数(L_P=9.7296+0.55051t-0.0239t~2+5.1283×10~(-4)t~3-3.4419×10~(-6)t~4(R=0.9666,SD=0.6824,P0.001)进行分析,求得22.14日龄和52.35日龄是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生长变化的关键日龄,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卵黄消失(23日龄)和52日龄左右(20 mm左右)稚鱼高死亡率接近。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文蛤和紫石房蛤4种双壳贝类的血细胞分类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4种贝类的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双参数点图以及FSC和SSC单参数直方图,发现4种贝类的血细胞均可根据其细胞质中是否有颗粒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种基本类型,中国蛤蜊和紫石房蛤的颗粒细胞又可分为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两个亚群,菲律宾蛤仔的颗粒细胞又可以区分为小颗粒细胞、中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亚群,而文蛤只有颗粒细胞,通过统计分析双参数点图中的各细胞亚群,4种贝类血细胞亚群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12±0.5)℃、(16±0.5)℃和(20±0.5)℃时,其仔鱼均能正常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仔鱼全长生长加速,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变快。在12~20℃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4℃,仔鱼的全长、卵黄囊和油球变化差异显著(P<0.05)。当温度达到24℃时,仔鱼卵黄囊和油球不能正常吸收,生长受到抑制,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水温12~20℃,池沼公鱼仔鱼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12±0.5)℃、(16±0.5)℃和(20±0.5)℃时,其仔鱼均能正常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仔鱼全长生长加速,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变快。在12~20℃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4℃,仔鱼的全长、卵黄囊和油球变化差异显著(P〈0.05)。当温度达到24℃时,仔鱼卵黄囊和油球不能正常吸收,生长受到抑制,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水温12~20℃,池沼公鱼仔鱼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丁(鱼岁)仔稚幼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Gui仔、稚、幼鱼期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其中,仔、稚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6:00到20:00,00:00到04:00时有停食现象。幼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4:00到22:00,昼夜无明显的停食现象。仔鱼食谱中主要是轮虫,稚鱼食谱渐丰富,幼鱼期食谱更为扩大,且出现了一定量的底栖动物。仔、稚鱼体重、全长瞬时增长率要高于幼鱼期,而且,体重快速增长期要先于全长快速生长期。仔、稚和幼鱼阶段是匀速生长。  相似文献   

9.
安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利用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对安氏高原鳅胚胎及仔鱼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确定了到达各发育期所需的时间.成熟卵直径为0.87~1.05 mm,受精卵卵膜径为1.24~1.41 mm,微粘性.水温16.3~18.1 ℃,受精卵历时119 h 44 min孵出,所需积温为2083.4 ℃·h.受精卵发育的理论起始温度为4 ℃,发育所需的理论有效积温为1610.4 ℃·h.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35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约为4.58 mm,仔鱼期历时28 d.  相似文献   

10.
花鲈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描述了温度为12.2-14.0℃、盐度为22‰的天然海水中用捕自浙江省宁海县和奉化市沿海的花鲈进行人工繁殖时,花鲈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pH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胚胎发育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pH 8.0~8.2为对照组,分析不同pH (分别为7.6~7.7、7.3~7.4、7.0~7.1和6.7~6.8)对海湾扇贝胚胎及幼虫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pH的降低,各实验组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增高,孵化时间延长,且幼虫个体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D形幼虫期与壳顶幼虫期幼虫存活率与生长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幼虫发育至第8天时,pH 7.0~7.1与pH 6.7~6.8实验组的存活率分别为6.1%和5.6%,而对照组为75.2%,除pH 7.6~7.7组外,各实验组生长速率均在3.4 μm/d及以下,基本呈现生长停滞状态。眼点幼虫附着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7天时,pH 6.7~6.8实验组附着率仅为31.7%。研究表明,海水pH变化对海湾扇贝早期胚胎及幼虫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为评估pH变化对海湾扇贝等经济贝类资源和养殖产业的影响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Growth of Pacific halibut Hippoglossus stenolepis larvae was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during 1989 and 1991. Larvae increased in length from 6.3 mm at hatching to 9.9 mm 20 d post-hatch. The average daily length increment was 0.17 mm. Dry weight of the larvae increased from an average of 210 μg at hatching to 570 μ g on day 20, providing a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4.99. During the same period, mean yolk sac weight decreased from 1,390 μ g to 646 μ g, resulting in a yolk to bod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48.5%. At hatching, the larval body made up only 13% of total dry weight. On day 20, the larval body made up 46.9% of the total weight. Larvae started feeding at a length of 12 mm after about 90% of their yolk sac had been absorbed.  相似文献   

13.
为积累短须裂腹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对规模化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养殖条件下的短须裂腹鱼亲鱼,通过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短须裂腹鱼受精卵的平均卵径为2.36 mm,吸水膨胀后为3.68 mm,沉性卵、弱粘性、卵黄丰富。在水温(14±1)℃的条件下,受精后6 h 30 min进入卵裂期,20 h 55 min进入囊胚期,60 h 28 min进入原肠期,70 h 4 min进入原肠中期,77 h 52 min进入神经胚期,142 h肌肉开始收缩,177 h 46 min进入心动期,254 h 40 min开始出膜。孵化全过程所需积温为3 565.3℃·h。初孵仔鱼全长8.7 mm。出膜后第2~9天,胸鳍、鳃、口腔、眼色素、体内血管等器官相继发育完全;第10天仔鱼全长达15.15mm,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和觅食。孵化过程中应重点防控水霉病。早期仔鱼可以投喂轮虫、蛋黄或者豆浆等,待仔鱼捕食能力变强之后,可以投喂更加适口的枝角类、嫩口丰年虫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逐日测量7~24日龄鳜Siniperca chuatsi仔、稚鱼的全长和体高,及100尾24日龄鳜稚鱼的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及体质量,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这5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8d的养殖,鳜稚鱼全长增长189.55%,体高增长152.23%;全长、体高与日龄的回归关系分别为TL=0.019D~2+0.181D+4.674,BH=-3.227E-5D~3+0.005D~2+0.077D+1.36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全长对体质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其相关系数P_1=0.965,是影响鳜稚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5.
几项生态因子与文蛤幼苗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饵料、底质、阴干时间对文蛤幼苗生长存活的影响。新鲜的单细胞藻类能满足文蛤幼苗生长变态的需要;含砂率大于75%的底质适宜文蛤幼苗存活;文蛤幼苗阴干时间在夏季不宜超过4h。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花刺参育苗技术,对花刺参自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通过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在水温27~30℃及盐度33.0~35.0室内水泥池进行花刺参幼体培育。花刺参受精卵经5h发育成囊胚,7h进入旋转囊胚期,9h进入原肠期,31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10d的生长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20d变态为稚参。由结果可知,花刺参的幼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水体腔和胃部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水体腔和胃部发育良好,花刺参的健康状况则佳,有利于幼体的变态与存活。  相似文献   

17.
用XTL-2400型解剖镜连续观察苏氏圆腹鱼芒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特征;用XS-18型显微镜观察其器官发育特征和结构,并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和记录。在水温29~31℃时,孵化时间为19 h,孵出仔鱼后70 h卵黄囊基本消失,90 h开始摄食。虽然水温稍有不同,苏氏圆腹鱼芒的胚胎发育速度比同属鲶形目的鄱阳湖黄颡鱼(55 h15 min)、瓦氏黄颡鱼(49 h15 min)、南方大口鲶(53 h25 min)和不同目的白鲢(31 h35 min)、多鳞鱚(36 h30 min)、银鲈(32 h)、梭鲈(106 h)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8.
李贵生 《水利渔业》2005,25(1):23-25
应用恒温恒湿人工气候箱,加温养殖和室内常温养殖,对乌龟稚龟在越冬期间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常温养殖下,龟在越冬期间生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于翌年开春后温度回升时,生长速度开始加快。恒温(30℃)养殖下,生长速度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背甲长、背甲宽和体厚)或指数函数曲线上升(体重)。恒温下饲养与常温下饲养的结果相比较,其体重、背甲长、背甲宽、体厚的测量值均有明显的差别(均为P<0 0001),乌龟在恒温下饲养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常温下饲养的生长速度。常温下体重的生长模式为:W=6.8642-0.0206D+0.0001D2。恒温下体重的生长模式为:W=6.570466e0.007732D。实验表明:温度与乌龟的生长有密切关系,加温可以促进乌龟稚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养殖密度对杂交鳢仔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温棚水族箱中养殖杂交鳢仔鱼,养殖密度分别为0.5、1、2、4、8尾/L,共养殖15 d,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在0.5~4尾/L之间,杂交鳢仔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养殖密度为4尾/L时,三者达到最大值;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仔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高密度组(4、8尾/L)杂交鳢仔鱼个体生长速度离散度明显加大,仔鱼的成活率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4种常用药物对克氏双锯鱼稚鱼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硫酸铜、敌百虫、福尔马林、上野黄药对克氏双锯鱼稚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硫酸铜对克氏双锯鱼稚鱼24 h LC50为0.80 mg/L,48 h LC50为0.70 mg/L,96 h LC50为0.6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16 mg/L;敌百虫对克氏双锯鱼稚鱼24 h LC50为2.88 mg/L,48 h LC50为2.44 mg/L,96 h LC50为2.12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53 mg/L.福尔马林和上野黄药对克氏双锯鱼稚鱼的96 h LC50>100 mg/L,属于低毒.根据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来判断药物的毒性大小,克氏双锯鱼稚鱼对4种药物敏感性依次为:硫酸铜>敌百虫>福尔马林和上野黄药,福尔马林和上野黄药对克氏双锯鱼稚鱼同属于低毒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