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生态基准大型水生植物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从44种国内主要水生植物中筛选了浮萍、紫萍、槐叶苹、金鱼藻、穗状狐尾藻、黑藻、菹草和篦齿眼子菜8种代表性本土大型水生植物,进而参照美国水质基准数据筛选原则,从ECOTOX等数据库中搜集相关毒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对大型水生植物毒性最大的3种重金属污染物和12种除草剂污染物。这15种污染物的物种敏感度分布分析显示,7种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物表现出高敏感性(累积概率15%),其中:浮萍对铊和利谷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4.3%和6.4%,紫萍对百草枯和甲磺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7.8%和11.5%,槐叶苹对2,4-滴二甲胺盐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5%和14.8%,篦齿眼子菜对2,4-滴、利谷隆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2%、2.1%和1.9%,菹草对2,4-滴和甲磺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0.8%和7.7%,黑藻对苄嘧磺隆和氟啶酮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2.5%和7.4%,金鱼藻对利谷隆、氯化铜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5%、7.4%和11.1%。这7种大型水生植物可作为相关污染物水质基准研究的受试生物。 相似文献
2.
淡水中重金属镉的水质基准制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数据库,研究了重金属镉对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一,在借鉴美国环境保护局提出的毒性百分数排序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生物区系特点和实际情况,计算出了淡水中镉的最终急性值、最终慢性值和最终残留值,分别为17.400、1.036、0.123μg/L,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淡水镉的基准值,即基准最大浓度为8.700μg/L,基准连续浓度为0.123μg/L 相似文献
3.
氨氮海水质量基准及大辽河口氨氮暴露风险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筛选了我国海洋生物的25种氨氮急性毒性数据,采用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技术对氨氮水生生物基准进行推算,得出保护我国海水生物的氨氮急性基准值为0.085 mg·L-1,慢性基准值为0.013 mg·L-1,并利用荷兰基准技术对该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美国基准技术方法比较接近。应用获得的氨氮基准值对大辽河口进行氨氮暴露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3个站位均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季节对氨氮暴露浓度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枯水期氨氮暴露风险显著大于丰水期,呈现数量级差异。大辽河口水体氨氮暴露浓度对水生生物的胁迫风险顺序为腔肠动物>甲壳动物>鱼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研究结论可为氨氮水质标准制定和河口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SDs)法及分配平衡模型,对所收集及计算获得的诺氟沙星慢性毒性数据推导了其在淡水沉积物中预测无效应浓度。共使用5种SSDs模型进行拟合,最终采用Log-normal拟合诺氟沙星的慢性毒性,得到诺氟沙星在沉积物中预测无效应度为1 612.82 ng/g。同时对我国现有淡水沉积物中诺氟沙星进行风险评价,风险熵值显示,我国已知淡水水域沉积物中诺氟沙星浓度均处于中低风险,但少量采样点风险较高,诺氟沙星对生态系统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探讨改善池塘水产养殖水质的方法与途径,从有害的水处理药剂向低毒无公害和物理、生态复合多功能的水处理方向发展,对于水产品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淡水混养鱼塘水质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淡水混养鱼塘养殖水质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于2012年5~10月对广西武鸣县淡水鱼类主养区的3口池塘进行水质监测.测定养殖周期内TN、TP、高锰酸钾指数(CODMn、NH4+-N、DO、NO2--N含量,分别以地表水环境功能标准和淡水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对养殖池塘以及排水口水质进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武鸣县混养鱼塘养殖周期内池塘水质地表水环境Ⅲ类水达标率为72.1%,出水口水质达到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中的一级标准.说明武鸣县淡水混养鱼塘水环境综合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池塘废水排放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8.
淡水养殖池塘水质预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及阈值确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单因子状态预警模型、多因子状态预警模型、趋势预警模型和鱼类生存指数预警模型,确定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预警的警级标准。利用预警模型对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21世纪三大科学支柱的纳米科学,因其独特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学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由此引发了生态毒理学等许多方面学者的广泛关注。水生态系统可以接收从雨水沉降、地表径流、地下渗流或者废水排放等各种方式释放出的包括纳米材料在内的大量污染物,而淡水生态系统作为内陆地区主要的水环境无疑会成为纳米材料污染较为严重的部分,其对淡水水生生物生理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相关性质,分析了纳米材料进入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三类纳米材料并重点分析当前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最后,讨论了纳米毒理学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方向并引发相关水产行业对此的关注,并对今后全面研究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参照美国水生生物基准制定技术指南,搜集、筛选了氨氮对我国和美国淡水水生生物(包括鱼类、溞类和贝类等)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数据,并补充开展了氨氮对我国本土贝类——河蚬和中华圆田螺的急性毒性试验,统一将氨氮毒性数据调整至标准水质条件下(T=20℃,pH=7.0),对中美淡水生物对氨氮的物种敏感性进行了比较,计算了中美氨氮水质急性基准阈值。结果表明:我国物种相比美国物种对氨氮的敏感性整体较弱,但标准水质条件下中美两国的氨氮基准阈值接近(中国为0.84 mg·L-1,美国为0.79 mg·L-1)。贝类在各淡水生物类群中对氨氮的物种敏感性最高,大致排序为贝类鱼类溞类,我国鱼类和贝类的敏感性比美国相对较弱,溞类差异不明显。贝类幼体对氨氮的敏感性远高于成体,建议氨氮基准研究中使用贝类幼体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