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壤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红壤坡地果园水平梯田梯壁植草等 8种处理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 ,与全园裸露 (对照 )相比水平梯田梯壁植草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其径流系数平均比对照减少 89.7% ,土壤侵蚀量控制基本达 10 0 % ,其他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生草栽培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果园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山边沟的间距内,采用水平梯田梯壁植草(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等8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观测红壤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状况,于第一年(1998年)试验初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已有显著差异。与全裸露(对照)比较,水平梯田梯壁植草水土 保持效果最佳,其平均径流系数减少85.19%,其他各处理也有不同程度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坡地果园中应进行以百喜草为主的 草生栽培,提高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严重,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有必要积极推行果园生草制,改善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增强根系的固土作用,促进果树、草根系发育实现良性循环,提高坡地果园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4.
红壤坡地果园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磷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坡度为25%的江西红壤坡地果园,采取了7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并设对照(全园裸露)进行比较,研究其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下,红壤坡地果园土壤磷素流失差异明显,流失最严重的为对照,最轻的为百喜草全园覆盖;对照磷素流失量是7个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磷素流失平均量的3.4倍,是百喜草全园覆盖的8.5倍。(2)可溶性磷(DissolvedPhosphorus,DP)是试验中磷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处理与对照组磷素年流失总量的75.5%,泥沙结合态磷(ParticulatePhosphorus,PP)只占流失总量的24.5%,其中水平式梯田梯壁植草、百喜草全园覆盖、百喜草带状覆盖及敷盖3种处理中,磷流失总量的100%是DP。(3)红壤坡地果园土壤磷素流失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发生特征,占总流失量的80.9%,发生在4~7月(雨量主要分布季节),各处理的磷素流失量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都在0.91以上。  相似文献   

5.
赣南脐橙园不同水保措施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脐橙园水土流失严重,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果园生态环境,通过合理配置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研究了7种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裸露果园(对照)相比,其余各处理径流量减少596.70~1 332.31 m~3/hm~2、减幅38.7%~86.4%,泥沙量减少3.92~12.31 t/hm~2、减幅29.2%~91.8%,土壤容重降低0.7%~15.2%,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4.0%~22.4%,土壤入渗率、土壤水分涵养效果显著提升;综合评价得出的最佳水土保持型果园种植模式为处理7(草沟+梯壁种植百喜草+梯面施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径流泥沙与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应,通过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5a的定位观测资料,对3种耕作措施(横坡间作,纵坡间作和果园清耕)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土壤碳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与裸露对照相比,3种耕作措施均具有一定的蓄水减流和保土减沙效应,其减流率在21.16%~75.32%,减沙率在38.08%~80.57%,红壤坡地不同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从优至劣排序为:横坡间作〉纵坡间作〉果园清耕;(2)与裸露对照相比,3种耕作措施均具有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增加土壤碳库的作用,其表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幅度为37.24%~66.34%,土壤碳储量增加幅度为35.23%~55.34%,红壤坡地各项耕作措施实施5a后的表层土壤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储量大小排序均为:纵坡间作〉横坡间作〉果园清耕;(3)间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益优于清耕措施,适宜在红壤坡地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四川省攀枝花市坡地芒果园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筛选适宜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方法]通过工程措施(D1和D2处理)和生物措施对坡地果园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野外试验比较研究,评价不同治理措施对芒果园地表径流、产沙量、径流液中养分含量和果园地表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期芒果园林下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处理(...  相似文献   

8.
红壤坡地不同果园套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树种植是红壤丘陵区坡地利用的主要模式,传统的清耕与粗放经营,导致果园水土流失严重.为探讨坡地综合开发治理的模式与解决的途径,选择适宜的果园套种措施,通过5a的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果园套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套种模式具有很好的蓄水减沙效应,不同草类套种、不同耕作方式蓄水减沙效益不同;与果园清耕相比,套种草类蓄水减沙效应明显高于套种农作物,套种草类覆盖达80%以上时,其减流减沙效率可达92%以上,横坡耕作套种农作物模式的减流减沙效应比顺坡耕作套种模式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9.
按流域用地和地形特征,在新田小流域布设了3个水土流失观测点,分别代表流域整体、水田+旱地、果园+林地等不同的地表景观。经对观测到的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输出量数据分析,确定小流域的主要侵蚀区域为坡地果园,并根据观测结果分析确定了不同地表景观下的土壤侵蚀模数,为针对性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百喜草对坡地果园水土保持及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许多地区果园采用全园套种水土保持先锋植物进行果园的水土保持。本文研究了闽南花岗岩地区坡地果园改造为山边沟,同时全园套种百喜草的模式,对果园水土保持及土壤改良效果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全园套种百喜草的山边沟果园的治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酶生物活性,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流失量、径流量,增加土壤保水、蓄水能力,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的土壤抗蚀性研究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柑橘园试验区的裸地对照、柑橘净耕、柑橘+全园植草、柑橘+水平梯田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处理、不同深度下土壤抗蚀性。 [结果] 0-2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柑橘+水平梯田和柑橘净耕次之且二者无显著差异,裸地对照最差;20-4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和柑橘+水平梯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柑橘净耕次之,裸地对照最差;相同处理下0-20 cm土层的土壤抗蚀性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 [结论] 水土保持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抗蚀性,柑橘+全园植草的处理下土壤抗蚀性最强。建议在该区域采用林草复合的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加强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减少泥沙流失量 95 .0 4 % ;水平草带能减少径流流失 3 2 .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4 5 .88% ;水平沟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5 .6% ,减少泥沙流失量 63 % ;等高农作能减少径流流失 5 6.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87.70 %。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处理 ;泥沙流失除等高土埂和等高农作以外 ,其它处理均是推移质流失量大于悬移质流失量 ;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 80 %以上。影响径流和泥沙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研究探讨了红壤丘陵区将牧草纳入不同利用方式后的水土保持效果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能明显地减少径流量和泥沙量 ,截留雨水 ,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降低高温干旱期地表温度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土壤。然而 ,梯田果园区种植暖季型禾本科牧草将在高温干旱期影响果树生长 ,果园牧草应以根系浅的豆科牧草罗顿豆或夏季枯死的冷季型牧草为主。在梯田作物区的梯边上种植牧草不仅没有产生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 ,而且引起牧草和作物竞争而减产 ,因而不宜提倡。  相似文献   

14.
不同治理措施在红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云南省抚仙湖流域澄江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建立了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并布设了1.2m宽等高反坡阶和2.0m宽草带两种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观测次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并与原状坡耕地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两种措施之间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差异性均显著。修筑等高反坡阶的地表径流深为113.64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61.9%,土壤流失量为714.7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7.4%;布设草带的地表径流深为82.76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2.2%,土壤流失量为370.1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88.3%。(2)两种措施之间的减流和减沙效益差异性均显著,等高反坡阶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57和0.97,草带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79和0.76。(3)两种措施均大幅削减了地表径流和泥沙的氮、磷养分输出总量,发挥了较好的保肥作用。与原状坡耕地相比,等高反坡阶对总氮削减率为81.9%,对总磷削减率为44.3%;草带对总氮削减率为74.7%,对总磷削减率为83.7%。  相似文献   

15.
红壤坡地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浙江省兰溪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不同树种的7个径流小区连续9 a(1985-1997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树种林下水土流失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1)在树木栽培的前2 a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前2 a内水土流失除茶园地和松树林地外,占9 a水土流失总量的90%以上.随着树龄的增长,林木水土保持功能增加,小区水土流失趋于减缓,部分树种林下的侵蚀产沙接近于零.(2)前2 a内各林地小区水土流失强度排序为:杉树林>密柑林>稀柑林>毛竹林>混交林.林灌混交林地小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为明显.(3)茶园地在生产管理中,由于施肥和采茶等人为的干扰,水土流失没有表现出随树龄的增加而减缓的趋势,其水土流失年际间波动明显.研究表明,在培育水土保持林时,最初2 a内是加强林下水土保持的重要时段,茶园地加强施肥采茶等生产过程的人为干扰更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草原工程侵蚀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古草原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形成的人工再塑地貌为研究对象,针对水土流失特点,结合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以快速恢复工程侵蚀区受损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组合配置试验,研究草原工程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人工再塑地貌平台植被恢复采用“栽植灌木+种草”的措施配置灌木保存率为85.4%,草本植物盖度76%,土壤风蚀量比其他样区减少30%~85%;边坡植被恢复采用“栽植灌木+种草”模式和“生物笆+灌木”模式植物盖度达60%以上,抗蚀保土能力较强;通过秩和比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生态袋+种草”和“栽植灌木+种草”两种模式在治理投资成本与水土保持效益方面结合较好,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明显,可在草原工程侵蚀区人工再塑地貌边坡水土流失治理中优先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桃园生草不同条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有效态养分的影响,以清耕为对照,设置生草自然还田、生草刈割还田、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3个处理,连续开展3年定位试验。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研究桃园生草不同条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不同形态氮、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不同条件还田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1.2%~48.2%和11.7%~17.0%,生草刈割后,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能加速秸秆的腐熟与微生物繁殖;与清耕对照相比,桃园生草不同条件还田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的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0.2%~45.4%,26.8%~56.9%,20.5%~30.7%;桃园生草还田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具有正效应,以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效果明显,其不仅增加了土壤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含量,减少了氮素损失,同时还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水溶性钾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水溶性钾含量分别提高12.6%~15.6%和11.4%~39.1%。综上,桃园生草刈割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为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氮钾养分供应的较好途径,为果园生草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红壤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效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典型的红壤坡地建立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植被覆盖度和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水平梯田裸露的梯壁上植草后,其拦蓄地表径流和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分别提高22.5,30.6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