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海参养殖产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海参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我国海参养殖存在着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比如养殖技术不到位,养殖成本过高等,这些问题都会限制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现分析海参养殖现状的相关文献,对目前我国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做出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
从海参养殖基础设施的建设、海参养殖环境、海参育苗、养殖饲料、病害防治等方面简述海参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对海参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儒胜 《畜禽业》2019,(9):23-2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其中海参由于其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海参的养殖已经成为一项新兴的养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海参的养殖对于水域环境的要求极高,而我国周边海域的水质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制约了海参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海参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逐渐兴起了海参的室内养殖,海参海水养殖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发展,介绍了海参海水养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海参的营养价值极高,类型较多,其中,食用海参占据所有海参品种的20%。随着海参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海参的养殖技术亦在不断与时俱进。现阶段,海参养殖存在技术不规范,水质污染等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升级海参养殖技术,实现海参养殖产业化发展,保证生态环境更加平衡。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自然产的海参越来越少,人工养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越来越多地尝试工厂化养殖,克服现有养海参方式的缺点和弊病,完善海参养殖工艺,降低海参养殖成本,缩短海参养殖周期,以推进海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参饲料与健康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参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模式由粗放养殖转向集约化养殖和半粗放养殖,海参饲养由单一藻粉向全人工饵料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海参养殖业,就海参营养疾病的预防对策和健康养殖作简单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辽宁省是我国池塘海参养殖业的主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池塘海参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池塘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逐年提升,但受到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池塘海参出售单价连年降低,养殖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产业整体发展出现瓶颈期。本文选择辽宁省17个池塘海参养殖信息采集点,采集总面积为16370亩海参养殖池塘的近三年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全省池塘海参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1东营市海参产业发展现状东营市自2003年开始进行海参养殖试验。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东营市海参产业初具规模,成为继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之后又一重要的海参养殖基地,受到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东营市海参养殖开发面积达到1.73万hm2,养殖水面1.2万hm2,海参养殖及育苗单位170余家,育苗水体达57.8万m3,形成了海参育苗、养殖、加工及销售一体化的海参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2018年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我国北方经历了罕见的夏季持续高温天气,沿海养殖的海参(刺参)出现了大面积死亡。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海参绿色高效养殖岗位专家一行走访了沿海多家海参养殖企业,查看了海参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和浅海增养殖等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情况。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和浅海增养殖海参基本未受此次高温天气的影响,未发现海参死亡现象,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海参养殖中夏季高温造成的水质恶化、海参爆发性死亡问题,提出了加深池塘、清淤、改良礁体、设置遮网、井水冷却等海参养殖池塘改造的技术要点,及降低密度、换水、调控底质等海参养殖中的技术管控措施,以保障海参顺利渡夏,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刘彤  王伟 《齐鲁渔业》2013,(10):15-15
近年来,沿海地区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各地区海参养殖产量差异很大。调研发现,山东地区主张养殖期间适时投饵,辽宁地区养殖海参投饵则较少。池塘养殖海参投饵是否有必要呢?笔者结合去年的养殖试验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海参人工育苗技术、池塘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池塘海参养殖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不一和养殖方法的不同,使得养殖产量和效益差别较大,笔者通过几年的海参养殖情况分析,总结出了影响池塘海参产量的几个关键因素。1养殖池塘的深度海参在池塘中生长速度的快慢,受水温、饵料、水质环境等因素影响。由于海参在池塘水温超过20℃时有休眠的习性,因此休眠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3.
, 《中国水产》2012,(10):43-45
A海参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海参养殖作为海水增养殖的一个新兴产业,近几年在许多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育苗、投石、增殖、管养一套比较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为使海参养殖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大规模养殖病害、药物残留及品种退化等严重后果,必须推广海参健康养殖技术. 增产增效情况:新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的应用,如海上网箱养殖和浮筏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育新的养殖品种,大大缩短了海参生长时间等.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对海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过科研工作者和养殖技术人员的探索研究,近几年海参养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模式呈多样化.海参养殖逐渐成为北方水产行业中重要的产业.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海参的池塘养殖情况.  相似文献   

15.
营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参与承担了中央财政“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落实到盖州市和老边区。随着海参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生产中存在的养殖方法落后,养殖模式老套,养殖人员技术欠缺、水域环境恶化、水产病害频发等问题日渐突出。为进一步改善水域养殖环境条件,规范海参养殖,确保海参质量安全,推广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势在必行。此项目重在指导养殖户规范使用药物,科学使用生物制剂,使养殖环境成为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海参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参养殖池塘中几种大型藻类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海参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海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参养殖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夏季高温季节,海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类的过度繁殖将会对海参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在海参养殖池塘中发现的常见大型藻类主要有钢丝草、川蔓藻及青苔等。笔者将海参养殖池塘中常见的大型藻类作一总结,以期为海参养殖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钢丝草1.1危害特征钢丝草繁殖力极强,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繁殖生长,对海参的生长产生极大的危害。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的钢丝草会抑制池塘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海参自然资源、养殖状况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43  
海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黏多糖,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参的几种重要商业品种的苗种培育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相继获得成功。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的逐步扩大导致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海参的人工养殖随之兴起。目前,国内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然而养殖的过速发展和不规范运作也造成了如生态环境恶化、病害等诸多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参的自然资源、种群分布,以及目前海参主要养殖品种的苗种培育和增养殖技术要点,就海参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海参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优良的医疗保健功能,是"海味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发展,海参病害日益严重,据2009年的海参养殖状况分析,海参苗病害严重,尤其是山东、辽宁等地。科学选择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也是海参养殖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2013,(1):3
采自海里的海参今后有望在海南省推广养殖。由海南大学承担的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继2009年糙海参人工繁育成功之后,2012年又成功繁育出花刺参和玉足海参,填补海南省空白。有关专家称,海南省海参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建立了系统性的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为海南省开发海参养殖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开展苗种规模化繁育试验和养殖试验,早日使热带海参成为海南省养殖新品种。该课题组负责人、海大教授冯永勤介绍说,开展热带海参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目的是掌握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刚毛藻对海参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宗岩 《中国水产》2010,(12):53-53
<正>目前海参养殖已成为山东、辽宁两省沿海水产业的主打品牌,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养殖效益不断增长,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时间的延续,海参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刚毛藻的大量繁殖,在某些养殖区域的泛滥成灾不但给海参养殖户的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和不便,而且还引发出许多海参病害和中毒死亡事件,严重地影响了海参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刚毛藻的规律并总结出刚毛藻对海参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