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s2004-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 μmol·mol-1)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 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 kg·hm-2(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成熟期株高比对照提高6.7%,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对汕优63全生育期日数无显著影响;(2)FACE处理使汕优63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34.1%,其中2004、2005、2006年分别增加42.4%、27.3%和31.2%,均达极显著水平;年度间、CO2和年度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FACE处理使汕优63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10.3%、10.3%、21.7%、4.9%和4.3%,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N处理对汕优63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但N×年度对单位面积的穗数、颖花量、以及产量均有显著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2009年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系统,以武运粳21、扬辐粳8号和武粳15为供试品种,研究大田生长期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常规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使所有供试品种精米蛋白质含量平均下降5.6%,使氨基酸、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平均分别下降7.6%、6.7%和7.9%,均达极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著增加,使非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著下降,但对精米中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从氨基酸组分看,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中7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CO2处理与品种对精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及部分氨基酸组分有一定的互作效应,武运粳21上述参数对高浓度CO2的响应大于扬辐粳8号或武粳15对应参数的响应。以上结果说明本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将使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下降,不同品种下降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FACE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2001~2003年,在大田条件下以武香粳14号为供试品种,设计高、中、低氮处理,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12.8%,其中2001、2002和2003年增幅分别为10.8、14.1和13.6%,高、中、低氮处理的增幅分别为17.6、12.4、10.9%,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ACE和氮处理对水稻产量的互作效应,2001、2002年达到显著水平,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FACE×NN;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平均比对照增加18.8%,每穗颖花数平均比对照减少7.6%,均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使水稻生物产量平均提高16.2%,达极显著水平,使经济系数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极显著多于对照是因其分蘖发生速度快,最高分蘖数多所致,而不是其分蘖成穗率高的缘故;FACE处理使水稻每穗颖花数极显著少于对照是因其分化颖花的大量退化所致,而不是分化颖花数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 根系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5、2006年利用我同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 kg·hm·(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 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根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单位千质量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α-萘胺氧化量等根系活性指标均极显著小于对照.由于FACE处理促进汕优63根系发生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分蘖期、拔节期其单穴根系活性与对照多无明显差异,到抽穗期FACE处理单穴根系活性显著大于对照;(2)拔节期、抽穗期汕优63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根干质量与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的关系密切,根量越大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越低;(3)不同生育时期汕优63植株含氮率与单位干质量的根系活性多呈正相关,植株碳氮比与单位干质量的根系活性多呈负相关;(4)FACE处理汕优63根系生长量大、植株含氮率低、碳氮比高等可能是造成其单位干质量根系活性低于对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 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O2浓度增高影响水稻生长.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 kg·hm-2(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以及根干物质质量均极显著大于对照;(2)FACE处理使汕优63抽穗期每穴不定根数和每穴根体积极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FACE处理使汕优63有效分蘖期间和无效分蘖期间每穴不定根数和每穴根体积大幅度增加;(3)FACE处理使汕优63抽穗期每穴不定根总长度极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FACE处理使汕优63有效分蘖期间、无效分蘖期间、拔节长穗期间每穴不定根总长度均大幅度增长;(4)FACE处理使汕优63抽穗期每穴根干物质质量极显著大于对照,主要是由于FACE处理使汕优63拔节长穗期间每穴根十物质质量的增长量大幅度增加;(5)FACE处理使汕优63抽穗期每条不定根长极显著大于对照,是因为FACE处理使汕优633个生长期间每条不定根的生长量均明显增加.FACE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汕优63根系的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6.
FACE对常规籼稻扬稻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 μmol·mol-1)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 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 kg·hm-2(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扬稻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扬稻6号的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24.1%,其中LN处理、NN处理条件下分别比对照增产18.0%、31.0%,处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FACE处理使扬稻6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6.8%、8.3%、4.2%、和3.2%,除单位面积穗数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FACE处理使扬稻6号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21.3%,达极显著水平,对经济系数无明显影响,生物产量的极显著增加是FACE水稻产量极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4)N处理以及CO2×N的互作效应对扬稻6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稻951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粳稻9516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行距为2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150kg/hm^2,适宜栽插行距为33.3cm。在此试验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提高结实率和粒重,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指数,提高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迟熟中粳稻 951 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 )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粳稻 951 6适宜施氮量为 2 2 5kg/hm2 ,栽插行距为 2 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 1 50 kg/hm2 ,适宜栽插行距为 3 3 .3 cm。在此试验条件下 ,可获得适宜穗数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指数 ,提高蛋白质含量 ,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汕优 136不同施氮量的试验 ,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汕优 13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得出了获取适宜的穗数是高产栽培的前提 ,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是取得高产的基础 ,在此前提和基础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取得高产的重要保证。汕优 136适宜穗数为 2 40万 /hm2 左右 ,总颖花量在 45 0 0 0万 /hm2 左右 ,是汕优 136取得高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品种汕优63为材料,分析了信阳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气象条件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分蘖率在300%左右成穗率较高,适宜的日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分别为26℃和5.5h;分蘖期有效穗数与日照时数的变化成正比,当日照时数达到5h以上时有效穗数的变化不大;孕穗期温度在28 ̄30℃,日较差在8 ̄10℃时有效穗数较高;孕穗、抽穗期的高温(>30℃)及光照不足(<5h)会显著降低水稻的结实率;灌浆期日照总量、降水总量和气温日较差对水稻千粒重均有影响;各产量构成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在水稻品种中,杂交籼稻因其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好、穗型大、产量潜力高,在稻作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 kg·hm-2(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N素含量、N素吸收、N素分配和N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各生育时期稻株含N率显著下降,使各生育时期N素吸收量显著增加.生育中期的增幅明显小于生育前、后期;(2)FACE处理对汕优63 N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无明显影响;(3)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期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提高,使N素子粒效率显著提高,但对N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4)增施N肥,使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N素含量和吸N量均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使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N素子粒效率下降;(5)CO2×Y、N×Y对植株含N率、吸N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FACE处理使汕优63稻株含N率显著下降;使N素吸收量、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素子粒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张业忠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117-117,147
杂交水稻经过20多年的种植,增产优势已被人们普遍认可。但由于受传统的栽培方式和种植观念的阻碍,没有真正发挥其高产优势。为了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给扩大种植杂交水稻地区提供科学依据,海南省琼中气象局进行了大面积杂交早稻高产气象对策的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3.
以早杂W两优341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每公顷纯氮用量设0、120、150、180 kg)和栽插密度(每公顷30万、36万、45万穴)对其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肥用量对有效穗数影响大.对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小.不同氮肥用量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②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影响较大,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③氮肥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④栽插密度对W两优3418的稻米品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水稻品种中,杂交籼稻因其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好、穗型大、产量潜力高,在稻作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 kg·hm-2(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含量、磷素吸收、磷素分配和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各生育时期稻株含P率极显著提高,使各生育时期P素吸收量极显著增加,生育中期的增幅略小于生育前、后期;(2)FACE处理使汕优63抽穗后P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穗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对抽穗前P素在叶片、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影响;(3)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下降,使P素子粒生产效率和P素收获指数亦均极显著下降;(4)增施N肥,使汕优63大多数生育时期的植株P素含量和吸P量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使大多数生育时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使P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5)CO2×NCO2×Y对植株含P率、吸P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FACE处理使汕优63稻株含P率、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使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P素子粒效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纯N0kg/hm  相似文献   

16.
以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减氮增硅与移栽密度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氮增硅增加移栽密度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成穗率、千粒重及结实率,可促进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并可增强植株抗病性、降低水稻后期的倒伏风险.试验结果以氮肥施入量较常规用量减少10%的N2-18处理产量较高,为11.74t/hm2,比N1-18、N1-21、N2-16、N3-16、N3-18处理分别增产2.18%、1.47%、6.24%、8.20%和9.01%.如继续减少氮肥施入量,则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赣亚一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小苗移栽,可以促进分蘖,特别是前期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前、中期的干物质产量和叶面积系数,但存在无效分蘖多,后期群体质量差的不足;采用旱育小苗移栽的种植方式时应适当稀植,适宜的栽插密度为10~11万主茎苗/hm2;高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栽培上应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后期防止早衰和倒伏。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栽插密度有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水稻的群体结构来影响产量,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7.5 ̄25.5万丛/hm2),栽插密度与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整精米率呈倒二次曲线分布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接近线性正相关。从优质高产兼顾的角度考虑,在浙江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单季杂交籼稻的栽插密度以16.5 ̄21.0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