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滞留熏蒸防治玉米螟成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庆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为一代玉米螟发生区,每年种植玉米57万亩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48%,重茬平均在5年以上。成虫6月下旬羽化,7月上、中旬幼虫出现,开始危害,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多导致玉米蓼(雄穗)折和穗折。据不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属鳞翅目 ,螟蛾科害虫 ,在我省玉米上普遍发生 ,为害严重 ,是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我省余干县2 0 0 1年已见零星发生为害藜蒿 ,2 0 0 2年新建县铁河乡方洲村 2 hm2 藜蒿基地 ,6月中旬见幼虫发生与为害 ,7~ 8月份在藜蒿上暴发成灾 ,1 0月份还有大量的幼虫为害 ,各虫态并存 ,以高龄幼虫为主。据笔者于 2 0 0 2年 1 0月 1 1日在铁河乡方洲村调查 ,虫株率低的为 50 % ,高的达 1 0 0 % ,少数每株有幼虫 1~ 2条 ,多数每株有幼虫 3~ 6条 ,一般可减产 2 0 %~ 3 0 %、重达 50 %以上。1 寄主作物与为害… 相似文献
5.
沿海棉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沈田辉金中时王凤良周元明(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224100)(洋心洼乡农技站我市地处苏北沿海,常年种植棉花65万亩,玉米25万亩,致使玉米螟常年为害重、损失大。根据江苏省“八五”科技攻关小组安排,“八五”期我站进行了这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在生姜上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lis)在山东生姜上属偶发性害虫,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加之姜农常年用玉米秸秆作为生姜的影障遮阴,为玉米螟在生姜上发生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2000~2002年玉米螟危害生姜面积连续3年均为1万hm2以上,个别田块虫株率达40%~50%,花叶株率达100%,成为生姜上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生姜的产量和质量.为确保生姜的高产、优质, 对该虫在生姜上的发生特点和无公害防治技术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云南省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和苏典乡勐嘎村开展了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74.27%和76.30%,被害株减退率分别为62.28%和66.50%,百秆活虫减退率71.76%和76.74%,虫孔减退率分别为63.83%和75.24%,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5.96%和72.82%;总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7.79%,平均每公顷挽回经济损失420.06元,投入产出比1:1.47。 相似文献
14.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1~1995年调查资料分析:引起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是: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创造了利于玉米螟发生的小气候和充足的食源;②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比例降低,存留量大,虫源基数提高;③抗玉米螟品种缺乏,感虫品种面积过大;④防治方法单一,防效无法保证。据此提出加速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种植抗玉米螟品种、白僵菌封垛、高压汞灯诱杀、释放赤眼蜂和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2011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亚洲玉米螟严重发生,笔者对全市及玉米主产县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面积、为害程度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重发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释放带毒卵寄生蜂,实施玉米螟卵期接毒并加快寄生蜂世代繁殖,有效发挥卵寄生蜂直接寄生和病毒杀虫的双重作用。应用结果显示,带毒卵寄生蜂对2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平均为81.1%,对3代玉米螟的防控效果平均为55.5%;草蛉、蜘蛛、瓢虫等天敌田间数量比单一化学防治田平均增加30%,百株玉米天敌数量平均增加63.8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