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2.
3.
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品种(系)的黑斑病抗性鉴定,是抗病性研究和抗病育种的重要环节。目前,全国甘著黑斑病抗性鉴定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法,由于各研究单位采用的鉴定方法不同,使鉴定结果无法比较,直接影响着抗病材料的确认和利用。为了确定出较好的鉴定方法,我们于1998~1999年对以病斑表面直径、病斑内部直径、病斑侵入深度、病斑组织腐烂量作测定指标的4种鉴定方法的鉴定效果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湖南现有白菜栽培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分别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温室和组织培养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等3种方法,对50个白菜品种(另设感病和抗病对照品种各1个)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0个参试栽培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经3种方法鉴定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7个,即矮脚小白菜、矮脚白、油青甜菜心、秋绿60、汕头甜白菜、中箕青菜605、德高富贵,占参试品种的14 %;抗病品种7个,占14 %;耐病品种3个,占6 %;感病品种20个,占40 %;有13个品种在3种鉴定方法中抗感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对白菜黑斑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从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到200多株拮抗细菌,进行初筛、复筛,再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结果]200多株拮抗细菌中菌株8-59有显著的抑菌活性,根据8-59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考察,初步判断其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结论]该研究可为细菌拮抗机理研究及后续的生产与田间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病抗性离体叶鉴定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疫病抗性不同的2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的离体叶接种浓度、发病温光条件及叶位对抗性鉴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辣椒疫病抗性离体叶鉴定技术,即在辣椒初花期至始果期以自生长点倒数的第4~6展开叶作为测定叶,用0.1 mL游动孢子2×104~3×104 mL-1接种,在25 ℃、光照(3 000 lx)12 h/d的发病条件下,可获得理想的抗性鉴定效果.利用该鉴定法对38份辣椒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并与喷雾法和灌根法的鉴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离体叶法能有效地区分出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根据抗级划分,离体叶法的鉴定结果与两者的吻合率分别为76.3%和68.4%.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贵州省毕节市的白菜黑斑病进行病害分析和病原鉴定,以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表面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镜检、孢子大小测定和鉴定。[结果]显微镜镜检的病原菌特征表明,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sp.),病原菌的孢子大小为(15.0~38.5)μm×(7.5~13.5)μm,结合寄主和病原特征,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芸薹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结论]芸薹生链格孢为贵州省毕节市当前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农业措施和药剂预防来减少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9.
10.
不同梨品种对黑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两种方法,研究16个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感染程度不同,无论是田间自然发病还是人工接种鉴定,华酥、黄花、早美酥、丰水抗性均最强;爱宕、金水2号抗性最弱。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一些表现为高抗、中抗、感病的品种,在人工接种黑斑病孢子悬浮液后,分别表现为抗病、感病、高感,说明自然选择压不同,品种的抗性表现也随之不同。不同梨品种在接种病菌后,对病菌的抗扩展能力也不同,华酥、黄花、早美酥、丰水抗扩展能力最强,富源黄、爱宕、金水2号、七月酥抗扩展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1.
12.
CIMMYT小麦品种Saar的叶锈成株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小麦品种Saar由CIMMYT育成,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对小麦叶锈、条锈和白粉病均表现出很高的成株抗性,发掘其成株抗叶锈QTL对于选育持久抗锈品种有重要作用。【方法】以Avocet与Saar杂交的109个F6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142个SSR标记和209 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构建连锁图,对Saar和Avocet的成株抗性进行QTL分析。试验材料于2006-2007年度种植在河北保定和河南新乡两个试验点,调查各个家系对叶锈病的成株抗性。【结果】由351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覆盖小麦21个连锁群,全长3 083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叶锈成株抗性的QTL分析,在1BL、2DS、5BL、6AL和7DS染色体上发现了5个抗叶锈病QTL,分别解释4.5%~6.4%、12.2%~12.5%、4.9%~11.2%、4.9%~7.8%和14.0%~67.6%的表型变异。【结论】叶锈成株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发掘,将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砂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的85份砂梨(P.pyrifaliaNakai)种质资源进行抗梨黑斑病田间鉴定,初选出24份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性资源,然后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砂梨高抗黑斑病材料,仅占鉴定总数的4.71%,但不同品种对梨黑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中国砂梨品种资源对梨黑斑抗性普遍较差,日本砂梨品种资源抗性最强,韩国砂梨品种资源居中;筛选出抗性较高有5份早熟梨、5份中熟梨和4份晚熟梨品种,“圆黄”、“黄金梨”“丰水”、“秋黄”和“秋荣”,不仅抗性强,而且丰产性、农艺性状均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角果及种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为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品种、优良自交系的选育及其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自交亲和性较差的菜薹L58和自交亲和性较好的白菜型油菜R-O-18构建的包含117个株系的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已构建的包括372个InDel标记的分子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IM)对花期亲和指数、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宽比、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度、每角果种子数、千粒重及种子颜色9个性状分别进行QTL分析。【结果】RIL群体在自交亲和性、角果及种子相关的9个性状上表现为连续变异,并且变异幅度较大,均呈正态分布或偏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花期亲和指数与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宽比、每角果种子数、千粒重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花期亲和指数与每角果种子数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8487。与其他几个性状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结角率>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度>角果长宽比。每角果种子数及千粒重均与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角果长宽比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而每角果种子数与千粒重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0.6477)。结角率、角果长度、角果喙长度与角果长宽比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而角果喙长/角果长除了与角果长呈负相关,角果喙长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外,与其他性状均不相关。共检测到12个QTL位点,其中6个QTL位于A09连锁群,10个QTL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2个控制花期亲和指数的QTL均位于A09连锁群上,分别可解释13.1%和16.7%的表型变异;6个角果相关性状的QTL,分别位于A06、A09和A10连锁群上,单个QTL可解释13.4%-17.7%的表型变异;4个种子相关性状的QTL,分别位于A02、A05、A06和A09连锁群上,可解释7.9%-42.1%的表型变异,位于A09连锁群的种子颜色QTL为主效位点,其加性效应值为1.22。【结论】共检测到12个控制自交亲和性(2个)、角果(6个)及种子相关性状(4个)的QTL,其中,2个控制自交亲和性的QTL,与前人得到的调控自交亲和性主位点(S位点)不同,可能为控制自交亲和性的非主效QTL位点。1个种子颜色QTL为主效位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油菜株高的遗传基础,以2个甘蓝型油菜株系DH-7-9(矮杆)×DH-G-42(高杆)杂交后代连续自交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90个家系)为材料,在西宁和武汉2种环境下进行株高性状鉴定,结果显示,该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株高表现连续变异并且符合正态分布。利用前期构建的遗传连锁图,结合2种环境下株高性状鉴定数据,采用Win QTLcart 2.5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在2种环境下共检测到11个与株高性状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7%~10.45%。在A10连锁群上,主效QTL(q PH-X-A10或q PHW-A10)在两环境下可重复检测到,可解释10.24%~10.45%的表型变异。将156个拟南芥株高基因与该主效QTL置信区间对应的油菜基因组上的723个基因进行同源比较分析,在主效QTL区域内预测到2个株高候选基因Bna A10g07740D和Bna A10g12020D,其对应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分别为ATGA20ox2、GA5/ATGA20ox1和STA1,均与拟南芥株高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茄子菌核病、棒孢叶斑病、拟黑斑病、赤星病、煤斑病和褐色圆星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指出防治这些病害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病害危害,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发掘国内高粱蚜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期为培育抗蚜高粱品种奠定基础.利用SSR标记,分析抗蚜与感蚜组合TAM428×Tx622B的220个F2代单株,采用区间作图法进行高粱抗蚜的QTL分析.结果显示,试材TAM428的抗蚜性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构建了由4个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高粱B连锁群上覆盖13.4 cM,检测到1个抗蚜QTL,位于标记Xcup29与Sam61581之间,解释的变异百分比为24.7%.由此可见,研究发现了1个主效QTL控制高粱抗蚜性,其表现为显性和负向加性遗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麦品种兰天9号慢叶锈性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目前防治小麦叶锈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中国小麦品种兰天9号苗期对大多数叶锈菌小种表现感病,成株期对小麦叶锈菌则表现为明显的慢锈性。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小麦品种兰天9号的成株抗叶锈性,发掘其中含有的QTL,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定位,为小麦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抗病亲本兰天9号和感病亲本辉县红杂交获得到197个家系的F2:3群体,2011-2014年连续3年在河北保定种植,并利用3个叶锈菌生理小种混合菌种(THTT、THTS、THTQ)进行田间接菌,小麦成株期调查最终发病严重度,获得表型数据。利用1 232对SSR标记对兰天9号、辉县红以及F2:3群体进行基因检测,获得基因型数据。结合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利用Map Manager QTXb20创建连锁图、QTL Icimapping 3.2软件进行抗叶锈病QTL分析。【结果】检测到5个QTL,其中位于2B染色体上的QTL暂命名为QLr.hbau-2BS,在连续两年的数据结果中都被检测到,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6.0%和9.1%;标记区间分别为Xbarc55-Xgwm148和Xgwm429-Xwmc154;LOD值分别为2.6和3.46;加性效应分别为-6.1和-8.7;显性效应分别为3.03和3.4。1B染色体上1个QTL暂命名为QLr.hbau-1BL.2,连续两年被检测到,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7.7%和10.7%;标记区间为Xwmc766-Xbarc269;LOD值分别为2.5和3.1;加性效应分别为-1.0和-1.1;显性效应分别为-13.0和-14.9。其他3个QTL只在一个年份被检测到,1B染色体上暂命名为QLr.hbau-1BL.1、4B上暂命名为QLr.hbau-4BS、3A上暂命名为QLr.hbau-3A,均在2011-2012年度检测到,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11.7%、8.5%、5.6%;标记区间分别为Xbarc80-Xwmc728、Xgwm495-Xwmc652和Xgwm161-Xbarc86;LOD值分别为5.1、4.0和2.8;加性效应分别为6.5、-5.5和-3.1;显性效应分别为-6.5、6.2和6.6。QLr.hbau-1BL.1来源于感病亲本辉县红,其余4个QTL来源于兰天9号。【结论】结合田间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检测到位于1B、2B、3A、4B染色体上5个控制成株抗叶锈的QTL。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44份大豆新品种(系)接种了东北流行的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并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免疫品种仅1份(钢95144-1),占2.0%;抗病品种15份,占34.1%;中抗品种19份,占43.2%;中感品种3份,占6.8%;感病品种4份,占9.1%;高感品种2份,占4.5%。提出可做为抗灰斑病育种抗源利用的免疫及抗病品种共16份。 相似文献
20.
Comparative QTL Mapping of Resistance to Gray Leaf Spot in Maize Based on Bioinformat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Li-yu LI Xin-hai HAO Zhuan-fang XIE Chuan-xiao JI Hai-lian L Xiang-ling ZHANG Shi-huang PAN Guang-tang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7,6(12):1411-1419
The integration QTL map for gray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maize was constructed by compiling a total of 57 QTLs available with genetic map IBM2 2005 neighbors as reference. Twenty-six “real QTLs” and seven consensus QTLs were identified by refining these 57 QTLs using 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approaches. Seven consensus QTLs were found on chromosomes 1.06, 2.06, 3.04, 4.06, 4.08, 5.03, and 8.06, and the map coordinates were 552.53, 425.72, 279.20, 368.97, 583.21, 308.68 and 446.14 cM, respectively. Using a synteny conservation approach based on comparative mapping between the maize genetic map and rice physical map, a total of 69 rice and maize resistance genes collected from websites Gramene and MaizeGDB were projected onto the maize genetic map IBM2 2005 neighbors, and 2 (Rgene32, ht1), 4 (Rgene5, rp3, scmv2, wsm2), and 4 (ht2, Rgene6, Rgene8 and Rgene7) positional candidate genes were found in three consensus QTLs on chromosomes 2.06, 3.04, and 8.06,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eta-analysis of gray leaf spot in maize and sequence homologous comparison between maize and rice could be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major QTLs and corresponding candidate genes for the gray leaf spo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